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讀者問事:中國保護日本海上生命線的劇本,什麼條件下能出現?

2021/04/2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讀者我是荻生提問:
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出現這種劇本:中國戮力保護日本海上生命線,換取日本放棄第一島鏈的角色?
這是第一篇問事寫作,訂閱一次一年期「問事方案」的人可以提出,筆者會依照時間狀況,跟確定會寫的題目,幫問事人寫一篇筆者個人的看法。有些題目不被接受,主要原因大概兩個,一個是超出本人能力太多,另一個是題目太大到跟論文一樣,要隨便寫可以但是會對不起讀者。
讀者提問這個題目,筆者就先從反問開始:
「現在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是誰在保護的?如何達到此種條件?」
其實,每一個「涉及現狀運作邏輯」的改變,都可以這樣問,有助於你釐清自己的問題點。

日本海上生命線的歷史脈絡

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需求,是在明治維新後開始工業化才產生,也就是從日本確定解除鎖國後,工業化原物料、能源、產品的進出口需求,就注定離不開航運。讀者可以參考一下現代的這張航運圖:
百多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那麼大,主要水道就是那一些,航運路線幾乎都確定了。二戰後新增石油跟化學電子產業物品,也是在這些航線中,沒有超出整個大格局。
稍微提一下歷史,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之所以爆發,單看中學課本是不足的,若我們回顧日本明治初期,當北洋艦隊成軍後,日本全國爆發的不安全感,節衣縮食也要買軍艦的氣氛,就不難看出日本對於被封鎖有多恐懼。一戰前沒有航母,也沒有飛彈,主要的封鎖手段是用軍艦在港口外海,使用艦砲跟魚雷(還沒有很成熟)讓一艘船都出不去。
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擊敗北洋艦隊後,大致確定東亞海權霸主的地位,但這是非常不安穩的。即使相對周邊國家,日本確實是海上強國,但面對歐洲列強還是沒有辦法。此時英國與俄國交惡,在東亞找上日本作為盟友,日本霎時解除大半危機,只剩下俄國艦隊是敵人。
日俄戰爭的細節就不提了,總之在俄國失去東亞海上戰力後,日本明確的得到東亞海域的霸主地位。英國還是盟友,從日本出海往南,經由麻六甲往印度洋,再通向歐洲的航線基本上都處在安全狀態,東邊大海的美澳也不是敵人,在海上幾乎絕對優勢下,日本才能快速的取得中國東北,以及東南亞的各種利權。
講到這裡,讀者應該心理能夠明白,日本的海上能源生命線,並不是某一天起床就形成,有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既然透過與歐美列強結盟,獲得了區域霸權的地位,那麼這也相對代表,日本若想追求「絕對安全」就勢必與原盟友衝突。因為,在二次大戰前,日本的資源需要依靠東南亞進口,而這都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除非日本甘願做為英國海權的東亞小弟,並竭力維持其大英帝國利益,保護歐洲在東南亞的利權,問題還不大。
但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內部擴張太快,尤其是軍隊部分已經不受控制,大量軍需撐起國內經濟,為了軍工產業的發展,勢必需要大量原物料進口維持。一旦日本開始使用超出原先預期的武力,海軍急速擴大到不僅僅是維持東亞海權,還有對外輸出的威脅性,原有的歐美強權就會反應。
這是二戰前的背景,日本帝國已經大到沒有辦法回頭,一旦擴張受阻,內部就會經濟動盪,大量失業需要軍隊吸收,過剩人力與資源灌注在軍方,結果就是戰爭,唯有戰爭這種不講道理的消耗,無視效率的損失,才能維持這個體制。
如果讀者看到這邊,很難理解這跟主題有何關係,那筆者必須說,這就是答案。
日本在區域內無敵手,就得要自行負擔所有的安全支出,一旦產業發展失衡,倒向某一個領域,就會出現問題。而二戰前的解決方案是擴軍,內部則是愛國主義高漲,和平派、穩健派都被暗殺,實際上就無人能阻止軍隊暴走。
這是為了追求絕對安全的後遺症,二戰前日本軍人不少話語紀錄,都可以表達出他們對於大日本帝國缺乏安全的恐懼,而且是一種不理性的滑坡心態,擔心在某一個地方的失敗,將會禍及全國,直到皇國崩潰。

二戰後的美日利益共同體──美國發包部分海權給日本

當然,我們都知道,解決這問題的是美國海軍。日本海軍崩潰後,美國無縫接軌了整個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安全,英國實際上是和平轉交了全球海權給美國。若讀者無法理解為何,那筆者可以說一個數據,那就是日本造艦30年打造了一隻300多艘軍艦的艦隊,其中戰艦10艘、航母10艘,數十艘巡洋艦跟上百艘驅逐艦。
美國在開戰後,一年內造了50艘輕重型航母,同時期日本把家底燒下去蓋了5艘。
雙方的造艦能力差了10倍,也就是二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擁有的軍艦數量,足以完全替代原有的日本與英國海軍,還有一大堆剩下的拿去當魚礁、核爆測試,更多還在船塢蓋一半的直接中止。
這就是所謂戰後日本海上能源生命線倍美國保護的真相,強大的海軍實力,以及日本實際上處於戰敗國,附屬於美國管理之下。
「不然還能怎樣。」
讀者問第一島鏈的腳色,這其實是與海權鉤在一起的議題,島鏈是為了扼守大陸強權出海而設立,當大陸國家出海慾望越強,島鏈的鏈鎖地位就越重要。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將會回到百年前的狀態,當興起的陸權想要出海(大清),與本身是島國的日本產生衝突,就必然會爆發戰爭。
戰爭起源於不信任,所以讀者的問題,日本要如何心甘情願地讓出第一島鏈腳色,讓中國保護其能源生命線?這首先就是日本要相信中國,是一個足以託付信任的國家。
這幾乎不可能,因為這種信任建立在利益共同體上,美國重建日本工業,海上利益幾乎重疊,自衛隊可說完全是美國授權的海外版。中國要替代,要給日本什麼保障?或者我們說,請各位讀者站在日本的角度去思考,假設今天日本砍掉所有海上自衛隊、消除所有可能威脅大海的軍力,將海上問題交給中國來處理。
那麼,中國要反悔,反過來封鎖日本,日本有反制能力嗎?顯然沒有,那日本有其他可以威脅中國不能反悔的能力嗎?顯然也沒有。
這其實變成人質的概念。請讀者小心注意,弱者對強者獻上人質,不是為了給強者放心,是要「表達」自己絕無異心。真正的強者不需要弱者的人質,弱者反叛的話直接就滅了,何須抓著人質?若中國夠強大,強大到可以替代日本保護自己的生命線,日本也處在無法反制的狀況,實質上等於附庸國了。
反過來說,若日本不夠弱小,為何要把生命線讓給中國?
讀者若很難想通,那換成日本把台灣海峽以南到南海的生命線,交給台灣海軍去保護好了。請問日本要付出什麼?只要算盤打一打,覺得可以省下大筆費用,然後給予台灣外交承認,做一個合理的交易,那當然可以談。
因為,台灣比日本弱,技術上需要依靠日本的部分多,軍隊實力也遜於自衛隊,今天台灣毀約,日本有充分的實力可以讓台灣加倍返還。而中國呢,反悔了也沒處罰的辦法,而中國還在反日活動勃發的階段,要拿什麼讓日本相信,中國的承諾是可靠的?
那日本對美國呢?基本立場也一樣,美國發包了一部分的東亞海權給日本,日本實際上得到了超越一般國家軍隊的軍力,附屬於美國可以得到技術支援、市場資格,而反過來日本想要打擊美國,美國也有遠超日本的實力,根本不需要擔心。
也就是讀者問的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誤解了海洋生命線的意義,當今的大海之所以是美國在負擔全球巡弋的任務,並不是美國使用武力去奪取的,而是從大航海時代,數百年來歐洲強權的競逐,直到二次大戰後美國去承接的。已經形成的全球貿易航線,對大家都有利益,而美國作為最大的工廠與市場,自然受益最大。當英國已經無力擔負全球安全的責任,美國不去接手,那就是回到地方割據的時代,保險費用會激增,任誰都吃不消。

所以,中國改變現狀的可能性?

今天,中國要取得東亞的海權地位,成為雄霸一方的海上霸主,就邏輯上而言不是不行,只是沒有道理。
因為,如果中國要以不改變現狀去擔負這個責任,那根本不需要建立一支對抗美軍的艦隊,更不需要攻擊性的登陸艦隊,嚴格說只要增加巡防艦的數量即可。加入現有的美國海上安全網中,透過國際組織參與即可,何必處處針對美國?
若要改變現狀,即便在一場戰爭中取勝,美國暫時退出西太平洋,日本就會乖乖聽從新的中國秩序?不可能。因為中國解放軍現狀的實力,勉強抵達藍水海軍的邊邊,突破第一島鏈都很困難,更不要提進入印度洋,還能取代美國、印度等所有地方艦隊,成為一股新的帝國勢力。
中國的艦艇在帳面上很多,但大多噸位數不足,近海巡弋有餘,遠洋震攝能力太差。美國之所以可以代表全球去保衛大海,不是僅有艦隊,還有佈滿全球的港口基地,隨時可以補給,實質替代各國在該地的警衛。中國現在要拿什麼去替換整套美國海軍建立的全球安全體系?
只要替換不了,日本就不會聽從新的秩序,更何況中國跟日本沒有互信,要建立信任得花數十到上百年的時間。
所以,讀者的問題,怎樣的劇本可以達成?兩種可能。
第一,中國花數十年的時間與日本和解,達成共榮共存的共識,而且從官方到民間皆是如此。這得要雙方在典章制度、契約習慣上都一致才可以。
第二,中國從現在開始,認真地打造可以替代美國秩序的全球海軍,航母要至少可比擬美國舊型的尼米茲級,巡洋艦、驅逐艦的噸位都要比現在大好幾圈。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是美國快速衰退,就是打一場決定性勝利的海戰。
若是第一種可能性,那麼也不用討論了,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真正現代化,融入國際體制中。
第二種呢?那就是日本帝國路線,持續擴張到跟美國決戰一場,這也不是說不行,問題是……
美國還沒有開動戰爭機器,中國確認要在幾年內,累積可以摧毀美國生產能力的強大艦隊?
筆者可以提供一個很少人知道的訊息,美國現在帳面上的艦隊數量是比中國少,但噸位數可不是喔,而且若把封存艦艇都開出來,狀況又會不同喔。
講歷史的原因,是想讓提問的讀者知道,現狀的劇本有其成因,若要替代現狀,這個邏輯必須先理解,不然會出現兩個大問題:
「達成前是如何?」
「達成後又該如何?」
你會發現,前後的劇情連貫不上,只能完全的空想,不然不具一絲可能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6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