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旅遇上「愛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櫻花季即將開跑的某個睡到自然醒的假日,打開電腦最先看到的一則新聞標題是:「60萬中國人預計去日本賞櫻,強國網友全都崩潰了」。
這當然是個帶有某種立場,而且很自爽的描述。不要忘記中國有十幾億的人口,會有人基於愛國或民族主義的情緒,把赴日賞櫻的民眾打成「精神日本人」或「漢奸」,當然也會有人抱持這是兩回事的看法,畢竟人家雖然曾經發動過侵略戰爭,但是民眾要去日本,那是一種選擇,無關愛國,日本旅遊產業的那種おもてなし,真的不用多說了。台灣雖然出了名的親日跟哈日(但普遍來講不算「知日」),也是有那種會去潑漆的反日人士阿。
中台兩國的日本情結一直是微妙的問題,但是一旦牽扯到日旅又更微妙。這則報導害我一直想到寫論文的時候,看到一些1930年代的遊記。
故事開始囉!
長崎縣佐世保軍港

到底要不要入境呢?

黃廈千(1898–1977),現代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在1940年代曾擔任國民政府首任中央氣象局長。1934年,他向任教的清華大學氣象研究所申請休假,拿了清大提供的經費,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氣象系深造。
當時要出國旅行,很少人在給你搭飛機的,鐵路跟郵輪還是最常使用的移動工具,還輪不到飛機出場。如果從上海出發,前往日本本土或美國,大部分都是搭船。1930年代的跨洋船旅,因為噸位與軟硬體設施的改善,其實已經比前一個世紀相對舒適,跟現在搭長途飛機,在機艙內吃飽睡睡飽吃的情形差不多,只差沒有電子娛樂設施而已。搭乘郵輪前往美國,通常會分別在神戶與橫濱停泊好幾個小時,抵達美西大概需要20天左右。
黃廈千搭乘的胡佛號郵輪上,就有一批同樣要赴美的中國同胞,為了在日本中停,要不要下船在當地短暫遊覽這件事,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在日登陸一問題,事前原有兩種意見:有以邦交關係,主張不登陸者;有以報酬雪恥,不在負氣,有謀人之心,尤貴知彼知己,不妨乘此機會登陸一視,作一實地之認識者,結果卒十九以上登陸。【註1】
簡單來講,當時有人覺得日本是敵國阿,尤其1931年還發生過918事變,你都侵門踏戶了,我幹嘛還要經過你家被你賺錢。不過多數人還是認為,在日本登陸做個小旅行,與愛不愛國是兩回事,既然都經過日本了,就算走馬看花的遊覽,也算是稍微做一個知己知彼的動作,重點是:船旅期間看著大海無邊的日子實在是非常無聊,既然都靠岸了,沒理由不下船在日本玩一下。結果,船上的中國同胞們,十之八九都去辦了通關手續。
下船之後的中國人,分別在神戶與橫濱,接受當地中國外館、僑胞或留日學生的招待,帶領他們去當地的一些著名景點參觀。黃廈千在遊記中就有提到他被帶去搭電車,到寶塚參觀了動物園和劇院,在東京還有留日學生幫忙雇車,繞行東京市區做了一趟City Tour,經過銀座的三越百貨、帝國圖書館、東京帝大,還繞了皇居一圈。除了在辦理登陸手續的時候跟海關有點語言上的雞同鴨講,基本上遊記中的日旅經驗,看起來非常愉快。

喂!有批日幣好便宜阿!

其實1927至1937年間,日本一直是中國的旅遊業者推廣海外旅行風氣的重點國家,當時的中國旅行社,一直透過自家發行的《旅行雜誌》,以及各種報刊媒體,招攬團體赴日賞櫻,有關日本名湯或名勝的報導也很常見,會推廣日本線當然主要是因為交通方便。雖然往返中日間的船運交通,在19世紀末就已經有日本及外國的郵船公司,開設了多條航路,不過1923年日本郵船會社所開闢的中日聯快航線,又將原本從上海到長崎間的航行時間,從將近兩天短縮為26小時, 比其他中日航線的船隻更為快速。負責航行在這條聯快航線的長崎丸與上海丸兩艘郵船,在《旅行雜誌》的日本遊記中是經常被提到的交通工具。
Nagasaki Maru of Nagasaki port
除了交通便利之外,即便是進入1930年代,中日兩國因為東北問題,與一連串的戰事陷入關係交惡,是說在抗戰爆發之前,日旅雖然跟現在比起來,稱不上是個失心瘋的全民運動,不過在當時的中產階級與文化人之間,還能稱得上是時尚的旅行風氣。這樣的風氣除了旅遊業者扮演幕後推手的角色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日。幣。實。在。是。太。便。宜。啦!
黃廈千當年在東京雇車遊覽的時候,曾經提到當時中日兩國的貨幣匯率:
余與同船數人,得一在日留學友人之嚮導,專僱小汽車前往,車資以時計,每小時日金一元五角,合我國一元四角左右,遠較我國之汽車租價為便宜,可見日本生活低廉之一斑。【註2】
無獨有偶的,有一位署明「沁明女士」的作者,在《旅行雜誌》投稿他1935年隨夫婿赴美深造時的遊記,提到途經日本遊覽,在兩替店換錢的匯率:
美金一圓換日金三圓,中國錢一圓換日金一圓【註3】
可以知道在抗戰之前,中日的貨幣匯率幾乎接近一比一,對當時有經濟能力出國旅行的人而言,用一比一的匯率在日本旅行,得到的旅遊經驗比國內舒服太多了。尤其戰前日本舒適又便利的交通網絡,花差不多的錢,比起在中國搭火車移動的混雜與不適,簡直是天差地別,其他像是觀覽、飲食與購物的體驗,那就更不用說。
這不是很有既視感嗎,在這個玩沖繩比完墾丁便宜的時代。
此外,暫且不提日旅,從近代赴日留學的趨勢來看,甲午戰後至1930年代中日爆發前,共有三次留日高潮。《大留學潮》一書的作者張倩儀曾指出,第三次的留日高峰,剛好就在1935至1937年。1933年因中日軍事衝突稍緩的情況下,原本返國的留日學生又紛紛赴日,至1935年秋季有高達3000人之多,由於中國貨幣兌日幣的匯兌價格升值,留日費用便宜,也是造成赴日留學的誘因之一。
《旅行雜誌》的赴日賞櫻團簡介
當時與國民政府關係深厚,被視為「愛國企業家」的中國旅行社的創辦人陳光甫,為了推動中國民眾的旅行風氣,並沒有打著「愛國」的旗號,而漠視日本這塊相對容易向民眾推廣海外旅行的市場,反而透過雜誌發行,帶起了當時部分民眾的日旅風潮。如果中國網民要以「愛國」之名,來批評那60萬要去日本賞櫻的民眾,其實最該被譴責的,應該是中國的各大旅遊業者與航空公司。因為最如果沒有日本線的機票跟相關的日旅商品,不斷的販售,鼓動中客赴日旅遊,這60萬將要赴日的賞櫻民眾,又從何而來?
當日旅成為一種憧憬或需求,也是旅遊市場的一部份,身處其中的每個人,會願意以「愛國」之名,來放棄自己旅行的喜好,或是擋自己的財路嗎?畢竟每個人都想過更好的生活。
人民日報都說中國人去日本爆買,不代表不愛國了。
本文改寫自:當日旅遇上「愛國」
隨手按下圖五個讚,鼓勵寫作無負擔
【註1】黃廈千,〈遊美瑣記(一)〉,《旅行雜誌》,第9卷第2期(1935年2月),頁92。
【註2】黃廈千,〈遊美瑣記(一)〉,《旅行雜誌》,第9卷第2期(1935年2月),頁92。
【註3】沁明,〈歐美采風記:海外求學旅行日錄〉,《旅行雜誌》,第12卷第7期(1938年7月),頁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愛嚕貓的狗奴,很魯蛇的自由寫作者,2018年定居方格子,在這裡寫旅行史、遊記與魯蛇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當即興遇上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台灣教育氛圍並不擅於鼓勵犯錯,學生們常常擔心面子掛不住要等到「準備好了」,才願意展開行動。我也是這樣傳統學習模式長大的孩子,直到我接觸即興我有了更多的體會。"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 " Never stop improving it "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需
Thumbnail
avatar
Miranda 藝拍即合
2021-07-12
當樂高遇上自動機械藝術│荷蘭創作者Teun de Wijs令人會心一笑的作品們當歐洲傳統自動機械藝術遇上樂高,會發生什麼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荷蘭藝術家Teun de Wijs的精彩創作吧!
Thumbnail
avatar
英系女生阿德麗塔
2021-05-17
當魚乾女遇上魔法師 讓人甜到蛀牙的戀愛輕喜劇一不小心就和魔法師契約結婚了2 魔法CP的奇幻戀愛輕喜劇第二彈! 日本Amazon書店讀者★★★★★大好評:比想像中更甜蜜的故事! 當事情過得太過順利時,通常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 深月與桐谷的同居生活看似漸入佳境,然而進入了新的一年,深月不但要面對家人的催婚,職場上還要面對超輕浮的新入職員
Thumbnail
avatar
皇冠文化
2021-04-22
當德國男人的實際遇上台灣女生的公主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在好萊塢浪漫喜劇和日劇的影響下,我對談感情這件事有種美麗的幻想,希望自己能為對方做到完美,也希望對方能為自己做到完美。殊不知,雖然我們都有這個心,但是兩個人對完美的定義差距有點大。(笑)
Thumbnail
avatar
Shanice Wang
2020-12-07
徐徐微風 : 當新加坡人在泰國遇上馬來西亞人....當新加坡人在泰國遇上馬來西亞人.... 今天的這組來賓都是第一次出國,也同樣來自東南亞國家,非常榮幸能邀請他們在節目中分享出外闖蕩的生活點滴,也讓我們聽聽究竟當新加坡人在泰國遇上馬來西亞人會有什麼精彩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avatar
miss aloha
2020-07-03
讀書誌:《當「崛起中國」遇上「太陽傘」 - 透視廿一世紀兩岸三地新關係》時局昏暗,仍要繼續讀書。不單為解憂,更為日後行動找尋理據,篤定志向。
Thumbnail
avatar
關間聞
2019-06-24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這本書試圖以社會學角度去看在臺灣的女性外籍移工。首先以政府政策和他者的角度建構出臺灣女性移工的概念,接者探討女性如何在父權壓迫下掙扎,最後討論國際化分工的影響。 這個社會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有些人之所以需要出國當勞工,可能都不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一如之前掀起的出國打工熱潮,其實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Thumbnail
avatar
薇奧
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