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下個階段做準備:人生不同時期的居住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福爾摩沙的指環》在雄壯瑰麗的畫面之下,呈現著人的謙卑以及人與人,人與物種和諧相處的盼望與可能性,這也是台灣,甚至人類文明能不能永續的關鍵。</p>
<p>退休後雖然有時間去交朋友,但那些都是新朋友,而朋友的交情,一年就是一年;老朋友是很不一樣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在各種場合交到的好朋友維持聯繫,甚至為了省時間且維持穩定不變的關係,想辦法把所有好朋友都串連起來。</p>
<p>年紀大了之後,追求、奔走,那些慾望老早就消耗殆盡;相反的,反而能真實感受「現在」,此刻活著,此刻身體健康,此刻自由自在,此刻感覺快樂,就是一切。</p>
<p>面對退休前的心裡惶恐,最重要的就是把退休這個觀念忘掉,因為人生可以有很多組合,生命階段不斷在轉換,直到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前,都應該沒有所謂退休這樣的心態。</p>
<p>這些年隨著節能減碳的風潮,簡單生活也似乎形成另一種時尚,因此「少就是多」、「簡單就是豐富」也出現在許多人的口中。少與多是相反的意義,簡單與豐富也是相反的概念,為什麼會等於呢?</p>
<p>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運動很重要,身體健康檢查很重要,也知道意外隨時會發生,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以免留下遺憾;很多事情知道是知道,但生活很忙碌、日子過得很快,一天接著一天,這些重要的事情總是沒有真的去做。</p>
<p>《福爾摩沙的指環》在雄壯瑰麗的畫面之下,呈現著人的謙卑以及人與人,人與物種和諧相處的盼望與可能性,這也是台灣,甚至人類文明能不能永續的關鍵。</p>
<p>退休後雖然有時間去交朋友,但那些都是新朋友,而朋友的交情,一年就是一年;老朋友是很不一樣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在各種場合交到的好朋友維持聯繫,甚至為了省時間且維持穩定不變的關係,想辦法把所有好朋友都串連起來。</p>
<p>年紀大了之後,追求、奔走,那些慾望老早就消耗殆盡;相反的,反而能真實感受「現在」,此刻活著,此刻身體健康,此刻自由自在,此刻感覺快樂,就是一切。</p>
<p>面對退休前的心裡惶恐,最重要的就是把退休這個觀念忘掉,因為人生可以有很多組合,生命階段不斷在轉換,直到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前,都應該沒有所謂退休這樣的心態。</p>
<p>這些年隨著節能減碳的風潮,簡單生活也似乎形成另一種時尚,因此「少就是多」、「簡單就是豐富」也出現在許多人的口中。少與多是相反的意義,簡單與豐富也是相反的概念,為什麼會等於呢?</p>
<p>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運動很重要,身體健康檢查很重要,也知道意外隨時會發生,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以免留下遺憾;很多事情知道是知道,但生活很忙碌、日子過得很快,一天接著一天,這些重要的事情總是沒有真的去做。</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趁著正式上工前回家看看老人家們。似乎是在年復一年的練習下開始累積越來越多的自主性和勇氣,可以不論任何人的言語或情緒,逮到機會就毅然決然地上車南下,回到屬於自己的第二個家。 不確定這個家是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正式認定,但我知道這個地方始終在自己心底有個專屬的位置。每次回家所看到的住宅景色基本上不會變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Thumbnail
台灣正迅速進入高齡化社會,這對住宅環境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對於適老化住宅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因應老年人可能的健康狀況,許多家庭需要重新配置其居住環境。這些改造不僅提高了居住安全,也幫助老年人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減少對家人或照護者的依賴。從文章中了解如何打造適合高齡者的舒適環境!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買房跟租房這兩個方式都有人在過生活,參考新聞,很多人會認為現在不買房子,以後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住,但PTT房產板就有一個網友說,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搬去安養中心,或住養生村之類的,如果錢不夠多,自己還可以自理就找便宜一點的老人公寓。他認為老了沒地方住只是假議題,只是嚇租房子的人。   如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Thumbnail
「空巢期」是一個新的生活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可以重拾自己的興趣和夢想,並且更好地照顧自己。所謂「空巢期」是一個充滿可能的新人生階段。
趁著正式上工前回家看看老人家們。似乎是在年復一年的練習下開始累積越來越多的自主性和勇氣,可以不論任何人的言語或情緒,逮到機會就毅然決然地上車南下,回到屬於自己的第二個家。 不確定這個家是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正式認定,但我知道這個地方始終在自己心底有個專屬的位置。每次回家所看到的住宅景色基本上不會變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Thumbnail
台灣正迅速進入高齡化社會,這對住宅環境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對於適老化住宅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因應老年人可能的健康狀況,許多家庭需要重新配置其居住環境。這些改造不僅提高了居住安全,也幫助老年人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減少對家人或照護者的依賴。從文章中了解如何打造適合高齡者的舒適環境!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買房跟租房這兩個方式都有人在過生活,參考新聞,很多人會認為現在不買房子,以後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住,但PTT房產板就有一個網友說,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搬去安養中心,或住養生村之類的,如果錢不夠多,自己還可以自理就找便宜一點的老人公寓。他認為老了沒地方住只是假議題,只是嚇租房子的人。   如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Thumbnail
「空巢期」是一個新的生活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可以重拾自己的興趣和夢想,並且更好地照顧自己。所謂「空巢期」是一個充滿可能的新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