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的尋妖誌的地點定在臺南,並且以「女鬼傳說」作為主題。從製作《唯妖論》開始,我們便從臺灣民俗傳說的紀錄中,考據許多有關臺南一帶的女鬼傳說。而這些相關的故事、文獻,或許有些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也又些都已經整理完畢,可以在相關的書籍、網路上的文章找到。有鑑於此,在考據篇一裡,與其說是考據,比較像是替大家蒐羅資料,讓大家對下面幾位著名的臺南女鬼有初步的認識。 陳守娘 說到臺南的女鬼,就一定得提到清末府城三大奇案,號稱最強女鬼的陳守娘。關於祂的故事,在《臺灣通史》的烈女列傳是這麼說的: 陳守娘,臺灣府治經廳口人也,嫁張氏。夫死守節。而夫妹少艾,作倚門粧,縣署某客時至其家,見守娘而艷之,囑通款曲。姑利客多金,誘之不從,脅之亦不從。百端凌辱,任其凍餒。而守娘矢志靡他,操持益堅。一夕,母女共縛守娘於凳,以錐刺其陰,大號而斃。守娘之弟來臨,見而異之,里人亦嘖嘖不平,遂鳴之官。知縣王廷幹以客故,欲寢其事。見者大譁,噪而起,磔石以投。廷幹踉蹌走,乃上其案於府道,母、女論罪死。初,守娘葬於昭忠祠後,眾欽其節,多往祭,屢著靈異。官以其惑民,為改葬之。[1] 陳守娘在夫婿早死後,決定守節不改嫁。而守娘的小姑因為年輕貌美,靠賣身過活,常有恩客出入家中。某日,縣府衙署的幕賓(當時縣府的幕僚,也可稱其為師爺),見陳守娘貌美,想要娶回家。陳守娘不肯,便被金錢利誘的小姑和婆婆百般虐待,甚至把她綁在椅子上,用尖錐刺她陰部。陳守娘不堪折磨,暴斃死亡。 這事件被鄰里發現後,報上官府。沒想到知縣王廷幹和幕賓是朋友,想要大事化小。群眾發現,紛紛鼓譟,拿石頭丟知縣王廷幹。案子最後終於上報到臺灣府衙,在臺灣府衙的審理下,判了小姑和婆婆死刑,安撫憤慨的群眾。 後來陳守娘的墓開始傳出一些異象,民眾開始祭拜祂,香火鼎盛到官府覺得是「惑民」,便把陳守娘的墓給遷移。到了現在也已經不知道陳守娘的墓究竟在哪。[2] 上面的是《臺灣通史》沒有神怪情節的「官方」版本,故事就到此結束。然而在民間流傳的版本中,陳守娘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在原本的故事裡,幕賓並沒有受到逞罰,逃回了中國。由於含冤未雪、怨恨難平,陳守娘死後頻頻顯靈。不僅府城各處半夜聽見喊聲,就連小販收到的銀錢也會變成紙錢。儘管沒多久,逃到中國的幕賓也被陳守娘扼死,但異象仍沒結束。之後就連府衙也遭到陳守娘的作祟,裡頭的物品在半夜裡亂飛。眾神對陳守娘的行為,雖不以為然,但卻也對祂的遭遇表示同情,可是又不希望府衙受到困擾。在沒有神願意出馬下,墓墳所在地的有應公也只好負責。只可惜有應公法力平凡,對上孤魂野鬼有辦法,但對陳守娘卻也無可奈何,三兩下就被打退回去。有應公只好向法力高強的神明求助。然而眾神依舊不想插手此事,只有臺灣府城永華宮(當時稱鳳山寺)的郭聖王──廣澤尊王,願意挺身而出,要將陳守娘給收了。郭聖王與陳守娘大戰數百回合,相傳當地居民看到夜空中紅光與青光纏鬥,紅的是郭聖王,青的則是陳守娘。[2] 故事到這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郭聖王調解了陳守娘的怨氣,另一種則是沒有分出結果,最後是由鄰近德化堂觀音佛祖出面調節。陳守娘也不願傷害無辜,接受了調節,除了不追究報仇期間造成的死傷外,也讓祂入節孝祠奉祀。 在石萬壽教授的版本中,還提到一個調解要求;由於陳守娘是在廳口林家守節致死,希望要將祂的塑像祀於當地的辜婦媽廟裡。[3]辜婦媽廟位於現今臺南市中西區青年路上,辜婦媽在《臺灣通史》是這麼被記載著的: 林氏,逸其名,臺灣縣治人,年二十適辜湯純,居東安坊。結褵未久,而湯純卒,無出,撫其妾兩子為己子,以至成人。事姑孝,宗黨稱之。沒後,有司疏請旌表。雍正五年,入祀節孝祠。里人念其德,建廟於所居附近,曰辜孝婦廟。其後以黃寶姑祔。[1] 相傳陳守娘從小在辜婦媽廟附近生活,耳濡目染之下,把辜婦媽當成了典範。也因為如此,才會有陳守娘希望入祀於辜婦媽廟的說法。然而實際上陳守娘並非入祀辜婦媽廟,而是另外建了貞昭祠供奉,並將牌位入祀全臺首學的節孝祠。雖然貞昭祠已毀,但陳守娘的牌位到現在仍被供奉在孔廟裡。 林投姐 而另一個臺南赫赫有名的女鬼,便是和陳守娘同列清末府城三大奇案的林投姐。林投姐的故事有很多版本,除了林投姐和負心漢的姓名外,就連故事時間、地點,甚至結局都有所不同。但關於祂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一九二一年,片岡巖的《臺灣風俗誌》裡。[4]林投姐在《臺灣人對鬼怪的迷信》章節裡的敘述如下: 從前臺南有一個女人勤儉積存數百金,後來和一個泉州來的商人同居。這個泉州商人狡猾無情,哄騙她要去泉州作生意,將金錢攜走而一去不回。女人一再等到數年後才察覺被騙,又氣又憤終於自盡。她的陰魂不瞑目,每日傍晚在林投樹下出現。常常用冥錢向賣粽的擔販賣粽。後來眾人才知是幽靈,致使無人敢通行這條路。後來臺南的仕紳相議,集資蓋一個小祠奉祀後,幽靈才不出現。這座小祠在現今臺南火車站附近里見醫院一帶凹地。去年開拓這帶時,林投被砍伐。因為這個幽靈在林投樹下出現,所以眾人都稱林投姐。[5] 文章裡沒寫到林投姐、負心漢的名字以及故事發生的時間,只提到了祠堂的明確地點。裡頭也沒有後來傳說裡,林投姐向負心漢報仇的橋段。 有趣的是,在一九二八年由臺灣總督府發行的《臺湾における支那演劇と臺湾演劇調》記載一九二七年〈林投姐〉的歌仔戲戲文,和臺灣風俗誌的有些不同。戲文除了提到林投姐與丈夫的姓氏、負心漢在中國廣東還有妻小外,在居民建廟、雕像祭拜林投姐後,林投姐的冤魂還飄到廣東作祟。戲文的最後,負心漢朱詩發瘋,在殺死廣東的妻小後跟著自殺。[4] 隨著林投姐的故事在各種媒材中擴散,林投姐的傳說也越來越豐富。林投姐從原本的無名氏、胡氏,到了廖漢臣的《臺灣三大奇案》,林投姐的名字就被定調為陳招娘,而負心漢也從朱詩、周施換成了周亞司、周阿司。這樣的轉變可能是閩南語中朱和周類似所致。在廖漢臣文中的故事也增加了林投姐救了打算在林投樹上吊的賭徒,賭徒轉運後替祂蓋廟的情節,最後也將之前戲文中好心的衙役帶著林投姐的神主牌渡海報仇的橋段,改成了由算命師將神主牌置於傘中帶到中國。另外,在廖漢臣的版本裡,故事除了是發生在「臺南府城」,周亞司也是謊稱去做樟腦買賣,而騙走林投姐的錢。配合臺南改名的時期,及樟腦貿易盛行的年代,可以推算林投姐的故事是發生在光緒十一年(1885)到二十一年(1895)之間。[4] 雖然有人認為林投姐的故事是從中國的望夫故事改編的,但是在王釗芬的〈訪林燕山談林投姐〉中當地的耆老林燕山提及此,卻是肯定林投姐的故事的確發生臺南。祠堂就在現今臺南市民族路東亞樓對面南春旅社的尾底,當時那裡是條大水溝,凹地就在水溝兩側,與《臺灣風俗誌》描寫的一樣。那座祠堂比一般的有應公廟大兩倍,每逢林投姐的冥誕和忌日就會搭棚演戲。林燕山小時候就曾經去那玩過。儘管如此,這座傳說中的林投姐廟也已不存在,消失在臺南現代的高樓大廈裡。[2] 五妃廟 除了陳守娘與林投姐這兩位有名的女鬼外,在臺南還有五位受人祭拜的女鬼/女神──五妃娘娘。五妃娘娘是明太祖朱元璋後代的朱術桂,也就是寧靖王的妃子們。關於五妃娘娘的故事,在《臺灣縣志‧卷九 雜記志‧丘墓》是這麼被記載的: 癸亥六月二十二日,靖海將軍侯施琅既克澎湖,王語諸妃曰:『我之死期至矣!汝輩聽自主之。』妃曰:『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結繯齊縊堂上。王親自殯殮,葬仁和里。越二十六日,王死。 在1683年,在施琅攻下澎湖、鄭克塽降清後,寧靖王決定自殺殉國,希望五位妃子(袁氏、王氏和勝妾秀姑、梅姐、荷姐)離開自求生計。這五妃自從寧靖王的元配羅氏死後,就一直陪侍在寧靖王身旁。她們在聽了寧靖王的話後,反倒表達了全節從死的決心,一同上吊自縊。五妃之後便由寧靖王親手安葬在魁斗山(今桂子山)。直到清乾隆十一年(西元1748年),巡臺滿御史六十七及漢御史范咸,崇仰五妃們的忠貞氣節,便命令海防同知方邦基修建墳墓,在墓碑題上「明寧靖王從死五妃墓」,並在墓前建廟祭祀,這才成了現在的五妃廟。在這幾百年間,五妃廟曾歷經多次重修,也在美軍的空襲下炸毀,所幸墓塋本身並沒有遭毀。[7] 而另外一方面,在料理後事,辭別故舊及鄭克塽之後,寧靖王也投環而死,與元配羅夫人合葬於高雄湖內。相傳竹滬一帶在明鄭時期曾是寧靖王擁有的田園,據說當他臨死前,把所有的田契都銷毀,囑咐將土地遺贈給莊民與佃戶。為了感念寧靖王,鄉民在在寧靖王墓的周遭建了百座偽墓,好混淆清軍,防止真墓被破壞。在這之後,鄉民們便暗中祭祀寧靖王,直到康熙年間的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公然親訪寧靖王墓並弔之以詩,地方仕紳這才敢公開探訪,祭祀活動也轉為公開,並有了建廟的打算。[8] 刮地西風古墓門,馬啼衰草感王孫。道傍密布桄榔樹,竹裏深藏番檨園。 滄海無情流夜月,乾坤有恨弔忠魂。深秋尚有啼鵑血,十里紅花染泪痕。 ──〈過寧靖王墓〉宋永清 關於竹滬華山殿(寧靖王廟)建廟的年代目前有兩種說法。在《路竹鄉志》中的記載,乾隆三年中舉的陳輝,在他的作品中有「詠寧靖王祠」的詩作,並且考慮到主從關係,寧靖王廟應該不會晚於五妃廟的建成。這麼推敲下來,寧靖王廟應是在雍正到乾隆初年之間建成。然而,在竹滬華山殿中的〈重修華山殿碑記〉中,則記載華山殿開基於康熙年間。 總而言之,寧靖王與祂的五位妃子就這樣分別了三百多個年頭。直到2011年,華山殿的信徒受到寧靖王的託夢,說是要想回原本生活的地方看看,於是就舉辦了「寧靖王回府視事進香」,將寧靖王神像從高雄路竹華山殿請回臺南。在鄭成功家廟奉祀的延平郡王神像引領,沿途遊巡五妃廟,寧靖王這才與五妃娘娘們重逢。 【參考文獻】 連橫《臺灣通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唯妖論》 石萬壽《e世代府城》第三十一期 黃淑卿《林投姐故事研究》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 王釗芬《訪林燕山談林投姐》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 石萬壽《路竹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