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花蓮・太巴塱國小|建校超過120年,充滿螃蟹和木雕的部落小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 1922 年「太巴塱公學校」、1926 年「富田公學校」、1941年「富田國民學校」、1945 年光復後之「北富國民學校」、1968(民 57 年)「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raw-image

光復鄉有太多的故事,一時之間難以道盡,加上我也是從網路資料一點一點拼湊出地方的樣貌,若要完整講述歷史也是很具挑戰。我想,既然是逛校園,不如就以太巴塱國小更名之旅為軸,娓娓道來這些名字背後的背景和脈絡吧!

太巴塱-花蓮縣最大阿美族部落

根據口述歷史,太巴塱部落祖先來自於豐濱鄉貓公的「奇拉雅山」(又名八里灣山、貓公富士山,相傳為阿美人發源地,亦為阿美聖山),在光復鄉歷經幾次遷徙,最終於太巴塱這帶建社定居。太巴塱原名為「阿巴塱」(Afalong),為阿美族語「白螃蟹」,因當地在早期有很多灰甲澤蟹(多產於海岸山脈的螃蟹),便以此為名。後改成為 Tafalong,漢譯為「太巴塱」。

在清治時期,臺灣建省,於東部設置臺東直隸州(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之由來)。「太巴塱社」與其他「馬太鞍社」、「馬佛社」、「沙荖社」共為秀姑巒撫墾分局管轄。其中,「馬太鞍」是光復鄉在未設治前的舊名,源自阿美語「珐太鞍」(Fataan)樹豆之意,當時因家家戶戶都種植樹豆而得名。

日治時期增設花蓮港廳,將太巴塱歸屬於鳳林郡,太巴塱既有的祭典、傳統習俗皆與日本政府有相當大的磨合。 日本政府實施地方改名政策,太巴塱因土地富饒、稻米收成良好,因而被改稱為「富田」,也是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名稱之由來。1933 年,日本政府為化解馬鞍與太巴塱之間的仇恨,在兩部落間搭建馬佛溪橋,當時所設立的「協力架橋紀念碑」仍見於太巴塱國小校門左側,實在可貴!

raw-image

「富田」一名延續到國民政府遷台,落實行政區全面整頓後而再次易名。這時,政府在花蓮成立「光復鄉」,將「富田」再劃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四個村落(統屬於太巴塱部落),位於北富村的富田國民學校便改名為「北富國民學校」,延至民國 57 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時,仍稱「北富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83 年(1994),在時任校長李來旺(帝瓦依・撒耘)與部落仕紳爭取下,奉准以原住民部落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將「太巴塱」還名於校,是全台第一所成功還名的部落小學。

raw-image

太巴塱國小-以校園乘載螃蟹與阿美文化

走進校園,便能感受太巴塱濃濃的阿美族文化氣息。這所以螃蟹為名的小學,巧妙地將在地阿美族文化與螃蟹圖示融合在校園每個角落,如校門口有阿美族雕飾門柱、地上鑲嵌大理石的螃蟹圖示,在逛校園的途中總能獲得驚喜。本文的插畫封面是側門,氣勢就如正門般吸睛,由不規則的大理石牆面呈現一種宛如被數年浪花拍打侵蝕的剝落感,與螃蟹意象傾於一致,畫面感十足。

「木雕裝飾」,亦是太巴塱國小的特色之一。在傳統阿美族文化裡,木雕、陶藝皆是用以記述傳統神話故事、傳統生活內容,以及表述對自然萬物崇敬的媒介。據說,校門口兩座男女大型木雕為阿美族祖先圖像,早期學生如果犯錯,還會被帶到祖先面前懺悔呢!(很多有趣的故事,歡迎到參考資料「帝瓦依・撒耘」網頁挖掘!)

在校園裡常見傳統木雕結合阿美族圖示(如:太陽、月亮、勇士、植物、螃蟹),接下來就用幾張圖的篇幅,帶大家一起逛逛太巴塱國小吧!下圖這張校園導覽圖,就是用陶土拼出來的唷!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在中庭廣場的另一端有一座木褐色的傳統建築,名為「Wawa 的秘密基地」。這裡原是 1990 年校方仿製祖靈屋的傳統建築,因歲月而逐漸頹傾老去。2018 年,學校與孩子興起新校園運動,一起將老建築改造成「Wawa 的秘密基地」。因為「一起」,讓部落長輩、家長、學校、孩子能共同為土地盡心力、有機會互動;強調「共做」,建立「物與人」的連結,使參與的每個人都能與之產生情感,讓在地文化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共做,而得以被實踐、延續並傳承下去。相當呼應看板上的文字:「Wawa 的秘密基地」營造的是建物,過程也營造了人。

太巴塱國小以「用文化營造學校、傳承太巴塱文化」為願景,校園逛過一圈,更能深切體會該願景的實踐。

raw-image

太巴塱國小校園真的有太多太多可愛的細節值得捕捉了!像是小型瞭望台、圓弧形的鞦韆座,都能看見太巴塱專屬的元素。其中新設置的食農教育專區,小小的灶台真的有夠可愛~據說之前還有在這裡窯烤披薩呢!

raw-image

此時,鐘聲響起,寂靜的校園頓時充滿孩子嬉鬧聲。太巴塱雖然是六班小校,但每班人數可不少,平均每班人數都超過十人,有別於先前踏訪過的小學。我看著在中庭廣場玩耍的孩子,有人在玩鬼抓人、有人在拋接球、有人就是牽著手散步,生氣蓬勃的氛圍也喚起我國小時的下課十分鐘,這樣吵、那樣叫,真的好快樂!

raw-image


棒球,是太巴塱的另一個特色。學校外圍有一面「棒球名人牆」,皆是傑出的棒球校友。據悉,太巴塱部落西富村富愛街,這條長約本壘至全壘打牆的街道上,就有十位職棒球員,因而帶起太巴塱的棒球風氣。


raw-image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太巴塱國小-這所充滿著故事與阿美族元素的小學,也讓我有機會入班參與低年級的課程,記錄孩子繪製復活節彩蛋的可愛模樣。班上有這麼多孩子,隨之而來的挑戰肯定也不少,謝謝你們在上了一整天的課,晚上還拖著疲憊的身軀陪我到原饗屋享用在地美食。記得那天也是我花蓮行的第五天,當天結束太巴塱的行程,便立刻跑回光復車站附近針灸舒緩筋骨 XD!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是一群很累的人聚在一起吃晚餐啊~哈哈!

raw-image


最後忍不住說,還是好喜歡入班的那兩堂課!老師們先帶孩子畫出獨一無二的彩蛋、安排找彩蛋的小活動、在彩蛋裡藏著與復活節相關的英文單字,最後在複習好多遍之後,只要正確念出小紙條的單字,就能獲得一顆真的蛋!(老師要事先準備好顆蛋呀~~)而我也有幸獲得一顆蛋!太開心了~ :DD



參考資料:
1. 太巴塱國小網頁
2. 光復鄉公所網頁
3. 太巴塱部落 wiki
4.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太巴塱部落網頁
5. 帝瓦依・撒耘網頁
6. 中華職棒言舊苑網頁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1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校,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
Thumbnail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校,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