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誰的帝國與航路?我讀《帝國航路:從幕末到帝國,日本走向世界的開化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作者同意轉載於麥田出版社臉書粉絲專頁,並獲選方格子「熱門文章」。
1840年代,在英國政府敕許下,P&O輪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開設了英國至埃及亞歷山卓的航線,是為「帝國航路」的濫觴。
直到1867年,蘇伊士、加爾各答(印度)、可倫坡(錫蘭)、檳城(舊稱檳榔嶼)、新加坡、香港、上海、長崎、橫濱等地,都在這二十多年間,陸續成為帝國航路向東延伸、營運,所停靠的港口。
這樣的一條航路,聯繫起19世紀中葉以降到二戰結束之初,東亞與歐洲間的海上交通。各種歐亞旅客,諸如各國外交或視察人員、留學生、探險家、富裕層、移民、移工等;與各種貨物,例如P&O公司曾經接手運送鴉片的業務,這些客貨,在此航線上往來不絕。
https://www.antipodean.com/
當時亞洲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英、法兩國,多有遠洋輪船公司投入這條航線的營運,而1890年代以降,日系的日本郵船與大阪商船會社,也先後插足於帝國航路的經營。
從橫濱港出發的輪船,途中停泊長崎(後來還有神戶)、上海,一路往西之後,除了法籍輪船會在法國所控制的西貢入港,其餘的寄港地,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就是英國所支配的海峽、運河(例如亞丁、馬爾他、直布羅陀)要衝與勢力範圍。

早年的隨幕府遣歐美使團出洋數次的福澤諭吉;密航出洋的各藩留學生如伊藤博文、井上馨;隨岩倉使節團出訪歐美,並留法求學的中江兆民。日清戰爭前後至歐戰期間赴歐的作家,有夏木漱石、島村抱月、德富蘇峰兄弟、永井荷風、與謝野晶子夫婦等,而時任遞信省官僚,後來擔任台灣總督的田健治郎也是旅人之一。
而1920年代以來,則有皇太子裕仁訪歐之行;矢內原忠雄負笈歐洲,與進行文藝巡禮的武者小路實篤。可以說1860至1930年代之間,在帝國航路間行旅往來的日本人,與日俱增,各種身分、職業、階層,與出洋目的,不一而足。
這些知識菁英,將沿途見聞,以遊記、日記、書信、輿地誌、案內書等體裁文本,記錄下船旅體驗、直觀的見聞感懷,或旅後的沉澱追憶。他們在此航路間的單程或往復旅行中,英國的亞非殖民經營,都是很難不迴避觀看的課題。
此處的「帝國」所意指的,不光是英法這種已豎立起海外殖民招牌的帝國主義國家,也包括後進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在此航線與西方列強競合,展現海外雄飛野望的日本。

本書在撰寫問世之前,日本已有幾本關於近代遠洋船旅史的著作,和田博文的《海上的世界地圖》就是其中之一,兩書的台版中譯則是時隔三年先後出版。這兩位作者,在各自著作中討論這段旅行史的年代斷限,與歐亞船旅移動空間,皆有高度的重合。
不過呢,兩書基於研究專業上不同的守備範圍,所呈現的旅行史關懷,則有不同的重點。和田博文的閱讀心得,我自己寫爆了兩篇,就不再贅述了。
簡單來說,和田博文為讀者所展開的,是一幅近代日本旅人們,在亞歐航路間的船旅經驗中,所認識與想像的世界圖景,並藉以反芻自身旅行的意義。
而以近代英國史、帝國殖民與國際關係為專業的木畑洋一,則是將鏡頭拉近,檢視亞歐航路,也就是書中所指的「帝國航路」間,旅人移動於此道途中,對日不落的大英殖民帝國,在1860至1950年代,從日正當中、動搖到夕陽無限好,從而思索維新日本,與帝國形成、擴張的日本,與敗戰後的日本,應該往何處走。

日本人的帝國航路見聞,及其對英國殖民地的觀察,背後所呈現的亞歐觀、日本觀的變遷,往往伴隨著日本國際地位與政經實力升降、歐亞列國局勢,與殖民地人民對母國的依違密切勾連。
橫濱:日本郵船博物館
1890年代以前,銜外交使命訪歐的使團成員與留學生,對英屬殖民地的道路、洋房、瓦斯燈、電信等現代化設施,投以新奇與驚異的眼光;而另一方面,他們也眼見被殖民的亞洲人,除了受殖民者過酷役使,居家環境也髒臭、落後,被日本人賦予了野蠻未開化的印象。
這些歐亞落差的衝擊,使其深自警惕,意識到再不設法富國強兵,就只能等死,落入與其他亞洲地區被殖民的命運;他們也在旅途中用心觀察參照,為日後導入西洋的事物與制度做準備,摸索日本走向近代國家的形貌。
時序進入1890年代至歐戰,隨著日清、日俄戰爭、英日同盟等事件所取得的領土、利權與外交展獲,加以日本郵船會社在帝國航路上插旗營運為大日本帝國與英法航權的競逐揭開序幕。
過去出洋不得不選擇外國籍郵船的日本人,至此可以選擇日郵直航歐洲,歐戰之後更有大阪商船可以選擇,他們移動的視線裡,多有日本國威遠播的實感。例如在英領的新加坡,見到日製人力車、停泊的日本軍艦、日貨充斥市面,在旅人的眼中,無不象徵著日章旗在異域隨風飄揚,意氣滿滿。
日本郵船株式会社渡航案内(1916);圖片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8469
屢次以戰勝國之姿揚威國際的日本,先後領有台灣、南樺太,以及滿鮮的特殊權益,甚至其後日韓併合,多有旅人在航路間,觀察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經營政策的優缺點,由此思索適合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策略。例如英國殖民香港的經驗能否採用於台灣,以及避免被殖民者因為接受高等教育所導致「覺青」出現的警惕。
歐戰以還,德俄土奧四大帝國解體,而民族自決的風潮下,印度、埃及等地的獨立聲浪,莫不使歐行的日本人,感到英國對殖民地的支配力日趨鬆動。反觀日本以戰勝國之姿,獲得委任統治南洋群島,與皇太子裕仁訪歐,所到之處的接待規格,皆被視為日本強大國力的展現。
至於旅居國外的日本人,受惠於戰後日圓的一度高漲,生活較前優渥,尤其旅歐留學生見到書籍相對低廉,總是恨不得把書店給買爆。
英國如何因應所屬殖民地在歐戰後的反英情緒,與獨立運動衍生的示威衝擊,莫不成為旅人在帝國航路行旅中,最有感的體驗。尤其埃及1919年革命與朝鮮三一運動同年發生,對歐行的日人而言,就如同日英兩國殖民政策對照組一般的存在。
1923年赴歐視察的朝鮮總督府官僚,對三一運動之後所採行的「文化政治」頗感自豪,肯定英國的殖民建設完善之餘,更流露出日本的殖民統治已足為西方模範的優越感。
以上,憑藉數個月前閱讀原文的記憶,寫下對本書內容梗概,其他的爆雷我得就此打住。

以小專欄的形式,作者亦簡單介紹了清帝國官派赴歐的知識人,在帝國航路移動間的旅行視線,作為日本的對照組。
19世紀中葉的晚清海外遊記、出使日記,也承載了當時清國知識人在帝國航路間移動的見聞,但中文學界似乎仍未以多年積累下琳瑯滿目,且已問世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試圖架構起像《海上的世界地圖》和本書這種帶有全景視野的旅行史著作。
當然,也不排除是我眼花,讀書有所遺漏,說錯歡迎指正。
而在台灣,日翻中的鐵道史或鐵道旅行的書籍,似乎多得是大牌作家、學者可以寫個導讀、推薦序,或在書腰上掛名。不過,本書與《海上的世界地圖》一樣,未有掛名的推薦者或序言,引導讀者進入這段百年前亞歐間的船旅史。
我真的是很想看看台灣眾多炙手可熱的旅遊達人、旅遊作家、研究旅行/旅遊文學或觀光的專家權威學者,怎麼來談這類的書。

本文改寫自:【閱讀紀錄】還是要假裝沒有中譯本這回事:我讀《帝国航路を往く:イギリス植民地と近代日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愛嚕貓的狗奴,很魯蛇的自由寫作者,2018年定居方格子,在這裡寫旅行史、遊記與魯蛇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明治初年,從東京到日光最基本的移動時間需要三天,對我們這種現代人來說,漫長到令人卻步。不過,當時想跑日光一趟,又有能力移動的外國人而言,並不介意沿路的跋涉。
日本開國最初的30多年,仍未全面開放外國人在列島間自由旅行,要像現在南北縱走追櫻花還言之過早。駐節東京的各國外交官們,可以說是當時最有機會了解花見文化,並從事賞櫻活動的外國人群體。
像淺草這種疫情之前外國觀光客滿溢的熱區,聽到各種腔調的華語,不消說一向是來日旅行,耳邊早已習以為常的聲景。只是,當我準備取道雷門交番旁的小徑,慢慢繞回言問通的住處,耳邊傳來一名女性台胞在詢問同行的旅伴..........
很榮幸被趨勢教育基金會邀請,近期錄製了兩場該會與教育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文學四季」廣播節目,新一季的主題是講「文學中的城市風景」,跟主持人一起對談兩位19世紀旅人的遊記,他們筆下的東京與倫敦。
德川承平時期,每年踏上江戶參勤之旅,與完成交代回到領國居住的大名,約佔各半。對必須履行義務的大名來說,除非因病難以長途跋涉,或國內發生天災等特殊事由,不然參勤交代都是每隔一段時間,不得不再度動身的旅行。
作者Dominic Ziegler以鄂嫩河為旅行的起點,陸續探訪黑龍江流域的及其周邊的幾座城市。每個城市各自背負了不同時期的帝國、政權、國際變局、人群移動,所賦予的歷史印刻,及其後發展的蛻變與起落。 沒穿褲子的人跳進黑龍江,應該不用擔心水退的問題。
明治初年,從東京到日光最基本的移動時間需要三天,對我們這種現代人來說,漫長到令人卻步。不過,當時想跑日光一趟,又有能力移動的外國人而言,並不介意沿路的跋涉。
日本開國最初的30多年,仍未全面開放外國人在列島間自由旅行,要像現在南北縱走追櫻花還言之過早。駐節東京的各國外交官們,可以說是當時最有機會了解花見文化,並從事賞櫻活動的外國人群體。
像淺草這種疫情之前外國觀光客滿溢的熱區,聽到各種腔調的華語,不消說一向是來日旅行,耳邊早已習以為常的聲景。只是,當我準備取道雷門交番旁的小徑,慢慢繞回言問通的住處,耳邊傳來一名女性台胞在詢問同行的旅伴..........
很榮幸被趨勢教育基金會邀請,近期錄製了兩場該會與教育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文學四季」廣播節目,新一季的主題是講「文學中的城市風景」,跟主持人一起對談兩位19世紀旅人的遊記,他們筆下的東京與倫敦。
德川承平時期,每年踏上江戶參勤之旅,與完成交代回到領國居住的大名,約佔各半。對必須履行義務的大名來說,除非因病難以長途跋涉,或國內發生天災等特殊事由,不然參勤交代都是每隔一段時間,不得不再度動身的旅行。
作者Dominic Ziegler以鄂嫩河為旅行的起點,陸續探訪黑龍江流域的及其周邊的幾座城市。每個城市各自背負了不同時期的帝國、政權、國際變局、人群移動,所賦予的歷史印刻,及其後發展的蛻變與起落。 沒穿褲子的人跳進黑龍江,應該不用擔心水退的問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早起,看到賢三傳來的訊息。他的咖啡廳是早上六點開到下午三點。他會在凌晨五點起床準備。每天起床,傳一段語音祝福給我,希望我今天順利開心。還有他很想念我。 我都是帶著一種被呵護的甜蜜感起床,和他在一起到現在,幸福感到不真實,甚至我很害怕這樣的幸福是虛假跟暫時的。不過今早我竟然冒出一個念頭:
出發吧!鎌倉!沒有手機的日本獨旅— 我在「海街」寫「日記 」! 時間回到2022年末,對於日本文化相當憧憬的我,總算有機會安排一趟屬於自己的獨旅,除了旅行外,更想給自己的25歲後留下點足跡,目的地理所當然就是日本,這也是人生首度踏上日本,回想正式愛上日本,是因為電影《海街日記》與日劇《喜劇開場》,
這趟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日航JL37航班,感謝座艙長森重桑,山田桑與齋藤桑親切貼心又無微不至的服務,完美詮釋了日式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的高雅精神,再加上米其林級別的餐飲。整趟飛行無論在細節處或是服務品質上都讓人印象深刻,感受到極致的舒適,讓這趟空中旅程宛如一場難忘的饗宴!
從賢三那裡得知,我有幾個「台灣人沒有,只有日本人有」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聽完覺得神奇,想跟訂閱制的大家分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是「日系體質」。 首先第一個,我從小到大都不喝水。 記得過去為督促自己,在 IG 發起我要天天喝水的事,但這個習慣沒有堅持一個月就打回原形。 我發現自己
今天值飛JL37航班的是2003年離廠的 B777-300ER,註冊編號為 JA732J,8個頭等艙,49個商務艙,40個豪華經濟艙,147個經濟艙,共244個座位。這架JA732J別看已經22歲,她可是波音777-300ER首架試飛機,對波音與最早決定引進777-300ER的日航來說都別具意義。
你知道嗎?光統計 2019~2025 年,日本郵局的年賀狀印刷數量就超過 500 萬張,可說是非常可觀!雖然近年來,年輕人大多透過手機貼圖、SNS 訊息傳達新年祝福,但對於公司行號、長輩或是喜歡手寫溫度的人來說,每年寄年賀狀給廠商客戶、朋友同事仍是非常重要的傳統。
早起,看到賢三傳來的訊息。他的咖啡廳是早上六點開到下午三點。他會在凌晨五點起床準備。每天起床,傳一段語音祝福給我,希望我今天順利開心。還有他很想念我。 我都是帶著一種被呵護的甜蜜感起床,和他在一起到現在,幸福感到不真實,甚至我很害怕這樣的幸福是虛假跟暫時的。不過今早我竟然冒出一個念頭:
出發吧!鎌倉!沒有手機的日本獨旅— 我在「海街」寫「日記 」! 時間回到2022年末,對於日本文化相當憧憬的我,總算有機會安排一趟屬於自己的獨旅,除了旅行外,更想給自己的25歲後留下點足跡,目的地理所當然就是日本,這也是人生首度踏上日本,回想正式愛上日本,是因為電影《海街日記》與日劇《喜劇開場》,
這趟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日航JL37航班,感謝座艙長森重桑,山田桑與齋藤桑親切貼心又無微不至的服務,完美詮釋了日式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的高雅精神,再加上米其林級別的餐飲。整趟飛行無論在細節處或是服務品質上都讓人印象深刻,感受到極致的舒適,讓這趟空中旅程宛如一場難忘的饗宴!
從賢三那裡得知,我有幾個「台灣人沒有,只有日本人有」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聽完覺得神奇,想跟訂閱制的大家分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是「日系體質」。 首先第一個,我從小到大都不喝水。 記得過去為督促自己,在 IG 發起我要天天喝水的事,但這個習慣沒有堅持一個月就打回原形。 我發現自己
今天值飛JL37航班的是2003年離廠的 B777-300ER,註冊編號為 JA732J,8個頭等艙,49個商務艙,40個豪華經濟艙,147個經濟艙,共244個座位。這架JA732J別看已經22歲,她可是波音777-300ER首架試飛機,對波音與最早決定引進777-300ER的日航來說都別具意義。
你知道嗎?光統計 2019~2025 年,日本郵局的年賀狀印刷數量就超過 500 萬張,可說是非常可觀!雖然近年來,年輕人大多透過手機貼圖、SNS 訊息傳達新年祝福,但對於公司行號、長輩或是喜歡手寫溫度的人來說,每年寄年賀狀給廠商客戶、朋友同事仍是非常重要的傳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日本跟葡萄牙人搶地盤?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宗教的。 先說宗教,這一點其實是最外顯的,好幾回合約翰跟葡萄牙集團(包含神父們、水手與船長)的衝突,都有宗教上互相攻擊的點。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小時候曾經被鄭和是下西洋還是南洋困擾了很久。看地點是南洋,而經過宋朝的科技後,羅盤已經很穩定了,除了看風水以外,也可以定位引路了。沒道理船隊會不知道方向,那為什麼這麼習慣講的是鄭和下西洋呢? 後來看到仿明朝古本的航海圖後,才理解了為什麼! 明代的航海術叫牽星過海,是用自己位置跟某個星辰的相對角度
Thumbnail
下關是位於日本本州最西端的海港城市,雖然是個搭新幹線十分容易忽略的地方,但這座城市卻意外地與臺灣的命運緊密牽連,成為臺灣人一定要拜訪一次的歷史現場。在2024年初的總統大選落幕後,或許是對於臺灣人做出國家未來路徑選擇的激情尚未褪去,我的日本旅行首站便決定來到下關這座牽動著臺灣、韓國與日本的歷史舞台。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這是一篇源於一趟日本的旅遊為根基,記載從京都到大阪,令我印象深刻的歷史文化與旅遊時光所寫成的回顧篇章。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世界知名城市的誕生,多半源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者源於歷代皇家居所範圍。但日本京都很不一樣,日本京都是源於日本武士獲得天皇認可和官場位階而誕生的城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日本跟葡萄牙人搶地盤?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宗教的。 先說宗教,這一點其實是最外顯的,好幾回合約翰跟葡萄牙集團(包含神父們、水手與船長)的衝突,都有宗教上互相攻擊的點。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小時候曾經被鄭和是下西洋還是南洋困擾了很久。看地點是南洋,而經過宋朝的科技後,羅盤已經很穩定了,除了看風水以外,也可以定位引路了。沒道理船隊會不知道方向,那為什麼這麼習慣講的是鄭和下西洋呢? 後來看到仿明朝古本的航海圖後,才理解了為什麼! 明代的航海術叫牽星過海,是用自己位置跟某個星辰的相對角度
Thumbnail
下關是位於日本本州最西端的海港城市,雖然是個搭新幹線十分容易忽略的地方,但這座城市卻意外地與臺灣的命運緊密牽連,成為臺灣人一定要拜訪一次的歷史現場。在2024年初的總統大選落幕後,或許是對於臺灣人做出國家未來路徑選擇的激情尚未褪去,我的日本旅行首站便決定來到下關這座牽動著臺灣、韓國與日本的歷史舞台。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這是一篇源於一趟日本的旅遊為根基,記載從京都到大阪,令我印象深刻的歷史文化與旅遊時光所寫成的回顧篇章。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世界知名城市的誕生,多半源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者源於歷代皇家居所範圍。但日本京都很不一樣,日本京都是源於日本武士獲得天皇認可和官場位階而誕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