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浩宏 攝/趙浩宏 莊博惠,出生在一個以竹子維生的家族,最早發跡於南投竹山,以販賣處理過的竹材為主業。直到阿公繼承的時候,在台灣的山區開始拓點、尋找更好的竹子時,來到了竹東,發現尖石、五峰鄉的泰雅族帶下來的深山桂竹有著非常好的品質,再轉賣給日本人以後還被誤以為是日本剛竹,於是決定在竹東設點經營,選擇在竹東火車站設工廠,以利於運用內灣線將山上砍下的竹子送到平地。在當時阿公一共經營有三個點,分別在竹山、竹東和屏東,而屏東主要以販售為主,賣給當時的蕉農用來當農用支架。在那個時代,台灣人的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用竹子製造。 到了父親莊文勇承接以後,台灣的竹產業如同許多傳統原物料的製造業相同,面臨了塑膠製品的衝擊,銷售額逐年遞減,於是在先後收掉竹山和屏東的工廠後,學工業工程和紡織的莊文勇開始開發竹簾產品的製作,並且把重心從原本名為「新東竹行」的原料供應商逐漸改成以製造商品為主的「篁城竹簾」,至今已成為只生產竹簾的專業化工廠。 竹香中長大的莊博惠從小就耳濡目染,對於竹子的工作也滿有興趣的,雖然後來學得是設計,從復興美工一路念景文科大(二專)、崑山科大(二技)學的都是視傳設計,但在畢業後剛好遇到竹東火車站舊倉庫的改建活化計畫,讓原本工廠緊連著火車站的家族事業面臨整體營造的計畫,被要求配合區域轉型,但當時父親並不太理解該如何將工廠與觀光結合,所以莊博惠決定回家幫助父親。 「當時父親只打了一通電話告訴我,有沒有要回來承接家裡的事業,不然竹簾就做到這一代,我們就不做了。」 而在當時,皇城竹簾已經是台灣最後一間竹簾工廠。 回來以後,莊博惠幫忙開門市、外觀整理、網路販售、觀光規劃,讓原本以批發給零售商為主的皇城竹簾開始走向文化面,試著和台灣人介紹竹子與台灣人的文化關係,讓大家認識台灣最後的竹簾工廠。莊博惠也開始了解整個工廠的製作流程,然後投入產品的行銷與設計,成功讓篁城竹簾走過最辛苦的時期,如今成為新竹地區重要的文化產業資產,活生生地為新竹的歷史與早期客家人靠山吃山的產業文化留下了珍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