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鄭清鴻:那一年,他們用文學環島──張深切與「臺灣文藝聯盟」的故事

更新於 2021/04/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2007年,單車環島電影《練習曲》上映後,臺灣掀起一波「環島熱」,不管是搭火車、開車、騎機車、騎單車,還是只靠兩隻腳,「環島」已經成為許多人心中「一生一定要完成的事情」。那你是否好奇以前有沒有人環過島?在那個交通建設、通信聯絡不比今日的年代裡,如果要環島,人們有哪些交通方式可以選擇?又為什麼從以前到現在,「環島」始終是一種浪漫、一種情懷,甚至成為一種對土地的想像和認同?臺灣歷史上有個作家,他的環島大業是沒環成,但後來倒是用「文學」環起了整個臺灣島。「文學」是要怎樣環島?他到底怎麼做到的?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就讓這篇文章帶你一窺日本時代臺灣文青的環島夢吧!


那天上午,張深切興奮滿懷,在親友的目送下背起行囊,準備展開他的旅行。
  但這趟旅程並不輕鬆──因為張深切這次的旅行,既不打算搭乘格局已成、縱貫南北的鐵路,也沒有打算僱用人力車,而是要一步一腳印,徒步走完他心心念念的這塊臺灣土地。這時候的張深切,經歷過臺灣、日本與中國三地流轉的求學生涯,正值自我認同與熱血澎湃的20歲少年,洋溢著一股想要「探民隱、研究風土民情」的知識分子的情熱,但也不忘在行李中攜帶文房四寶,順道在旅途中拜訪士紳朋友們,希望大家能為他題字「打卡」,以資留念。
張深切徒步旅行,所到之處便邀請友人題字留念。
(藏品/張孫煜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然而,此時的他或許沒有想過的是,剛好就在十年後的1934年,他將會實現另一個比這次環島更壯闊的文學壯遊計畫,那就是:他將要以文學環出一個臺灣島,將不同陣營的作家們集結起來,形成史上第一個集結全臺作家的大平台──「臺灣文藝聯盟」。
  和徒步環島打卡相比,這樣的文學串連計畫最辛苦的或許不是身體上的勞累,但同樣需要相當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在臺灣被日本殖民的情況下,如何在各種未知、不安、危險,但又充滿各種可能性的現實當中,面對文學的、文化的,以及政治的、認同的挑戰與追索。正如同張深切在聯盟剛籌組完成時所說的:「臺灣文學立足臺灣一切真實的路線上,與臺灣社會、歷史一起進展。」這句話,正揭示了經歷幾場論戰的洗禮之後,文學界不分路線與立場團結起來成立聯盟的必然性。
  因為,臺灣自從被清國割讓、進入日本時代以來,經歷了劇烈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衝擊。在這個背景下,臺灣人一方面承受被殖民權力統治、壓抑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卻又受到伴隨殖民而來的「現代性」的大量滋潤。自噍吧哖事件之後,抗日行動進入非武裝階段,政治與社會運動興起,文學、文化運動於是成為啟蒙的思想彈藥。文學上,經歷了新文學與舊文學的對決,而在新文學的脈絡下,文學家們又進一步討論「臺灣的」新文學應該怎麼寫,又該寫什麼樣的內容。這些文青、文中(文學中年)們──大半時候也是個社運青年、中年──開始思考所謂「普羅大眾」的存在,從語言上關注大家慣常使用的「臺灣話」的傳承和文學表現,也從內容方面思考,怎樣寫下大眾有感,屬於臺灣的醍醐味。
  起先,大家都在報章雜誌上隔空駁火,動不動就撿到槍,各區域也因為地利之便形成團體,各有主張。這時候的臺灣文學活力充沛,但始終缺乏共同的意見和平臺。在歷經幾回論戰,各大陣營和要角都登場之後,作家們也開始意識到,如果沒有「自己的」地方,可以穩定發表刊物和建立制度,進行文學文化的陣地戰,臺灣作家很難提升創作的質量,更不要說和內地(日本)作家用筆一較高下。
  儘管如此,在那個眾志成城卻各有堅持的年代,要想讓作家和既有的文學社團之間,達成跨區域、跨主張的陣線整合,形成一片完整的臺灣文學地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張深切共同籌組聯盟的賴明弘就曾經回憶到,他當時南北奔波聯絡各地文人,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才和張深切共同發出了聚會的邀請函──但換做是如今的臉書時代,或許只要三天的討論,花三秒時間把大家抓進臉書社團。
不過這樣的努力,還是在聚會當天開花結果。
(藏品/張孫煜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盟1934年5月6日,在第一屆臺灣全島文藝大會的會場中,「南音社」、「臺灣藝術研究會」、「臺灣文藝協會」的成員以及一些新作家,都出席了這次的誓師結盟,臺中市的西湖咖啡館二樓霎時人聲鼎沸,彷彿就連海報上鏗鏘的標語也都在高聲吶喊著:「擁護言論自由」、「擁護文藝大會」、「實現文藝大眾化」。而後發行的機關刊物《臺灣文藝》,更呈現了臺灣文學新階段的面貌,展示了臺灣作家在1920年代臺灣新文學運動點燃烽火後的十餘年間,文學運動狂飆、社群湠生的豐碩成果。
蓬勃發展,在各地成立支部。(藏品/郭昇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
  那時眾人眼底還散發著新亮光澤的「臺灣文藝聯盟」木匾,就見證了這閃耀光輝的一刻。這是史上第一次,臺灣新文學散布在各地、各種媒體上的拼圖彼此嵌合起來,臺灣文學彷彿看得見未來的輪廓與前進的方向。
  不過,這樣的喜悅,並沒有維持太久。
  在這個文學狂飆運動當中,一個包容不同路線、多元主張和政治信仰的集合體,很難不產生裂縫。聯盟的關鍵人物張深切,主張以描繪臺灣風土和歷史特性突顯民族性的寫作路線,和楊逵主張關注底層農工、無產大眾的社會主義路線,在根本的文學觀上衝突日漸增加。楊逵最後選擇退出聯盟,另組「臺灣新文學社」發行《臺灣新文學》,這個一度和臺灣等身大的文學聯盟終於還是宣告分裂。
  不曉得張深切是否曾經揣想過,這一次籌組聯盟到底可以維持多久,但從他開始計畫聯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要在往後的臺灣文學史冊上,留下這一段華麗島壯遊的見證了──雖然聯盟的結果,就跟張深切的環島之旅一樣,因為行至東港沒有熟識友人、旅費用罄而搭乘火車回臺中,並沒有真的環島一周。
  那時的張深切,或許還在想著下一次真的要好好的完成環島吧?


★作家小傳
張深切(1904-1965),張深切自幼接受私塾教育,1917年8月隨同林獻堂離臺赴日本接受教育,1923年中斷日本學業,由臺灣啟程赴上海就讀商務印書館附設國語師範學校,期間與蔡惠如、許乃昌等志士交往甚密,舉行「國恥紀念日」之演講會,攻擊臺灣總督府,並揭露臺灣民眾的悲慘情狀。
1924年國民黨改組,張深切考上廣州中山大學法科政治系,遂又聯合郭德欽、張月澄以及林文騰等人組成「臺灣革命青年團」。1927年奉命返臺籌募革命經費,適逢臺中一中學潮,旋即擔任罷學作戰委員會總指揮,策動罷課學潮,因受株連而被捕入獄。出獄後,先後組織「臺灣演劇研究會」、「臺灣文藝聯盟」,並發行機關刊物《臺灣文藝》。1938年,隻身赴淪陷區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39年任《中國文藝》主編及發行人。戰後返臺,曾任臺中師範教務主任,二二八事件後不再參與政治運動。
★觀測員簡介
鄭清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語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現為前衛出版社主編,曾任永和社區大學臺灣文學課程講師。學術興趣為臺灣文學本土論、文學史、本土語文與文學博物館。目前把臺灣文學出版與教學當成社會運動努力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本書的出版,乃至於報章雜誌、文章刊登的背後,有許多細緻的溝通、討論與掙扎,是大多數讀者看不見的。而作者與編輯之間,那種伯樂識馬的可貴,更往往成為書本之外的逸事難以為外人道。然而這靈光交會、誕生的瞬間,或許就是作品開始有了靈魂的關鍵時刻,在漫長的歷史中,仍熠熠發光……
    一本書的出版,乃至於報章雜誌、文章刊登的背後,有許多細緻的溝通、討論與掙扎,是大多數讀者看不見的。而作者與編輯之間,那種伯樂識馬的可貴,更往往成為書本之外的逸事難以為外人道。然而這靈光交會、誕生的瞬間,或許就是作品開始有了靈魂的關鍵時刻,在漫長的歷史中,仍熠熠發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長達二十四頁的臺灣環島行程規劃企劃,包括基本資訊、活動地點、交通方式、活動內容、支出項目、住宿規劃等。提供旅遊行程表、支出金額分配、住宿選擇技巧、旅行前後的注意事項等。分享個人想法和建議,並鼓勵大家突破舒適圈,向外探索。幫助想環島旅行的人能更快速上手準備與安排。
    Thumbnail
    社子島是島? 徒步旅行是一種深入了解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台北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中,社子島是一個充滿歷史痕跡和自然風光的地方,是探索台北歷史的一個絕佳之處。本文將帶您走過淡水河岸,看看台北唯一獨立島嶼社子島島界番仔溝的遺跡,以及曾經是船隻往來的河道——番仔溝的故事。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張國城的文章一向很有趣,見人所不能見者。文章提及兩件事,證實: 1.  政治主張可以說,不能做 2. 去太平島,靠飛機,所以要有人護航。若美國不同意馬去太平島,是誰護航?
    Thumbnail
    ——專訪「老貓」陳穎青 與一般自行車旅遊書不同,《探路臺北⸺大臺北公路車深度旅行》的作者「老貓」陳穎青,以主題來決定騎車路線,在「整個臺北都是我的博物館」的架構與概念下,運用單車踏查,走讀雙北,進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本期特別邀請老貓,分享他如何在騎車的過程中, 發現臺北城的興起,淡水河的史詩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長達二十四頁的臺灣環島行程規劃企劃,包括基本資訊、活動地點、交通方式、活動內容、支出項目、住宿規劃等。提供旅遊行程表、支出金額分配、住宿選擇技巧、旅行前後的注意事項等。分享個人想法和建議,並鼓勵大家突破舒適圈,向外探索。幫助想環島旅行的人能更快速上手準備與安排。
    Thumbnail
    社子島是島? 徒步旅行是一種深入了解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台北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中,社子島是一個充滿歷史痕跡和自然風光的地方,是探索台北歷史的一個絕佳之處。本文將帶您走過淡水河岸,看看台北唯一獨立島嶼社子島島界番仔溝的遺跡,以及曾經是船隻往來的河道——番仔溝的故事。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張國城的文章一向很有趣,見人所不能見者。文章提及兩件事,證實: 1.  政治主張可以說,不能做 2. 去太平島,靠飛機,所以要有人護航。若美國不同意馬去太平島,是誰護航?
    Thumbnail
    ——專訪「老貓」陳穎青 與一般自行車旅遊書不同,《探路臺北⸺大臺北公路車深度旅行》的作者「老貓」陳穎青,以主題來決定騎車路線,在「整個臺北都是我的博物館」的架構與概念下,運用單車踏查,走讀雙北,進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本期特別邀請老貓,分享他如何在騎車的過程中, 發現臺北城的興起,淡水河的史詩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