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一張圖簡單說明蜀漢滅亡的情況:
有人認為姜維北伐窮兵黷武,必須負起亡國的責任,這句話大概說對了一半。
有人認為劉禪投降明哲保身,救了自己和蜀地百姓,這句話也只說對了一半;後主最後選擇投降,自是合理的選擇,不應責怪他,但蜀漢何以落到這個地步,後主當然也得背起不少責任。
姜維並非如《三國演義》所說九伐中原,史書記載中,他十一次帶兵作戰,只有一次大敗、一次小敗,其他皆為勝利或和局退兵,頗有戰績,曾經遷狄道、臨洮、河關縣共三縣人民回蜀地,人力即戰力,姜維此舉與當年孔明收天水相若,算是對他師父的致敬。
另外,姜維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數萬大軍,一度攻陷雍州,寫下歷史新頁,達到孔明都無法打下的紀錄;當然,其後亦有不忍卒睹的慘敗,段谷之戰讓蜀漢損失慘重,也讓朝廷再次質疑姜維的北伐。
說書人直接說滅蜀前最後兩次戰事。這兩次都不是北伐進攻,而是魏國主動攻打,姜維奉命迎擊,再次敗給了老對手鄧艾,兵敗之後,姜維懼怕流言而不復還成都,在沓中屯田。
為什麼姜維寧願在沓中種麥也不回家呢?原來姜維見宦官黃皓干政,曾建議後主殺黃皓,劉禪這個人很有意思,你永遠看不出他到底是真傻還是假傻,半昏卻不昏、似睡卻不醒。
劉禪跟姜維說:「將軍啊,莫要跟一個太監計較,以前董允常常說黃皓壞話,我跟你說個秘密,大家以為我寵信黃皓,其實我也很討厭這個死太監!真心不騙!我明天就叫他過去跟你道歉!」
姜維終於體會到當年諸葛亮為什麼要寫出師表,因為跟劉禪說話太累了。後主既沒有殺黃皓之心,說再多屁話都是枉然,別說除奸賊,只怕哪天就先被黃皓殺害。想起了丞相,姜維只能含著眼淚種田去,正是:鋤禾日當午,淚滴禾下土。
《三國志》記載,姜維雖然在外面當農夫,聽聞鍾會在關中練兵,連忙上表請後主遣兵守住陰平、陽安等重要關口,劉禪問宦官黃皓意見,黃皓相信鬼巫之術算定了敵軍不會攻來,於是後主閉上眼睛,直到魏軍將至,蜀漢眾臣竟仍不知道此事。
司馬昭這次大舉伐蜀,勢在必得,鄧艾率三萬人在沓中牽制姜維,另外鍾會更以十萬大軍進取漢中,蜀軍失了防守先機,節節敗退,丟失漢中,姜維與廖化不敵鄧艾,先退守陰平,再退守劍閣。
光看這次南征滅蜀,大將鄧艾率領一隻軍隊,只專門對付姜維,可見大家都很清楚誰是蜀漢最後的王牌;而姜維判斷鄧艾無法越過群山天險,故與張翼、董厥退保劍閣,他認為鍾會的主力軍隊才是眼前最大的威脅。
事實上,姜維這個選擇不能說是重大錯誤,他的確擋下了鍾會的十萬大軍。
姜維軍死守,鍾會大軍久攻不克,甚至因軍糧問題,有了退兵的打算。但就在這個時候,後主劉禪投降了,蜀漢滅亡。
各位看官看到這裡一定滿頭問號──沒錯,姜維當下肯定也是同樣的心情。
那一日,鍾會帶著笑容前來詣見姜維。
「投降吧。」鍾會拍拍姜維肩膀。「你已經很努力了,也該好好休息了。」
「要我認輸?下輩子吧!」姜維拔劍就要決鬥。
鍾會伸手入懷,抖出了一紙後主敕令。
「你好像誤會了,並不是我要你投降,是你們家阿斗叫你投降。」
雖然鍾會擅長仿造他人筆跡,但這敕令模仿不來,確確實實是劉禪的手筆。
「丞相……先帝……」
姜維除了拔劍砍石頭,還能說什麼呢?
原來成都朝廷抵擋不了鄧艾的軍隊,決定歸降魏國。鄧艾奇襲成都,說起來簡單,實際上簡直不可思議,他自陰平轉「邪徑」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這個無人之地,不是無人防守之地,而是人湮絕跡、自古無人攀越之地。
馬謖你看到了嗎?超越你的大登山家,終於出現了。
鄧艾鑿山通道,爬到上不去的險處,搭橋而上,走到下不去的低谷,用毛毯裹住自己再轉推而下,行軍到天昏地暗、糧盡兵絕,終於帶著殘破的軍隊來到成都外圍。
雖然姜維未能牽制鄧艾,有失在先,但其實後來是有機會擋下魏軍的。面對鄧艾這隻疲憊的登山軍,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未能聽黃崇之言果斷出兵,猶豫不決,處處受制於人,最後與兒子雙雙戰死沙場,讓人惋惜。
劉禪見大勢已去,縱有其他選項,但顧全大局,選擇投降也在情理之中,而世人多半以為劉家的浪漫就斷送在這一代,其實不然。
北地王劉諶,這個名字值得我們在心中念上三次。
劉禪的兒子劉諶,聽到父親欲從譙周之言投降,怒道:「你的父親、我的爺爺打下這個社稷江山,如今窮途末路、大禍臨頭,正是我們父子君臣出城跟他們拼死一戰的時候,這樣也就勉強對得起先帝了,你說對吧?」
劉禪搖搖頭,仍交出大漢玉璽投降,當天劉諶來到昭烈廟,在劉備面前痛哭,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侍衛僕從沒有一個人不哭泣的。
說書人含淚作詩一首,詠姜維與劉諶:
鋤禾日當午,淚滴禾下土。誰知劉備孫,真正有傲骨。
說到這邊,諸葛亮子孫以身殉國,劉家死的死、降的降,故事總該結束了吧?
不,還沒。
姜維:(喃喃)先帝是先帝,丞相是丞相,那麼……我是誰?
還有這個男人。
姜維:(燦笑)對了,我是永不放棄的男人──姜伯約!
浪漫派的餘毒,可畏可怖,可歌可泣,今天若理性分析,劉諶、姜維的行為當然不值得我們仿效,但是你很難否認,沒有人像他們這麼悲劇,這麼帥。
西元264年,這年姜維高齡六十二歲,也到了應該退休的日子了,無論是學趙雲老賣年糕、學黃忠登山健行,都是合理的選擇,他一介降將為蜀漢犧牲奉獻了三十五個年頭,已經很對得起劉備與諸葛亮了。
然而,姜維卻選擇走上浪漫的玫瑰荊棘之路。他寫了一封密函給劉禪。
《華陽國志》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姜維說:「陛下,別放棄!還有救!我要讓大漢重返榮耀、讓日月重返光明!」
他心中盤算著,後主在成都向鄧艾投降,同時傳令劍閣諸將歸降;但鄧艾的兵馬不到三萬人,眼前鍾會手上擁有十萬大軍,而且司馬昭遠在首都洛陽,如果好好利用這點,仍然有機可乘。
姜維在心中寫了個劇本《華麗的逆轉》:
第一,先跟鍾會培養感情,然後挑撥鍾會、鄧艾兩個魏國重臣的感情。
第二,唆使鍾會造反自立為帝,讓他殺鄧艾、殺盡魏國諸將,以掌握兵權。
第三,如果走到這一步,姜維再伺機殺鍾會,魏軍群龍無首,復興蜀漢也就有望了。
姜維身上沒有籌碼,甚至沒有任何一張牌,虧他能想到如此豪賭。
這個劇本說來異想天開,不過,以鍾會這種等級的將軍,一聲令下「少尉以上所有軍官,一分鐘後連集合場集合!」先誅將領,再收編士兵,這倒是不難實現,至於「盡坑魏兵」四個字,稍加思考便知道不符常理,我認為並非姜維原意,容後再敘。
萬事起頭難,雖然鍾會欣賞姜維,但他可是魏國知名智將,時人謂之子房,策反談何容易,姜維應該從什麼話題下手跟他拉近關係呢?
幸好,世界上有個千古不變的話題。
姜維:「我說兄弟啊!雖然我命運坎坷,遇到這種老闆,但在我看來,你們家老闆跟我們家阿斗倒也差不多!」
鍾會:「此話怎講?」
姜維:「原本兄弟你率十萬大軍,連戰連捷,滅蜀的功勞就在你一人身上啊!結果我和你耗在這裡,卻讓鄧艾撿了便宜,他只是運氣好,爬山爬出一片天,有人說他本領跟馬謖差不多,你怎麼看?」
鍾會:「我看倒像塊綠豆糕。」
語畢,兩人相視而笑,氣氛頓時熱絡起來。
罵老闆,譙同事,原是不分國界的共通語言。姜維繼續勸說道。
姜維:「我年事已高,跟你講實話也不打緊,我看你家老闆不爽很久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兄弟年方四十、已建功業,今天你大勝而歸,朝廷中還容得下你嗎?說真的,兄弟接下來的處境可就尷尬了,一條路是退隱辭官,或許還能學范蠡全身而退,另一條路,就是硬起來好好幹一番事業……」
鍾會:「不、不!你別再說了!」
姜維:「是了,兄弟是聰明人,不說了!之後若需要我出力,我一定挺你!」
以上對白為《漢晉春秋》翻譯改編,其實對話內容並非重點,我不相信姜維真能激得鍾會造反,原文「會陰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這句話才是關鍵,姜維厲害的地方不在於說服鍾會,而是看穿他與司馬昭的關係矛盾,已有自立之心。
至於姜維如何得知,很簡單,他只要想想自己就好,姜維領兵北伐有功,後主卻聽黃皓之言,幾欲廢去姜維的兵權,連像他這樣耿直清白都能遭到猜忌了,可見你能力越強、離朝廷越遠,上位者肯定越發不安。實際上,司馬昭的確對鍾會頗為忌憚。
姜維想利用鍾會,而鍾會也認為可以利用姜維,聽完這一席話,鍾會開始進行他的劇本《華麗的逆轉‧威力加強版》:
一、鍾會擅於模仿字跡,他攔截鄧艾上奏朝廷的表章,改成桀驁不馴的言詞,同時自己上書彈劾核鄧艾意圖造反。
二、司馬昭向來精明,這次卻意外地好騙,封鍾會為司徒,並下令要他捉送鄧艾至洛陽。
三、鍾會遣監軍衛瓘前往逮人,他期待鄧艾反抗,或是兩人相鬥,他捏造的罪名就會變得更加確實;鄧艾不是笨蛋,他乖乖坐上囚車,就這樣一路被押回洛陽。
四、鍾會除去大敵鄧艾,志得意滿,他已想好下一步,讓姜維帶先鋒部隊兵發斜谷,自己親率大軍至長安,並且兵分二路,水陸兩軍會師洛陽,這個天下就是他的了。
「報!」朝廷忽然送來書信。
司馬昭這一封信,打醒了鍾會的幻想。
「鍾將軍辛苦了,鄧艾這老傢伙反叛非同小可,我親自下長安來跟你們會合,你這次做得很好,等著升職加薪吧!晚點見!」
糟了!老闆怎麼可能講出這種話,一定有鬼!
鍾會知道大事不妙,因為他早已經制住鄧艾,根本不需要勞煩司馬昭大駕,可見司馬昭並非為了鄧艾而來,而是懷疑自己想要謀反了。
姜維或許在鍾會耳邊說了幾句話,於是,鍾會顧不得什麼劇本了,決定就地造反,這塊蜀地委實有著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鍾會竟也受到浪漫派餘毒影響,他對姜維道,咱們跟他們賭了,事成,可以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也可以做劉備。
身為擁劉派說書人,此處忍不住想吐槽一句:你別污辱我們劉備啊!
264年,農曆正月15日,鍾會自立為益州牧。
姜維這時候眼中想必綻放出了異光,鍾會討伐司馬昭,他身邊其實有許多人不服,如胡烈、胡淵、衛瓘等人,這一切簡直完全依照姜維的劇本走。
反吧!反吧!只要你們自相殘殺!我大蜀山劍俠派將再次重返榮耀!
然而,無論是鍾會或姜維的劇本,都只上演了一半。
鍾會身邊的監軍衛瓘選擇倒戈,這場計中計中計,終究是鍾會與姜維輸了,在衛瓘協助下,胡烈與兒子胡淵將鍾會造反的「真相」傳了出去,他們謠傳鍾會害怕大軍叛變,根本不想打仗了,決定殺害十萬兵卒,盡坑魏軍。
如前所述,「盡坑魏軍」的出處應該在這裡,並非從鍾會、姜維口中說出來的,只是軍中散播這個流言以亂軍討伐鍾會;事實上,鍾會正是下手不夠狠而導致敗亡,若提早殺害重要將領,謀反或許還有一絲希望。
最終,成都城內掀起一場惡鬥,情狀慘烈。
《三國志‧姜維傳》曰:白外有匈匈聲,似失火,有頃,白兵走向城。會驚,謂維曰:「兵來似欲作惡,當云何?」維曰:「但當擊之耳。」
鍾會:「外面亂軍好像殺進來了,你說怎麼辦?」
姜維:「只能打了。」
城門之內,火光之中,鍾會問了一句蠢話,姜維笑了。
莫看這句對話毫無意義,鍾會如何不知道大勢已去,他只是希望姜維能告訴他,是不是還有什麼力挽狂瀾的方法,甚至只是一句,還有救,還有救,對吧?你不是永不放棄的姜伯約嗎?
姜維慘然一笑,他已經盡力了,真的沒救了。
當年夷陵之戰,火光照亮了劉備蒼老的臉龐,這天,火光同樣映著姜維──
悲劇英雄就是帥。
264年,農曆正月18日。姜維、鍾會雙雙死於亂軍之中。
故事剩下最後一筆。還記得那押著鄧艾送往洛陽的囚車嗎?鍾會之亂方結束,突有刺客來襲,鄧艾、鄧忠於途中雙雙斃命。
史書記載,衛瓘遣人殺害鄧家父子,畢竟衛瓘先前奉鍾會之命羈押鄧艾,而鄧艾本來就是無辜的,一則殺人滅口,一則獨占平定這次亂事的功勞,總之,雖然與劇本不同,但姜維、鍾會仍拉了鄧艾陪葬。
劉備、關羽、張飛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也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
然而,姜維、鍾會、鄧艾這三個冤家,卻真的是同年同月同日死。
若說姜維的心意,他對鍾會恐怕不會有什麼真感情,他結交鐘會只為了復國,只為了最後一次的豪賭。
事成,可以做賭神;事不成,再慘也不過是投胎做人。
至於鄧艾,姜維對他或許抱有不少敬佩之情,兩人這十年來在隴西一帶多次交鋒,姜維不曾勝過鄧艾,只有這最後一次,他算是逆轉了。
姜維:「鄧爺,對不住了!我也不想把你拖下水的,這杯我先乾為敬!」
鄧艾:「你、你、你、你他媽雜碎!」
希望兩位老人家在奈何橋上,捧起一碗孟婆湯,終於能夠一笑泯恩仇。
這段故事說到了尾聲,歷史就是無盡的輪迴,篡人者,人篡之;劉家「禪讓」給曹家的帝位,曹家又「禪讓」給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正式宣告三國時代的結束。
華麗的逆轉,最後還是無法逆轉;贏家,終究只有司馬家。
至於姜維,位居上將之重,在他死後,家中卻幾乎沒有多餘的錢財,衣服輿馬,僅僅只能維持基本生活所需,跟諸葛亮一模一樣。
最後的致敬。最後的浪漫。
姜維的所作所為,很難用一句話論定,他本來就是個充滿爭議的人物,然而,蜀漢上下只有他,直到最後的最後都不忘最初的夢想。
遙想他與諸葛亮的心境,那畫面,美得讓人心碎──
你看,五丈原上的星星,那麼憂傷,那麼美。
--
圖片取自網際網路,版權屬於原創作者所有,本文僅分享三國作品與相關創作並附上出處供同好交流參考,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