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地人角度來看,以為竹東之所以稱為「竹」東就是因為竹子很多,很多人做竹編,所以地名有個「竹」字,結果問了許多在地人跟長輩們,居然找不到會竹編的師傅!輾轉多人之後,終於問到在竹東隔壁鄰居芎林鄉還有一位長輩在做民具竹編,並曾在竹東擺攤販售,立馬連絡拜訪。
採訪‧撰文/黃智琪 攝影/鍾小宏
一進李錦員老師的家就覺得好特別,除了竹製家具外,還有牆上掛了一個他親手編織、直徑約150公分的竹鐘,好震撼!而今年63歲的李師傅是個很謙虛又上進的人,縱使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及李烈導演的《健忘村》中的竹製品均出自他手,但依然覺得自己技術不夠好,希望能多學習,還特別報名位於南投竹山的竹編課程,長途往返就是為了能精進及傳承竹編技藝,就讓我們一同認識這位值得人敬佩的老師傅吧!
那個家家戶戶都會竹編的年代
李師傅從父親那一代就是居住在芎林的客家人,竹編技術師承其父親李文籤先生,從小就接觸民具竹編,超自豪的說:「在我小時候,約民國50~70年代臺灣竹編大本營就在我們新竹啊!我們的技術如果說是第二,整個東南亞沒人敢說第一。」
民具竹編─後揹竹籃,師傅說是一位臺北的小姐訂製的,可以揹去買菜,以前原住民都是這樣揹的。
據李師傅陳述,當時芎林、竹東、北埔、寶山等地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剖竹子也會編,只是各地做的民具有些不同,芎林、新埔、三灣編斗笠最多,寶山是竹簍、竹掃把,竹東、北埔是竹簍、蒸籠等農具,但基本上都會做,看客人要什麼就做什麼,竹子都來自五峰、尖石的桂竹。整個鄉鎮就像個大工廠,誰家接到大訂單,大家就會去他家幫忙做,不會像現在好像怕人偷學技術,那時恨不得你學快一點,做快一點。
李師傅說:「小時候做到不想做了!」長大工作也不想做這行,但成家之後有養家壓力,當時在遠東紡織上班薪水實在不夠養一家七口,所以除了假日額外接竹編來做之外,平日下班也做,當時真的是為了貼補家用,李師傅說:「假日有時候做快一點可以多賺1,000至1,200元。」哇!那時1,000很大,就是為了賺孩子的學雜費。
不同的季節熱銷不同竹編民具
年輕時會幫別人做,寄賣在竹東鎮上3~4個店家,那時候竹編民具商品銷售是有季節性的,譬如5-6月產梅子,竹篩特別好賣。到採茶季節茶簍就比較多人買。到過年不用問了,竹蒸籠超多人買,那時家家戶戶都自己做粄,而竹子怕水所以蒸籠一個大約壽命是2~3年就得換了。
李師傅的女兒常說爸爸的手最醜了,雖然這工藝讓師傅
的手變得粗糙,但卻是傳承竹編民具最美的一雙巧手。
竹東擺攤的歲月
均出自李師傅之手的各式各樣竹編民具,有沒有超心動呢?
李師傅除了做給別人賣之外,在民國80~90年間自己也會跑到竹東鎮公所前擺地攤,那時候賣比較多裝飾品,譬如竹汽車玩具、存錢筒、童玩之類的,但這些都是去批來賣的,全是大陸做的,自己做的民具竹編不好賣,價格抵不過大陸製的以及塑膠容器的低價,所以才會批一些成品來增加收入。
但李師傅很感慨地說:「自從民國70年開放之後,很多臺灣人跑去大陸設場做民具竹編,然後再便宜賣回來臺灣,那時芎林做一頂斗笠35元,大陸的只要19元,要怎拚啊!臺灣人是自己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現在新竹根本沒有人會做了,都消失了!連賣竹製品的店都不見了,以前在竹東市場有三間,跟竹東國中對面也有一間,現在全沒有了,租給別人當店面收租金還比賣這些東西好賺。」
掛在家中牆上霸氣十足的竹中,出自於主人家李錦員師傅巧手。
李師傅的願望──傳承竹的生活美學
李師傅分析現在怎會有人想學做這些竹編民具呢?原因有三:
第一,很難當飯吃,李師傅說:「這又不像學語言,德語、日語,花了錢以後可以靠這養家活口。」主要是因為價格沒有優勢,所以難維持生計。
第二,很辛苦。要編到很厲害,不是3年4個月學得成。
第三,很孤獨。常常就只有收音機的音樂陪伴自己。 李師傅有個願望,希望把民具竹編傳承下去,復興芎林鄉的竹斗笠文化。他說:「你們不覺得芎林很沒有特色嗎?」但如果家家戶戶的外燈都是斗笠造型,然後遊客來,可以體驗竹編,不是很有鄉鎮特色嗎?
左圖│客家人嫁女兒用的竹籃。 右圖│閩南人嫁女兒用的竹籃。
李師傅欣賞南投有文化部護持竹編工藝,走往高級藝術工藝品發展,到世界各地參展,在高級百貨公司銷售,但他想推的是「竹生活美學」,竹編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訴求就是「要快、要好、要耐」,跟南投的慢工出細活是不一樣的,但現今社會發展讓竹編民具幾乎消失,李師傅說:「等我們這幾個老的走了,就真的都沒有了!」所以希望在他有生之年,有人多關心這文化,更希望有年輕一輩的人不怕吃苦願意學習,讓這民具竹編能永續傳承下去,別讓它消失了!
猜猜這是什麼?小編智琪看了笑開懷。想知道請上粉絲頁。
〔民具竹編過程,請見《東咚鏘5‧竹特輯:常民竹編竹用在竹東》P20〕
李錦員師傅的竹編民具
- 採購地址:芎林鄉石潭村5鄰112號(竹林別莊旁)
- 連絡電話:03-5921907;0931-362-871(請先電話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