緬甸獨立七十週年,殖民遺毒依然存在

2018/01/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885年11月,英國將領普蘭德葛斯特(Gen Sir Harry North Dalrymple Prendergast)帶領著艦隊沿伊洛瓦底江北上進入緬甸王城曼德勒(瓦城)。當時的緬甸軍隊完全不堪一擊,不要說是保衛國家了,它連保衛曼德勒的能力都沒有。

 

緬甸最後一代國王裼袍(Thibaw)年僅28,是一位幾乎沒有出過宮門的弱君,生活淫奢又獨裁。英國的媒體常常將他形容得很不堪,稱他為「魔鬼」、「屠夫」、「色狼」、「酒鬼」等等,似乎也有意藉此合理化他們進犯緬甸並推翻裼袍的行動。

 

英國部隊很迅速地把裼袍和皇后用名為「圖利亞」(Thooreah)的汽船送往仰光,隨後再送往印度的馬德拉斯(Madras,現稱清奈Chennai),強制他流亡。裼袍自後也再沒有回過緬甸。

 

當時,英國人還在曼德勒王城的外牆鑲嵌一塊銅匾,上書,「裼袍王就是在這裡跟他的兩位皇后及母后坐在一起,在1885年11月30日向普蘭德葛斯特將軍投降」。這件事,讓許多緬甸人視為奇恥大辱。不久之後,英屬印度兼併了緬甸,緬甸成為英國在亞洲所兼併的最後一個殖民地。但讓緬甸人更難堪的是,他們是受印度總督管轄,也就是「殖民地的殖民地」。

 

接著而來的就是殖民者大肆掠奪,曼德勒的王宮金殿幾乎被掃空,被英國當局稱作「土匪」(Dacoits)的抵抗運動者大量遭到法外執行。很長一段時間,緬甸成了完全無法律、秩序的亂邦。關於英軍在緬甸的掠奪,蘇達夏(Sudha Shah)在他所著的《放逐的國王》(The King in Exile)一書中有很詳盡的記載。

 

放逐的國王

《放逐的國王》(The King in Exile),2014年出版。Photo source : books.

 

但這僅僅是開始,接著下來是英國為了滿足其全球市場,對緬甸長達63年的自然資源如柚木、石油、玉石、農產品……的肆意剝奪。緬甸歷史學家潭敏(U Thant Myint)就指出,英國殖民主義對緬甸而言是一場大災難,不但摧毀了地方政治結構,也使得耗費幾世紀才建立起的社會經濟及道德架構產生巨變。

 

更重要的是,殖民主義造成緬甸分崩離析。這是因為英國在各殖民地都慣用「分而治之」的手段。英國殖民者在緬甸設置了許多「邊陲地區」,又將這些邊陲地區分割給各少數族裔及佔多數的緬族,讓他們彼此牽制。

 

瞭解了這些,也就應該明瞭為何緬甸的「邊境事務部」這麼重要。緬甸前軍政府在制訂2008年憲法時,特別把「邊境事務部」、「國防部」、「內政部」置於軍方手中,就是出於這個考慮。也正因為如此,緬甸現在雖然名義上是文人政府執政,但卻對軍方完全無可奈何。

 

事實上,最近發生在若開邦的事件,就跟當年殖民政府的政策大有關係。英國殖民政府從現今的孟加拉(當年英屬印度)遷移大批農工前往舊稱阿拉坎的若開邦,然後又由吉大港丘陵地帶(Chittagong Hills,今孟加拉境內)遙控管理阿拉坎人及當地穆斯林。

 

也就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首度發生了主要暴動以及阿拉坎人屠殺印度移民農工事件。

 

另外,英國殖民政府也引進許多印度人進入政府單位及軍隊。結果從1930年開始,緬甸就發生了一連串反印度人暴動。此外,英國人認為緬族人較有反叛性,也對殖民政府較不忠心,於是就刻意讓不少地方的族裔團體進入公務體系及軍隊,藉以抗衡緬族。這也造成居於多數的緬族與少數族裔之間的心結,這種彼此敵視的心態一直持續至今。

 

1947年7月,就在緬甸脫離英國而獨立的幾個月之前,緬甸「國父」、現任國務資政翁山蘇姬之父翁山將軍以及他的內閣成員在位於仰光市的緬甸秘書處大樓(Secretariat Building)遭到集體刺殺。當時下令並執行刺殺的前總理邵伊(U Saw)及其同謀最後被判以絞刑,但許多人相信,英國殖民政府在該刺殺案裡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也正因為翁山將軍遭到刺殺,緬甸失去了一位能威震四方的人;再加上英國殖民政府長年「分而治之」政策在緬甸所製造出的地方勢力割據局面,緬甸幾乎是一宣佈獨立後便陷入內戰。

 

緬甸的首任總統紹瑞塔吉(Sao Shwe Thaike)在1948年1月4日凌晨4 : 20宣佈獨立。這個時間是由星象家挑選的吉日良辰。他說,「讓我們為今天來臨的獨立歡欣鼓舞,這個獨立得來不易,是我們以及前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緬甸新任總理魯伊(U Nu)也在同場儀式上指出,「在這個良辰吉日,沒有不團結或失序的空間——無論種族、社群、政治或個人——我現在呼籲所有的緬甸公民一致團結,無私地位我們共同擁有的國家努力奮鬥。」

 

結果言猶在耳,幾個月之後,緬甸就爆發了全面政府軍、共黨、族裔叛軍之間的內戰,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停止。

 

長久以來,在西方媒體的壟斷、渲染之下,世人只知道緬甸有民主、自由的問題,整個緬甸也似乎只有翁山蘇姬是否能獲釋一件事。殊不知緬甸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從獨立之後就持續了70年的內戰,當年殖民政府在緬甸所實施的政策,跟這個擾攘緬甸的問題脫不了關係。

 

緬甸

緬甸市場。Photo source : Maxpixel

 

緬甸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United Nationalities Federal Council)主席奈洪沙(Nai Hong Sar)就指出,殖民主義催生了緬甸帶有種族意味的民族主義,大批未經規範的印度移民,也為緬甸帶來了新的種族面向及問題。殖民主義也無法保衛緬甸,日本在1941年入侵時,英國統治者就像紙牌屋一樣地垮了。後來同盟國又在二戰時擊敗日軍,兩次戰爭其實都與緬甸無直接關係,但緬甸在148年獨立時,已經在政治上、經濟上成為廢墟,也為接下來70年的內部武裝鬥爭、獨裁統治及自我封閉搭建好了舞台。

 

就目前來說,許多英國殖民時期所制訂的過時、帶有壓迫性質的法律仍然存在,仍然被使用而帶來負面結果。前一陣子發生的「路透社」記者被捕事件,所使用的就是殖民時期法條,引起了緬甸國內及國際一致撻伐。

 

緬甸是個資源豐盛的國家,曾經也是東南亞國家中的一顆明星。但區域內同樣遭受過英國殖民的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都已經有長足的進步與發展。馬來西亞是在1957年獨立,新加坡是1965年,然而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在東南亞國家中名列前茅。印度則是全球最大的民主政體,也是區域內急速崛起中的超級強國。

 

今天的緬甸,仍然是個缺乏民主機制、不夠富強、穩定的國家。因此對現在的緬甸領導人來說,仔細檢討殖民時期所遺留下來不合時宜,卻又在軍政府長期鎖國而保存下來的典章制度,以及那段時間為國家帶來的紛擾和分裂,庶幾可以找出真正解決國內紛爭的辦法。

 


 

封面圖片來源:Maxpixel

 

    梁東屏
    梁東屏
    1989 – 1998 年擔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1998 – 2012 年擔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2012 年起為亞洲週刊撰稿至今。2002 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得當年第 17 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搖滾—狂飆的年代」、「爛人情歌」等著作。 曾在曼谷、美國、新加坡、台灣等地長期生活,跨文化背景練就一身專業的國際新聞工作能力,也累積了深厚的歷練與滄桑。在 SOS 平台上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我將從資深新聞從業人員的角度、旅人的觀點,深入書寫更多與東南亞文化相關的報導與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