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圖為新竹北門鄭家參與投資創設的新竹電燈會社軟橋發電廠取水口。鄭肇基藉由他組成的擎記興業株式會社,在華南銀行、台灣商工銀行、新竹信用組合等的「重役」(重要職位) 影響力,在新竹電燈會社、東洋拓殖產業會社、華南銀行、新竹煉瓦會社、瑞德商業會社、李金燦蔘莊會社、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會社、台灣通草會社、台灣米庫利用販賣組合等十數會社擔任重職,成為工商界舉足輕重人物。圖片由黎許傳提供。
殖民政權下的在地家族轉型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角色以攏絡民心。因此,當時的社會菁英與日本殖民政府,發展出雙向的互利共生體系:執政當局除了鄉紳給予食鹽、彩票等專賣特權,也授予他們區長、保正等基層公職,讓地方仕紳可以透過基層公職協助推動地方建設,發揮影響力募集公債、捐款勞軍,並帶頭倡導當局的新事務政策。日治時期竹塹的地方仕紳,可說是「一方面支撐著國家, 一方面又為國家所控制」。
日治的新竹望族,有延續清領時期家族能量的北門鄭家、李錫金家族的李雪樵、李文樵、李逸樵三兄弟與他們的子執輩,以及新興的古賢林高庇林家、蘆竹湳庄(今苗栗)蘇賢合蘇家等。鄭家在日治時期的家族領袖,是鄭用錫的姪子鄭如蘭,及鄭如蘭的兩個兒子鄭拱辰與鄭神寶。其中,又以鄭拱辰最為活躍,除了是新竹最早擔任新竹廳參事的漢人、組織發起臺灣起源最早的農會組織「新竹農會」,還和眾仕紳集資籌辦東門市場。他與黃鼎三、陳信齋等人,在當時政經領域扮演核心角色,積極參與殖產興業如新竹製糖會社、製腦會社、東洋拓殖株式會社等的投資,可說是新式產業轉型的先鋒。
另外,有些家族雖然資本與聲望不如大家族,但在日治時期新竹的產業與歷史發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影響至今。舉例來說,南勢郭家便是新竹米粉產業的先驅,他們引以維生的米粉製造,後來被發揚光大成為新竹代表特產;長期擔任新竹第一保正的蘇鴻元,以及他以下四代24名醫生子孫的醫生家族,更顯現了日本殖民政策下,臺灣人多選擇擔任醫師與教師,使這兩個職業因此成為社會菁英代名詞的時代背景。
總體而言,不論是在哪個政權的統治之下,大家族都有其相似與相異之處。政治方面,清領時期多為地方上的官員與菁英共治,仰賴仕紳的資財與聲望解決地方問題,而日本殖民政府來臺後,藉由警察與保甲制度加強由上而下的控制,雖同樣授予傳統士紳公職,但其代表地方社會的色彩已然減退,性質偏向官派屬員。經濟方面,清領大家族多由郊商貿易與土地墾拓起家,並透過科舉制度成為鄉紳,保護家產,但到了日治時期,家族領袖需藉由政治上的利益交換,向政府獲取重要經濟資源的專賣權,而傳統家族的土地資本,也在土地調查完成後轉換成現代金融體系的「信用」,活化為流動資本,在殖產興業政策下成為投資新式產業的現代商業資本,進行家族轉型與新型態的資本累積。
留學生團講演會傳單
日治時期高等教育的科系和名額有限,想要追求更多知識的 臺灣人,往往會選擇到日本留學。這張宣傳單便是 1927 年由臺灣文化協會新竹分部所主辦的「留學生團講演會」,由年 輕的留學生為主講人,展現出新知識分子的氣息,也是促進 臺灣人文化向上的一環。
戰後的地方家族派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大刀闊斧地實施土地改革與地方選舉兩大政策,改變傳統地方政治以仕紳和地主為主體的權力結構,透過地方自治收編臺籍菁英與地方勢力,不僅以選舉作為民主政權的象徵,更藉此吸納與動員本土力量,鞏固並維持其統治的正當性,逐漸形成至今仍深植於臺灣在地政治網絡的地方派系。地方派系的組成不完全延續過往日治大家族的勢力,但本身仍以地緣、血緣或社會關係為結盟基礎,與當時政權形成「恩庇侍從」關係,長期享有地方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的獨佔特權,然而,對於這些地方勢力,執政者實際上是採取既合作又提防的兩面態度。一方面倚靠他們在選舉中發揮政治動員力量,另一方面卻又忌憚他們在逐漸壯大後反撲,因此後來採取「雙派系主義」,在各縣市扶植兩個以上的派系相互制衡,以達到「以臺制臺」的牽制效果。
在新竹縣市,這兩大派系便是同樣握有公車營運路權許可的東許派和西許派。以東門許振乾為首的東許派,擁有新竹客運公司,行駛路線橫跨桃竹苗三縣,深入各鄉鎮基層角落與民眾密切接觸;以西門許金德為首的西許派,底下則有新竹貨運、新竹合會、南港輪胎、士林電機等事業,員工眾多,聲勢浩大。雖然地方派系形成初期家族色彩強烈,但隨著派系組成以利益和人際網絡為基礎逐漸向外擴展,血緣便不再扮演關鍵要素。隨著新竹縣市於1982年分治,東許、西許派影響力逐漸式微,影響在地政治、社會網絡的,則轉變為以族群為分隔的閩南派、客家派與外省派。
整體來說,戰後社會逐漸由傳統威權統治的農業社會,轉型為民主的現代工商業社會,家族與在地發展的關係,不再由緊密複雜的政經利益交換網絡相連結。另外,隨著教育資源普及與家庭、人口結構轉變,人才培育成為國家的義務,個人成就也不再重度仰賴家族社經地位。放眼如今臺灣上層階級的權力遊戲,與其說家族的影響已然式微,我們或許可以說,大家族在產業變遷下脫離了地域束縛, 以企業集團的型態吸納全臺甚至跨國的金融貿易資源,建立起全新的政商合作關係與商業遊戲規則, 在現代社會繼續進行無止境的資本積累遊戲。
綜觀新竹從清領到現代的社會變遷,家族始終在人才培育、經濟發展、地方政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族史提供了我們一個微觀的視角,從最基礎的社會組成單位切入,以多個人物的「點」,家族與家族間的「線」,連結、描繪出鉅觀社會發展脈絡的「面」。因此,了解在地的家族史,等於建構出更加完整的歷史生活樣貌,從家族與政權間的利益交換與衝突角力,看見家族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限制,以及善用各種條件運籌帷幄、開創屬於自己時代的能動性。
國賓飯店
西許派許金德創立的仰德集團,旗下包含新竹人熟悉的新竹 物流與國賓大飯店,而許金德的外孫李昌霖,除了是集團第 三代,還與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共同成立的德昱股份有限 公司,並於 2017 年獲得臺灣麥當勞的經營權。
參考資料
陳運棟(1997):卷七〈人物志〉。出自張永堂編,《新竹市志》,新竹市文化局,p.198。
薛建蓉(2005),《清代臺灣本土士紳角色扮演及在地意識研究- 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探討對象》。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學位論文。
陳百齡(2015):《石碑背後的家族史 -- 新竹近代社會家族研究》,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陳百齡(2018):〈探索日治時期新竹市的望族:一個以《新竹市志》人物志為基礎的初步分析〉。出自韋煙灶編,《從清代到當代:新竹 300 年文獻特輯》,新竹市文化局, p.305–337。
李維修(2015):《從素封家到社會菁英─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變遷 (1895~1937)》,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葉甫和(1993),《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臺峰(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硏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學位論文。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26「風城大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