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港口國小|甫滿百歲,鄰近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小學

2022/07/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港口國小校門。(繪圖:Amo)
去年拜訪豐濱至今,已過了超過 400 多個日子。今年六月,沿著台 11 藍色海岸線再訪豐濱,海天一樣湛藍、太陽依然炙烈,上次新社梯田裡的秧苗早已長成圓滿的穗,再晚,可能又會錯過這片金黃。或許,與美好相遇不需刻意,需要的只有剛好的時機。
當時走訪新社國小時,留下這段文字:「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豐濱港口蕃人國校(今港口國小)或貓公蕃人國校(今豐濱國小)就讀。」這趟豐濱之旅本意並不在逛校園,在友人貼心安排下,快閃港口國小就這麼順理成章加入了行程。《校園逛逛》何德何能可以獲得這麼多善的支持(拭淚)。
充滿綠意的新社梯田。(攝影:Amo)
大港口-依山傍海的海岸聚落
豐濱鄉主要有五個村,由北至南分別為磯崎村、新社村、豐濱村、港口村及靜浦村,港口村東臨太平洋,南隔秀姑巒溪與靜浦村相接,為狹長形的海岸聚落,村內由北而南可大致分為四大範圍:石梯灣(Molito)、石梯坪(Tidaan)、港口(Makotaay)、大港口(Laeno)。據悉,港口村在清朝就已有「大港口」的行政名稱出現,歷經日治時代、民國初期都仍以「大港口村」來指稱這塊區域,直至 1951 年逐漸被「港口村」的名稱取代,便沿用至今。
因港口村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據說當年部落祖初來此地,見山溪流水混濁,便以 cepo' 命名,為出海口之意。
港口國小後方即可看見秀姑巒溪出海口。(攝影:Amo)
著名的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便是發生在這塊土地。
牡丹社事件(1874年)之後,清政府為建立後山政權,展開「開山撫番」政策,由北、中、南三路抵達後山,其中,吳光亮於 1877 年接任台灣總兵後,便被派到後山統領三路各軍,進行後山中路的重點規劃。當時軍隊主要駐紮大池(今池上鄉)與璞石閣(今玉里鎮,見樂合國小),最初以成廣澳(今成功鎮)設立糧局,後另擇大港口作為糧運據點。
諸多資料揭示,引發大港口事件原因在於,吳光亮為開闢水尾(今瑞穗鄉,見舞鶴國小)至大港口間的道路工程,徵役當地阿美族青壯年,加上清兵常藉故騷擾婦女,早已引發族人不滿。另外,當年五月一場颱風,造成紮營處所各處坍塌,為了重建營地與碉堡而大量役使民力,適逢阿美族收割及豐年祭時期,此舉不僅擾亂族人生活秩序,更被視為侵犯禁忌,因而成為事件爆發的原因之一。
據《大港口事件》口述歷史描述,當時清兵因無法取勝改採懷柔政策,表達有意和解之意,軟化族人對清兵的敵意。幾次和平相處的經驗後,清兵設置酒宴招待族人,趁酒酣耳熱之際加以逮補、大規模屠殺,史稱「大港口事件」。這起「關門屠殺」不斷流傳,詳細經過不得而知,但至少是以不光明的手段誘殺降者。
港口國小一隅。(攝影:Amo)
被藝術與海洋滋養的港口國小
初見港口國小,卻倍感親切,主校舍的三角形屋頂與兩側長型教室配置,頂上還立著一根旗幟,不就是《校園逛逛》主視覺的學校模樣嗎?又或者說,經過了一百年,港口國小依然保留著日本時期校園建築風格,格局方正、左右對稱,位居中心的川堂則多以三角形為軸線,校園配置便一眼可辨。
保有日式建築的外貌,校舍外觀仍點綴屬於當地的文化元素。馬賽克拼貼的魚,象徵港口部落的漁村屬性;一旁的族語題字「Picodadan no Makotaay」,則是學校百年的族語正名,為港口國小校名之意。
港口國小校門。(攝影:Amo)
港口國小族語校名。(攝影:Amo)
小小的校園裡,卻藏著許多有趣的裝置。像是這座名為「洄游」的溜滑梯,便是以溜滑梯傾斜的特性,放置豐富的生物和洄游魚群,象徵秀姑巒溪出海口的生態樣貌,讓孩子在遊玩時也能更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不過這溜滑梯如果真要玩應該會出事吧:)
朋友補充,港口其實是充滿藝術情懷的地方,像是校園旁「cepo'藝術中心」最早其實是日本時期的派出所,因派出所遷址到靜浦,曾閒置一段時間。後來藝文職人工作室借下這裡,打造為「cepo'藝術中心」,不僅與港口國小串連、共同完成許多藝術創作,同時也作為部落藝術的創作基地,讓藝術、教育、海洋與部落文化能在此展開對話。
藝術裝置溜滑梯:洄游。(攝影:Amo)
cepo'藝術中心。(攝影:Amo)
穿越學校後門步行一小段路,便能抵達秀姑巒溪出海口。這條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秀姑巒溪,一路東流經花東縱谷、穿越海岸山脈來此,完成這趟曲折但必然精彩的冒險後,再往前流便會捨去它原有的名字,成為太平洋的一部分。站在出海口處,不曉得現在的秀姑巒溪是什麼心情,期待嗎、緊張嗎,還是將與流經的山陵與陸地告別而帶有一點點的感傷。此刻的溪水帶給人的感覺是無比平靜。
秀姑巒溪出海口。(攝影:Amo)
這裡也是港口國小的戶外教室。學校有時候會帶孩子們來這裡撈魚鰻苗、滑獨木舟。港口的孩子從三年級開始便有以獨木舟為主軸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從知海到面海、造舟到滑舟,孩子在過程中跟著部落長輩學習,認識阿美族傳統竹筏的知識,更培養港口人與海共存的精神。
港口國小著名的山野教育課程「山海訓」,帶孩子上山下海。由家長們擔任講師傳授山野知識,如認識野菜、尋覓獵物足跡、做陷阱、使用魚竿等,連結部落與學校資源,讓孩子能走出教室,學習部落文化,並感受大自然的奧秘。
八角亭一隅。(攝影:Amo)
謝謝夥伴的邀約,讓我再訪豐濱之時,有機會踩點港口國小,認識這小小的、具有生命力的港口部落。寫完港口國小,發現豐濱鄉四所小學已到訪三所,僅剩鄉內最南端靜浦國小尚未踩點,就當作下次再訪豐濱的約定吧!

參考資料:
1. 港口國小網頁粉絲專頁
2. 粉絲專頁:Makotaay港口部落發展協會Makotaay港口.村長廣播Love|港口.makotaay
3. 送書到部落──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小報導
4. 呂憶君,〈花蓮港口阿美海岸地名的命名特性與敘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1:79-115, 2010。
5. 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大港口事件紀念碑網頁
6. 《大港口事件》,原住民委員會出版。
7.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網頁
8. 港口國小的獨木舟畢業趴文字報導影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moLin
AmoLin
記性很差,但又捨不得忘掉那些感受,所以就交給文字吧! 歡迎合作交流:[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