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柴城-以柴禦敵的村庄
多虧《斯卡羅》熱潮,大部分的人對「柴城」、「保力」、「社寮」、「統領埔」等地名一定不陌生,這些在劇中常被提及之地,其實都位於現在的車城鄉。不過,為什麼車城以前稱為「柴城」呢?
顧名思義,「柴」為木材、薪柴,柴城的來源必與木材相關。根據車城鄉公所介紹,明朝之前,車城為排灣族所佔據,原住民取名為「庫匹亞旺」(KABEYAWAN),進而轉音為「龜壁灣」。
爾後明鄭政權領台後,便令部統領兵士南進龜壁灣駐守,命名為統領埔(今之統埔村),逐漸形成庄村。當時村民屢遭原住民侵擾,便植木柵欄作為防禦,故有「柴城」之稱。有趣的是,遠在台北的「木柵」,最初也是因為移居來的閩人以木包圍村莊、家園,以抵禦原住民的入侵。
從「柴城」到「車城」,有一說是發音上的誤傳,也有一說是指當時為了加強木欄要塞,搬運木炭的牛車數量眾多,因而改稱為「車城」。
車城鄉各村位置圖。唯獨綠豆蒜不是地名XD(攝影:Amo)
歷經分合,走向全鄉唯一小學
車城國小已有 120 年的歷史,是車城鄉最悠久、也是唯一一間小學。然而,早期的車城鄉,最多其實有四間小學!在國民學校的年代,曾為車城國民學校的溫泉分校、保力分校、射寮分校都曾獨立設校,然而,因為人口外移、少子化等因素,學生人數銳減,學校面臨裁併校的危機,為了避免學校整個不見,分出去的學校又紛紛回歸車城國小分校,只有保力分校最後直接併入車城國小而廢校。
不過,這也造就車城國小獨特的運動會景象。今年四月,我有幸參與車城國小 120 週年校慶同樂會,這是本校和分校的孩子難得一起活動的大日子。一大早兩台遊覽車就將溫泉分校和射寮分校的孩子載來本校,為陰鬱的天增添不少活力。
其中,我最喜歡的活動是全校大隊接力。三間學校的孩子分別打散、重新分成五隊,按年級、性別依次排棒次,無論你是本校還是分校的人,只要套上大隊接力分組背心,同色者即成隊友,都是在賽道上為彼此加油的夥伴。
自己本來就很喜歡看大隊接力,最初領先的隊伍很可能在一個過彎就被急起直追,原本落後的組別卻在某一棒超英趕美,每次接棒的結果都不盡相同,唯一不變的是每一位選手都用盡全力在場上衝刺,當我看見不同校的孩子在幫彼此打氣時,那畫面真的太美好了!
順著落山風的綠色校舍
北上的屏鵝公路上,很難不看見車城國小校門口的「落山風」,以波浪作為風的塑形,這座裝置藝術與後方的校舍,是車城國小 120 歲的生日大禮。校舍朝外的牆面畫有月琴、洋蔥、海豚等圖案,皆為車城鄉的在地特色。中庭除了是全校集合、學生表演的場域外,其特殊弧度的外觀,據說是根據落山風的走向設計而成,為的是減少落山風及西北風的侵擾,夥伴說,順著風向的好處之一,就是落葉可以自動被吹到裡面,掃起來比較輕鬆XD。
圓弧形的中庭,是順著落山風的走向而設計。(攝影:Amo)
兼具綠色環保與人文美感,車城國小新校舍更拿下榮獲 2021 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除了建築新穎之外,校園有幾處都佈有整面的黑板,將孩子的創作納入校舍主體的一環,為校園增添不少童趣。
分校逛逛
除了車城國小本校外,我也特地到分校逛逛,感受不同學校的氛圍。其中溫泉分校就位於四重溪著名的溫泉街後方,沒特別繞進來完全不會發現這裡竟然藏了一間小學!校園隨處可見的溫泉圖案,遠看很像笑臉,真的有夠可愛!
很喜歡溫泉分校校舍的外觀,尖尖的塔頂有種日式風格。(攝影:Amo)
射寮過去稱為「社寮」,有看《斯卡羅》的人應該對此地名不陌生,周旋於閩人、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土生仔」水仔,就是社寮的頭人。從龜山步道望去,遠方的小房舍大概就是射寮村的位置。抵達射寮分校時,因為適逢上課期間,不便入校打擾,因此只有拍攝校門以茲紀念。
從龜山步道向北眺望,射寮村大概就在右上方(吧)。(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車城國小,參與呷百二校慶大會,想到身為科任老師的你,有如修了不同系的課的大學生在下課時間轉換教室,不同的是你所奔波的距離為三個校區,光用想的就覺得好辛苦!很開心在經歷一年的調適,你也透過單車、下廚、旅遊在工作與生活間找到了平衡,期待聽你分享更多從教學現場帶回來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車城國小
網頁。
2. 車城鄉公所
網頁。
3. 聯合新聞網
報導-車城國小120周年校慶 新校舍啟用 潘孟安回母校很感動。
4. 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
得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