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們仨》長達萬里的夢,我們輕易地失散了</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楊絳

楊絳以92歲高齡寫下《我們仨》,虛實交替的筆法,淡然寫下與丈夫錢鍾書、獨生女錢瑗共同生活的時光。

raw-image

故事自丈夫被大黑汽車送至「古驛道」開始,意外的分別如同遭遇綁架,一字一句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徬徨。幾日後,女兒接起一通電話,得知父親身在何處,女兒與母親前往古驛道。那兒有警告與規則要遵守,故事令人愈發惶恐無措:「不知道的事,別問。」為了遵守,為了好好見到丈夫,妻子心中無數疑問瞬被凝固,只見眼前人,不問心底事。虛幻故事中,三人相聚在父親睡著的小船上,船號是311,實是病房。

隔日,母親獨自出發前往小船,卻遍尋不著,原來船會隨著水流愈流愈遠,起初仍有「行舟地圖」可依循,但終將消逝成一個小點,再也尋不著。

故事用夢境相呼應,首以一場小夢:兩人從一個地方走出,丈夫一晃眼就不見了,自顧自地走了。 一場老年人頻繁的夢,預知著未來古驛道相失之景。覺寤,埋怨著丈夫為何獨自留我一人?於是此後,小夢並未完全反映現實,丈夫讓萬里長夢綿延,讓她慢慢送、慢慢說再見。老病、死別,直至三人皆覓得歸途。

1997年、199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去世,留下母親一人「清理現場」。

鍾書他們逃走了,我也想,但我不能走,得留下清理現場。 ──楊絳

《我們仨》書中仔細描寫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以及動盪時代的憂患智慧。讀著作者細膩的語句,不禁令人想起李清照與趙明誠如文學知己般的佳話。兩人一同將散步當做「探險」,即便年歲漸增,仍存年少時對世間的熱情;日常生活是各自工作、讀書,兩人一生皆對文學有極大貢獻,後之覽者,必將有感於斯文,更將遙想當時共同書寫字句的他們,是多麼幸福。然而,人與人愈親密愈難抓到平衡,兩人也有瑣碎的爭吵,但爭吵的結果往往令兩方皆不悅。兩人便以理性的商量作結:

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但此後幾年來,我們並沒有各持異議。遇事兩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楊絳

想起今日自我與他人的情感摩擦,難以有此胸襟言和,並為今後生活保證「不必求同」,我們總是明白感情之可貴,卻始終無法珍貴重視。正因如此,楊絳與錢鍾書的感情才更能激起我們心中那份對理想關係的漣漪。

夫妻倆待人處事也有一番哲學。對人如讀好書,注視於書裡最精妙的境界,欣賞品評,如此看見他人的美善;而兩人在憂患之中孕育智慧,將動盪的日常當作美酒慢斟緩酌,細細品出日子的滋味。即便在錢鍾書去世後數十年,我們仍能在此書感受這份善良、和藹的柔軟,未有一絲怨嘆。

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錢鍾書

絮語承諾,溫柔的日常被不可違逆的命運消磨殆盡。如西方哲人海德格所言:「人是走向死亡的存有。」故事開頭的小夢,被延展成萬里長夢,蠶食著記憶的溫熱,像一場無力反攻的侵略,鯨吞著相惜的餘溫。

除了上述的柔軟,在楊絳筆下,還能見到她的堅韌,面對丈夫與女兒的離開,語句卻不帶一絲嚎啕,如書中寫的:「 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 」獨自留下的母親,心上究竟流了多少讀不到的淚?閱讀時我不斷發出這句疑問,不知不覺讓自己沉入書中,悵然若失。書中某段引用了白居易描寫少女早夭的詩句: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白居易〈簡簡吟〉

他們仨,輕易的失散了。「古驛道上相失」船駛遠,承諾達成了,再也沒有生離。

離別19年後,2016年,楊絳去世了。北京地鐵馬家堡站的紀念廣告這樣寫著:

我們再見了,您們團圓了 。
raw-image

儘管世間無存純粹的快樂,總摻雜著憂慮,但若能以當下最真的情感擁抱彼此,以相知之心望穿一生,不懼命運無情,歲月漫長便足以並肩而坐,執筆不輟;歲月半霎便得以彼此相依,挽手不離。思著丈夫的妻子、念著女兒的母親,把語句變成一顆石頭,留存於人間不朽。

楊絳:「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歷經漫漫年歲,萬里長夢結束了,小船又變成小點,小點再消失於生命長河。後之覽者站在如同當年的山頭,懷念著他們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慈恩的沙龍
4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書新書發表會台中場次特別邀請中興大學邱貴芬、詹閔旭兩位教授,與陳夏民、顏少鵬兩位總編輯,暢談《同樣的心》在台灣文學中的重要位置。期盼讀者能認識到這些背景不同、專長各異的台灣文學前輩們,亦能沉浸於他們對台灣文學的真摯與熱愛,深受鼓舞,體悟:此刻,我們有同樣的心。
Thumbnail
本書新書發表會台中場次特別邀請中興大學邱貴芬、詹閔旭兩位教授,與陳夏民、顏少鵬兩位總編輯,暢談《同樣的心》在台灣文學中的重要位置。期盼讀者能認識到這些背景不同、專長各異的台灣文學前輩們,亦能沉浸於他們對台灣文學的真摯與熱愛,深受鼓舞,體悟:此刻,我們有同樣的心。
Thumbnail
我想,即使我讀了那麼多的書,可我或許永遠也不懂得,人生與命運這回事。 
Thumbnail
我想,即使我讀了那麼多的書,可我或許永遠也不懂得,人生與命運這回事。 
Thumbnail
知道楊絳女士過世後那幾天,斷斷續續讀著《走到人生邊上》。
Thumbnail
知道楊絳女士過世後那幾天,斷斷續續讀著《走到人生邊上》。
Thumbnail
現在吃穿都有,我的生活奢侈地一片空白,妳恐怕不知道,而我是現在才知道,世上也存在著吃穿都有,卻無法望穿的巨大的悲傷。
Thumbnail
現在吃穿都有,我的生活奢侈地一片空白,妳恐怕不知道,而我是現在才知道,世上也存在著吃穿都有,卻無法望穿的巨大的悲傷。
Thumbnail
先是看過楊絳的 我們仨 ,實在太過喜歡他的文筆。90多歲的人生閱歷,該有多少的複雜心思哪!
Thumbnail
先是看過楊絳的 我們仨 ,實在太過喜歡他的文筆。90多歲的人生閱歷,該有多少的複雜心思哪!
Thumbnail
圍城作者錢鐘書先生的夫人,作家/翻譯家楊絳在92歲時寫了“我們仨”,一本關於家的回憶錄。86歲的她送走了女兒,87歲又送走了丈夫。於是她寫下,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近年來,日本的玄冬小說興起,
Thumbnail
圍城作者錢鐘書先生的夫人,作家/翻譯家楊絳在92歲時寫了“我們仨”,一本關於家的回憶錄。86歲的她送走了女兒,87歲又送走了丈夫。於是她寫下,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近年來,日本的玄冬小說興起,
Thumbnail
「我是穿透陰霾裂隙的一束光,一絲垂入地獄底層的蜘蛛絲, 我願我們能爬出來度過人間的美好日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Thumbnail
「我是穿透陰霾裂隙的一束光,一絲垂入地獄底層的蜘蛛絲, 我願我們能爬出來度過人間的美好日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Thumbnail
書名:俗女養成記(電視劇書衣版) 作者:江鵝
Thumbnail
書名:俗女養成記(電視劇書衣版) 作者:江鵝
Thumbnail
楊絳:「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以92歲高齡寫下《我們仨》,虛實交替的筆法,淡然寫下與丈夫錢鍾書、獨生女錢瑗共同生活的時光。
Thumbnail
楊絳:「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以92歲高齡寫下《我們仨》,虛實交替的筆法,淡然寫下與丈夫錢鍾書、獨生女錢瑗共同生活的時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