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家來講水牛厝】-南新國小前世今生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位於嘉義縣太保市水牛厝的南新國小是一間百年老校,校名的「南新」意思就是指學校所在地「南新里」,那麼在「南新里」出現之前,南新國小又叫什麼名字呢?學校的名字又代表什麼意思呢?今天水牛厝稻草工作坊就來跟大家聊聊南新國小的校名演變吧!

國小是一個村莊重要的代表,在古早的時代,有設立學校的村莊通常代表了村莊人數夠多,而且對於小孩的教育有所重視,所以有一間學校對一個村莊來說是很重要的。明治31年(1898年)在嘉義市成立了「嘉義公學校」(今天的嘉義市崇文國小)。明治34年(1901年)的時候在今天的水上成立了「嘉義公學校水堀頭分教場」以因應嘉義市周邊不斷成長的人口。

但是很顯然學校對嘉義市週邊的小孩子來說還是太少了,尤其是嘉義市西邊的地方,要到嘉義公學校讀書真是路途遙遠,交通上雖然有糖業鐵路的小火車可以搭乘,但還是無法應付眾多具有向學心的學生們。所以在大正3年(1914年),嘉義廳長選定了水虞厝(今天的水牛厝)作為嘉義公學校分校的地點。

當時的水牛厝有438戶、1936人,是一個大聚落,周邊的通學距離內的聚落有竹仔腳、過溝、埤麻腳,三個庄頭總共900多戶、4100多人,選擇距離適中的大聚落水牛厝作為分校的設立地點是非常合理的。就這樣,大正3年(1914年)9月,「嘉義公學校水虞厝分校」終於落成了,這就是今天南新國小的誕生。

經過了大正9年(1920年)的地方制度改正,水牛厝從嘉義廳直轄改為東石郡所管理,在行政區域上跟現在的嘉義市分開了,所以「嘉義公學校水虞厝分校」也必須要改名。所以在大正10年(1921年),「嘉義公學校水虞厝分校」獨立成為「水虞厝公學校」,不再附屬於嘉義公學校之下,成為水牛厝自己的學校。

時間到了昭和16年(1941年)日本頒布《國民教育令》,改革全國的基礎教育,將基礎教育學校一律改為「國民學校」,台灣總督府也因此修改了《台灣教育令》,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公學校、小學校的分別,全部都是國民學校。水虞厝公學校因應政策改名為「太保東國民學校」,意思是指在太保庄東邊的國民學校,與在太保的太保國民學校相對。這樣的校名感覺起來好像變得不再是水牛厝自己的學校,變成像是太保國民學校的分校一樣的感覺。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國民黨接收台灣,在1945年把太保東國民學校改名為「台南縣嘉義區太保鄉第二國民學校」,但是馬上就因為水牛厝被劃入省轄市嘉義市而再次改名為「嘉義市水虞厝國民學校」。水牛厝的名字再次出現在校名裡,好像又再次成為水牛厝自己的學校。到1947年,水虞厝國民學校因為所在地名為南新里,而改名「嘉義市太保區南新國民學校」,此後的改名都是行政區域以及學制的改變,「南新」這個校名就一直用到現在了。

從上面可以看的出來,南新國小這104年來經過非常多次的改名,而且從不同時期的名稱,還可以發現水牛厝在不同時期的定位。最早以前南新國小是嘉義市的「嘉義公學校分校」,而不是從太保公學校分過來,可見水牛厝在日本時代早期還是跟嘉義市關係比較密切的。到了1921年改名為「水虞厝公學校」,就代表水牛厝開始和嘉義市逐漸斷開連結,在水牛厝的學校就是「水虞厝公學校」,從行政區的改變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到1941年又改名成「太保東國民學校」,從校名的演變可以發現水牛厝這個村莊的定位從「跟嘉義市關係緊密的聚落」到成為「太保東邊的附屬村莊」這樣的改變。

到1947年正式以里名決定校名,在南新里的國小成為了「南新國小」,雖然看似合理,但是就感覺缺少了一點歷史的味道;少了一點在地的、鄉土的味道,畢竟,我們還是習慣叫自己的村莊是「水牛厝」嘛!

不管未來會不會再改名,南新國小一定也會繼續像這104年來繼續作育英才,並且流傳在人們的記憶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水牛厝稻草工作坊的沙龍
16會員
26內容數
2019/08/25
今年的水牛厝大士爺祭典很不一樣,因為今年不像往年在公地前(玉皇宮前)火化大士爺,而是信徒們與大士爺一起走到一個很重要很特別的地方進行儀式。就讓我們來回顧這個過程吧!
Thumbnail
2019/08/25
今年的水牛厝大士爺祭典很不一樣,因為今年不像往年在公地前(玉皇宮前)火化大士爺,而是信徒們與大士爺一起走到一個很重要很特別的地方進行儀式。就讓我們來回顧這個過程吧!
Thumbnail
2018/12/21
  從前兩篇介紹文章之中,我們可以知道五年王爺是主管人間瘟疫的神明,但是如果以以為五年王爺只有管人類的瘟疫,那你就大錯特錯囉。其實五年王爺跟養豬業也是十分相關,在中國的非洲豬瘟疫情嚴重威脅台灣養豬業的現在,將五年王爺請到我們水牛厝來真是太適合了。
Thumbnail
2018/12/21
  從前兩篇介紹文章之中,我們可以知道五年王爺是主管人間瘟疫的神明,但是如果以以為五年王爺只有管人類的瘟疫,那你就大錯特錯囉。其實五年王爺跟養豬業也是十分相關,在中國的非洲豬瘟疫情嚴重威脅台灣養豬業的現在,將五年王爺請到我們水牛厝來真是太適合了。
Thumbnail
2018/12/05
  五年王爺每五個年度一次的五年大科,對於雲林、嘉義地區的農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動,除了祈求地方的平安外,也代表著家族團聚的日子。那麼,你知道五年王爺是怎麼來的嗎?
Thumbnail
2018/12/05
  五年王爺每五個年度一次的五年大科,對於雲林、嘉義地區的農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動,除了祈求地方的平安外,也代表著家族團聚的日子。那麼,你知道五年王爺是怎麼來的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目005 / 太保國小 太保, 並不是咱今日口語的負面詞,這地方叫「太保」是因為清代一位「太子太保」--王得祿的出生地而命名。 太子太保是東宮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官高名重,只是覺得是地為何不叫「太子」呢? 那天訪這校其實是因為看到路名叫「春珠麻寮路」,真是太有喜感、貼地氣的路名。 然後就
Thumbnail
目005 / 太保國小 太保, 並不是咱今日口語的負面詞,這地方叫「太保」是因為清代一位「太子太保」--王得祿的出生地而命名。 太子太保是東宮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官高名重,只是覺得是地為何不叫「太子」呢? 那天訪這校其實是因為看到路名叫「春珠麻寮路」,真是太有喜感、貼地氣的路名。 然後就
Thumbnail
第041校: 頭城國小..... 我突然很好奇全台有幾所「百年老校」? * 我馬上去查資料有多少? 這一查之下發現:在2006年時教育部給的新聞稿是201所,但到了今年2022年,百年老校已經爆增到679校之多,宜蘭當地就有32所。
Thumbnail
第041校: 頭城國小..... 我突然很好奇全台有幾所「百年老校」? * 我馬上去查資料有多少? 這一查之下發現:在2006年時教育部給的新聞稿是201所,但到了今年2022年,百年老校已經爆增到679校之多,宜蘭當地就有32所。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Thumbnail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Thumbnail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