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你,千千萬萬遍: 諸葛亮說不出口的愛(出師表‧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正史中的孔明,在備課用書以及王溢嘉文章中已多有介紹,筆者不再贅述。但在進入〈出師表〉前另一個可琢磨處,在於這封「情書」的收信者──後主劉禪。

前文提到,諸多作品中劉禪多以愚痴幼稚的形象登場,扮演者極盡丑化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但阿斗當真扶不起嗎?

raw-image

事實上,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劉禪大約17歲。孔明上〈出師表〉時,阿斗大約23歲。直至相父病逝五丈原,劉禪29歲,在此之前朝政一直掌握在孔明手上。若說孔明事事親力親為,是因為劉禪的軟弱無能,或許我們可在諸葛亮死後,後主親政的各項措施,一觀失去相父後,阿斗是否如此「扶不起」:

孔明死後,劉禪接受孔明遺命,任用蔣琬、費禕、董允等能臣。但劉禪廢除丞相制,將相權文武分離,使蔣、費、董等人交錯執掌軍、政大權,不再有先前獨攬全權的狀況發生,成功收回君權親政。

其次,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放棄北伐,與民休生養息。但邊防並未因此鬆動,中期的興勢之戰大敗曹爽,甚至間接導致曹魏空虛,被司馬氏乘隙所篡。在後主親政後長達29年,蜀漢其實皆能維持穩定政局,直至最後十年才因惑於宦官黃皓、無法整合派系等問題,降於司馬氏政權。

而有名的「樂不思蜀」──讓我們試想一下吧!身為階下囚,當司馬昭故意試探時,你該怎麼回答?是哭哭啼啼的表達思念故國之情?還是明哲保身裝傻裝無能?

這麼一看,後主雖然說不上是英明少主,但也絕非昏庸愚昧。當我們理解了劉禪並非戲劇演出那麼幼稚柔弱時,恐怕更能理解孔明在〈出師表〉中的複雜情感:

如父子、如師生、卻又不敢行差踏錯,有違君臣分際的步履維艱。

要十六歲的高中生一下子理解老相父的情感恐怕有些困難,所以筆者建議以影片做為輔助。近年陸劇〈軍師聯盟‧虎嘯龍吟〉中,由王洛勇飾演的孔明,細膩的展現孔明的謹慎壓抑,但眼神中又難掩對少主的期待、勉勵的父親關愛,是非常動人的演出。其中有兩段演出,筆者推薦於課堂播放:

首先播放的是#虎嘯龍吟第6集

這段演出最接近本課寫作背景:正是孔明首次出師之際。先不論這段演出中阿斗過度的浮誇幼稚,但編劇設計了一個橋段,倒是課堂上可與學生討論之處:

出師時阿斗向孔明敬酒,但酒器卻端上了「巨鬯」──這個奉宗廟祭祀天神、地祇、人鬼,非天子不得用的器具。
孔明愣住了,旁邊將士也是一臉疑惑。
到底,阿斗是真傻不懂巨鬯的象徵意義?還是假傻在試探諸葛亮?

對比我們先前對劉禪歷史形象的更正,當軍政皆握於諸葛亮之手,實際上可能並不愚笨的劉禪,難道對這位相父當真沒有半點忌憚?而這一幕演出,同時也讓學生清楚看到諸葛亮尷尬的位置:如父、如師,但他同時依舊是臣。

我們回來再讀課文,「先帝」、「臣」聲聲呼喚,謙詞多次的使用,句句皆是老臣深意。往前一步就是下一個曹操司馬懿,往後一步太過謙抑,他又不足以撐起整個國家並扶植後主。

第二段演出,是北伐屢次失敗之後:

#虎嘯龍吟第17集

在第四次出師失敗後,戲劇中有一段孔明獨自祭奠先主的獨白:

主公,亮錯了嗎?
十年了,我五次興兵,耗盡益州財力,壠上多戰死之骨,田間皆思親之婦
亮輔佐主公起兵之時,為的是太平、是一統啊!
誰又能料到,竟然事與願違至此
然而大漢偏安,若不收復長安,遲早為魏所併吞
亮日日夜夜,未敢一日鬆懈
主公啊,您告訴亮,何為對?何為錯?

諸葛亮滿面是淚,對著先主靈位深深下拜。

這邊鏡頭一個切換,再次抬頭的孔明已是三年後,白髮蒼蒼,老態垂矣。

他向先主靈位深深一拜,這次最後一次出師。

這是他人生最後一次出師,而他的步伐已略顯蹣跚了。劇裡給他一個長鏡頭,垂垂老矣的孔明走在一條漫長小徑上,一步一步,銀鬚冉冉,長袍隨風飄揚,孤獨而堅定走在荒山野嶺中。

千山我獨行,路迢迢兮而修遠。他在堅持些什麼?接連五次的出兵失敗,難道孔明真的不曾疑惑過?

緊接著,戲劇拍的是第六次出師。年老的孔明出師前望著風中飄盪的大旗,「克復中原」四字,那是他對先主一生的承諾。

這次,能完成這項承諾嗎?

這一次的出師,後主哭了,相較於上一次的作態,明顯可看出後主這次有更多的不捨──看著眼前這位老人又要出征,後主突然上前抱住了相父。

這一段演員的經營十分精采,老相父的眼神中帶著慈愛,猶豫了會,終於伸手回抱住眼前這個長不大的孩子。但眼角餘光飄見空中克復中原的大旗,畢生謹慎的老人意識到自己失態,堅定的推開君王,再次執臣禮深深下拜。

從戲劇演出回到本文,也許我們能更讓學生讀出孔明於文中隱藏的父親關懷。沒錯,他是個謹慎再謹慎的人,整篇出師表,我們看到一位老人不斷的嘮叨,一如我們的家人。但即使他對這位少主有很多的擔心和失望,即使孩子好像總作不到他的期許,但他依舊願意為孩子擋下風風雨雨。

每天奔波,只為你。

千千萬萬遍,只為你。

但他是那麼不擅長表現他的情感,二十年前的知遇之恩,如今人生過半,過去一起打拚的戰友多已凋零。他一人苦苦支撐,只為了當年那群人的共同夢想。他常常提起當年,因為那是最輝煌最燦爛的時光。他看著你彷彿看到當年那個懂他的人,那個猥自枉屈三顧茅廬的人。

遂許先帝以驅馳,
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父母那輩的故事我們不見得懂,但他們開始講古時有時總讓人不耐。

但我們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上一代人心心念念想著的「當年」,也許是他人生最好的時光。課文第四段的段落大意只寫了「自敘生平」,但我們仔細深思,孔明敘述的,恐怕是他記憶最珍貴的回憶。

那一年,南陽躬耕,與那位明主的相遇,他們看到了相同的夢想。

raw-image

整篇〈出師表〉的眼淚,哭的是老人對曾經輝煌年歲的回憶,是僅存下來的人必須完成的信念,是對故人之子的勸勉提攜與期許,更是對那個人──當年那個對不到三十、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全然信任,在茅廬中邀他共執天下的誠懇,最忠誠的感念與回報。

這樣的情感,劉禪懂得嗎?

人與人的情感是如此複雜,以致諸葛亮死後,劉禪的反應與作為也成了後世學者爭論之處。諸葛亮死後,劉禪二次拒絕民眾為其立廟祭祀的要求。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後主對相父獨掌大權的不滿。

但相較於歷史各朝親政後少年天子,劉禪對諸葛亮的尊敬顯然依舊:他沿用丞相舊人,諸葛亮遺命推薦的臣子,劉禪並未將其視作黨羽加以剪除,反而繼續遵從丞相遺命。

其次,將軍李邈在諸葛亮死後上疏,指稱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被劉禪誅殺。對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後主也禮遇厚待。諸葛瞻17歲成為駙馬,往後一路升遷,直到最後諸葛瞻殉國而死,後主始終厚待諸葛家後人。

相較於其他親政後就對顧命大臣大加清算的皇帝,劉禪對諸葛亮的感念之情,可能是中國歷朝間少見的君臣情感──他們彼此之間也許有著失望、也有敬畏,有意見不合,但更多的是相互尊重、關懷,如親人般不可抹滅的情感。

回歸真實史事,也許我們才能在平凡中見其不平凡的偉大。

成就孔明的,不是他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是他不輕易承諾的謹慎,一但承諾便鞠躬盡瘁的忠貞,是他的賢,更是他的「忠」──為了那句承諾,千千萬萬遍,終不後悔。

而當我們將英雄剝去光環,回歸到一般人的身分,我們才能從較公正的角度思考,當下如果是「我」,「我」該如何抉擇?「我」是否會做得更好?太多歷史人物被民間傳說扭曲面目,只有將外在濃妝卸去後,孔明不再神機妙算、劉禪不完全愚昧無知、或是唐伯虎不再風流倜儻……我們才能盡量體會他們在每一個人生抉擇上的不易,為此抉擇而勢必承擔的風險和犧牲,以及他們對自我的價值信念的堅持。

理解了這些,這些被傳唱千古的歷史人物才不再只是一個文化代號,他們不完美、他們會犯錯,他們的人生坑坑洞洞可能比我們還要坎坷難行──但正因為他們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生命歷程之於我們,才更有借鑑的珍貴價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的沙龍
870會員
73內容數
古文讀起來霧煞煞,但說到底依舊是人類的那些事,用看戲的方式打開古文,發現他們的悲歡離合其實就是一場場精采大戲。
2025/03/25
這本《第二堂人生國文課》,我不再只用影劇漫畫結合。我們用課文看社會議題,看人性,更要看每一次人生關卡,自我的抉擇。 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
Thumbnail
2025/03/25
這本《第二堂人生國文課》,我不再只用影劇漫畫結合。我們用課文看社會議題,看人性,更要看每一次人生關卡,自我的抉擇。 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
Thumbnail
2025/03/05
我很喜歡朱自清的〈背影〉,因為他是一個不完美的故事。 朱自清在這篇文章中,有好幾處模糊淡筆,交代的不清不楚:「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 為什麼兩年未見?朱自清並未寫出。因為那可能是他說不出的痛。
Thumbnail
2025/03/05
我很喜歡朱自清的〈背影〉,因為他是一個不完美的故事。 朱自清在這篇文章中,有好幾處模糊淡筆,交代的不清不楚:「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 為什麼兩年未見?朱自清並未寫出。因為那可能是他說不出的痛。
Thumbnail
2025/01/06
如果場景移到現代,你是梨商,碰到老道跟你乞討,盧個沒完,旁邊圍觀群眾越來越多,甚至拿起手機開始直播,你該怎麼辦?
Thumbnail
2025/01/06
如果場景移到現代,你是梨商,碰到老道跟你乞討,盧個沒完,旁邊圍觀群眾越來越多,甚至拿起手機開始直播,你該怎麼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影響深遠的三國演義對劉禪形容為"扶不起的阿斗",然而實際上,劉禪在位40年的時間裡,沒有像演義描述的那麼昏庸,對蜀漢國力有所維繫。本文細述他的背景與主要決策,以及個人其政治以及軍事對策。
Thumbnail
影響深遠的三國演義對劉禪形容為"扶不起的阿斗",然而實際上,劉禪在位40年的時間裡,沒有像演義描述的那麼昏庸,對蜀漢國力有所維繫。本文細述他的背景與主要決策,以及個人其政治以及軍事對策。
Thumbnail
他父親劉備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甚至在嬰兒時期重重的把他摔在地上...
Thumbnail
他父親劉備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甚至在嬰兒時期重重的把他摔在地上...
Thumbnail
現代同學在文言文的學習上,越來越虛弱,身為一個國文老師,我們能做的,是藉由一篇經典,帶著同學深入體會,而且思考。 撰文.照片提供=海山高中 張玲瑜老師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老師,〈出師表〉太長了。諸葛亮應該講重點,不然劉禪會聽不懂。」
Thumbnail
現代同學在文言文的學習上,越來越虛弱,身為一個國文老師,我們能做的,是藉由一篇經典,帶著同學深入體會,而且思考。 撰文.照片提供=海山高中 張玲瑜老師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老師,〈出師表〉太長了。諸葛亮應該講重點,不然劉禪會聽不懂。」
Thumbnail
可以說,劉禪這個人,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 諸葛亮給了他安穩的生活,皇儲的地位。 這並沒有造就劉禪更高更遠的眼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多人想著的是「他媽的放我下來」、「我可以做得更好」。 劉禪最後有沒有做得更好?
Thumbnail
可以說,劉禪這個人,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 諸葛亮給了他安穩的生活,皇儲的地位。 這並沒有造就劉禪更高更遠的眼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多人想著的是「他媽的放我下來」、「我可以做得更好」。 劉禪最後有沒有做得更好?
Thumbnail
東漢末年是亂世,繼承皇帝不同治世,像呼吸那麼自然。 曹丕有華歆等一眾大臣相挺,孫權也有張昭帶著一票武將支持。 之後就各種大臣派系自行擁帝的故事在兩國上演。 就蜀漢沒有。 劉禪身強體健一回事,諸葛亮把整個蜀漢安排得很好,更是功不可沒。
Thumbnail
東漢末年是亂世,繼承皇帝不同治世,像呼吸那麼自然。 曹丕有華歆等一眾大臣相挺,孫權也有張昭帶著一票武將支持。 之後就各種大臣派系自行擁帝的故事在兩國上演。 就蜀漢沒有。 劉禪身強體健一回事,諸葛亮把整個蜀漢安排得很好,更是功不可沒。
Thumbnail
蜀漢後主。 樂不思蜀的安樂公。 扶不起的阿斗。 有齊桓之賢任用能人,自己執政就一塌糊塗。 你認識的劉禪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二十歲之前的劉禪,可能有武術底子,不喜歡讀書。 有肩膀,能決策,個性有點衝。跟諸葛丞相在老爸過世前就非常麻吉。 少年阿斗,基本配得上「英明神武」這四個字啊。
Thumbnail
蜀漢後主。 樂不思蜀的安樂公。 扶不起的阿斗。 有齊桓之賢任用能人,自己執政就一塌糊塗。 你認識的劉禪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二十歲之前的劉禪,可能有武術底子,不喜歡讀書。 有肩膀,能決策,個性有點衝。跟諸葛丞相在老爸過世前就非常麻吉。 少年阿斗,基本配得上「英明神武」這四個字啊。
Thumbnail
白帝託孤。劉備的最後,與諸葛亮的使命!
Thumbnail
白帝託孤。劉備的最後,與諸葛亮的使命!
Thumbnail
高中老師或許是這麼告訴你:〈出師表〉一文提及了「先帝」整整十三次,可見諸葛亮對劉備的感念。
Thumbnail
高中老師或許是這麼告訴你:〈出師表〉一文提及了「先帝」整整十三次,可見諸葛亮對劉備的感念。
Thumbnail
前文提到,諸多作品中劉禪多以愚痴幼稚的形象登場,扮演者極盡丑化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但阿斗當真扶不起嗎?
Thumbnail
前文提到,諸多作品中劉禪多以愚痴幼稚的形象登場,扮演者極盡丑化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但阿斗當真扶不起嗎?
Thumbnail
後主劉禪,究竟是平庸誤國的昏君,抑或是深謀遠慮的天才? 若單方面罵劉禪愚蠢昏庸,或是以片面之詞將劉禪翻案捧為明君,都是有問題的,且聽說書人談談歷史上的劉禪。
Thumbnail
後主劉禪,究竟是平庸誤國的昏君,抑或是深謀遠慮的天才? 若單方面罵劉禪愚蠢昏庸,或是以片面之詞將劉禪翻案捧為明君,都是有問題的,且聽說書人談談歷史上的劉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