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溫柔地滅頂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直到今天,《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依然是是枝裕和的作品裡,看完最讓人悲傷的一部。
改編自 1988 年的「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夏日清晨》描述一個單親媽媽丟下四個頂多小學年紀、幾乎都和不同男子所生的孩子,自己另結新歡去了。這在親情的層面上,是理應養育者的不負責任,在社會的面向又因為孩子們從未報戶口,而在安全網的雷達之外,於是真真切切地活在一個無人知曉的時空中,只能夠自生自滅。
和真實的案情相比,是枝裕和的劇本其實已經美化過,讓事件的殘酷性和甚至情節的駭人程度,都有所和緩。但沒有改變的是,這些孩子的孤立無援,最後導致其中的么妹死去。而整部片要做的,也並非是批判或提出解方,而是重現一段可能的過程,指向無法逃離的悲劇終點。
通往人世間最孤獨之處,不見得要經過一個巨大的墜落,也可能是一階又一階,一步又一步的不在意,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辦,和不能夠做什麼。
 
在本片和它奠基的事件中,這位母親並沒有遭逢巨大的、常人無法承受的災厄,就只是不懂得負責任,做事不考慮後果,從荒唐青春長成了荒唐的大人,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只會選擇逃避。這樣日常的「惡」,或根本只是幼稚,把自己的孩子推入地獄,而電影本身對她雖不同情,也沒有把她拍成一個冷血、惡毒的母親。這反而凸顯了後半段,觀眾心中那「怎麼狠得下心?」的問句吧。
另一方面,是枝裕和在美學上的選擇,是用輕快而且偏甜的方式講故事。片初,一家五口搬入新家時,媽媽騙房東說只有她跟長子二人,於是其他孩子得要在車站枯等,或甚至被悶在行李箱裡「運」上樓。這讓人看了皺眉、瞪眼的開場,預言了悲慘的結局,卻又有著荒謬喜感。為了避免被拆穿,從此只有哥哥明(Akira)可以自由出門,有時去採買必需品,偶爾和附近的同伴遊玩;弟弟被嚴禁涉足的陽台,連姊姊都只能在洗衣服的時候匆匆踏出去。這難以想像的空間幽禁,卻被拍成彷彿城堡內外的探險遊戲。
到了故事後半,當四兄妹終於決定一起出去「玩」——其實不過是到便利超市去買一堆零食泡麵——竟然成了連觀眾都感到幸福的圓夢之旅了。
十四年後,我們會在《小偷家族》看到是枝裕和重現這趟出遊,那彷彿灰姑娘的舞會、或其實更像劃火柴的小女孩所得到的,時限短暫、終歸要幻滅的美好,無疑是哀傷。但作者卻對這樣的夢說了聲「謝謝」。他是否想要表達:人生原本就是一遭來去,共度一輩子的安逸和一瞬間的幸福,其實在本質上,沒有那麼不同?
 
那之後,因為(媽媽留下的)錢終究會花光,家裡被斷水斷電斷瓦斯,孩子們得到公園去洗澡和提水,吃便利商店的過期飯糰度日。家裡堆滿垃圾和髒衣服,無能清理的雜物,這時候再唯美的鏡頭,再純真的玩具鋼琴音符,都掩蓋不了理應無憂的小生命,逐漸被腐臭包圍、侵蝕。在這過程裡,雖然也有同情他們的超商店員,或陪伴他們度日的中學女孩紗希,但要餵飽一張張的嘴,撐起一個有燈火的家,光靠友情和善意,還是不夠。
看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我們自然會去想事件的成因,像是為何養不起還要一直生?背後哪個環節的性別教育出了問題?社會安全網能不能怎樣改進,來涵蓋像這樣沒有身份的案例?甚至站在更包容的角度問:為什麼這位媽媽,連自己有不只一個孩子都不敢告訴房東?「帶孩子改嫁」這件事在日本社會——這在《幻之光》和後來的《橫山家之味》都被是枝裕和碰觸過——是不是真的很困難?
回到電影,是枝裕和所拍的,其實是以這些孩子為主體,即使經過戲劇化,仍逼近現實可能性的一段「溫柔的滅頂」。此路綿長,卻沿途無從轉折,他想捕捉的是:從孩子的眼光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選擇過什麼?曾經想過什麼?
 
這題材本身,無論怎麼說,都會讓人悲痛。而比起往煽情悲催靠攏,或是用近乎無溫度的紀錄片質感來敘事,是枝裕和反其道而行,將事件舉重若輕,最後帶來的重擊卻沒有比較小。電影看完,我們對那社區外的三角街口已經無比熟悉,孩子們來來又去去,彷彿有什麼輕巧地消失了,又有什麼繼續在走著。這樣的無聲無響,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音。
片中,妹妹小雪非常心肝寶貝一盒巧克力,她小心翼翼地守護它,直到最後一顆放了好久好久,仍捨不得吃。這讓我想起《螢火蟲之墓》的糖果。在那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世間的殘酷終於無法再禁錮童年的夢,而在那夢裡的天空上,有飛機飛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8會員
43內容數
<p>一篇真正好的影評,關於一部真正值得的電影,需要的是沈澱。看完後的沈澱,寫完到發表之間的沈澱。前者甚至不是一天兩天,一週兩週,而是一年兩年三五年的生命累積。</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硯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些困惑無從問,有些問題沒人能解答,有些日子,只能在喚不回的懊悔與無能為力的疲憊中,自夢裡醒來,往下一天而去。關於死亡的提問,經常是沒有回音的,由美子心裡明白,所以她不問,也沒有偏執地困在原地,只是把自己活成了空空的,一個被問號填滿的軀體。
電影配樂終究是一項屬於心的藝術,相對於好的藝術片都更偏向大腦一點,好的配樂能永存,是因為它們代言、開展、凝結了戲院裡的那些,我們直觀共感的瞬間。
<p>如今,距離那一串貝斯的低頻偷襲我,已經又過了十八年。這當下我的生命課題,也不再是自問我要什麼?我要去哪裡?而是我該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和企盼它如何回應我?</p>
<p>《迴路殺手》是一部很娛樂的電影。它融合了幾個類型,包括前半是某種輕度的《銀翼殺手》式反烏托邦的未來,到了中段變成黑幫組織追殺片,接著大轉彎成為《龍門客棧》式的孤島守軍陣式,再從中變出帽子裡的兔子——竟然還有超能力怪物!這一切被時空旅行的設定穿針得合情合理,又引線往一個帶有感染力的結局⋯⋯</p>
<p>在本片中,並沒有搗亂的學生,只有被保守價值按壓進框架,即使自己還未察覺、但戲外的你我看得快窒息的貴族式的童年。不是不受控,而是過度受控,不是被放棄而是被迫放棄了自由。這些孩子因為接觸了搖滾樂,不但學會了自我尊重,掌握反叛的精神,還沒有變得為叛逆而叛逆。</p>
<p>《末日列車》從題材到場景設定,都是明擺的科幻寓言,主角們策劃的一場革命基本上就是電影的主體,也把故事切成起義、奇觀展示、揭露真相(進而思辨)等等三大幕,這其中從樂觀到變調,再岔出意外之路的正/反/合結構,可以說井然有序。底層人們順著階級鏈一層一層一往上打,目的是要推翻當下的獨裁政府,撼動僵固的層隔,但是到最後,他們必然意識到光是「砍掉」是不夠的,「重練」才是最難的。</p>
有些困惑無從問,有些問題沒人能解答,有些日子,只能在喚不回的懊悔與無能為力的疲憊中,自夢裡醒來,往下一天而去。關於死亡的提問,經常是沒有回音的,由美子心裡明白,所以她不問,也沒有偏執地困在原地,只是把自己活成了空空的,一個被問號填滿的軀體。
電影配樂終究是一項屬於心的藝術,相對於好的藝術片都更偏向大腦一點,好的配樂能永存,是因為它們代言、開展、凝結了戲院裡的那些,我們直觀共感的瞬間。
<p>如今,距離那一串貝斯的低頻偷襲我,已經又過了十八年。這當下我的生命課題,也不再是自問我要什麼?我要去哪裡?而是我該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和企盼它如何回應我?</p>
<p>《迴路殺手》是一部很娛樂的電影。它融合了幾個類型,包括前半是某種輕度的《銀翼殺手》式反烏托邦的未來,到了中段變成黑幫組織追殺片,接著大轉彎成為《龍門客棧》式的孤島守軍陣式,再從中變出帽子裡的兔子——竟然還有超能力怪物!這一切被時空旅行的設定穿針得合情合理,又引線往一個帶有感染力的結局⋯⋯</p>
<p>在本片中,並沒有搗亂的學生,只有被保守價值按壓進框架,即使自己還未察覺、但戲外的你我看得快窒息的貴族式的童年。不是不受控,而是過度受控,不是被放棄而是被迫放棄了自由。這些孩子因為接觸了搖滾樂,不但學會了自我尊重,掌握反叛的精神,還沒有變得為叛逆而叛逆。</p>
<p>《末日列車》從題材到場景設定,都是明擺的科幻寓言,主角們策劃的一場革命基本上就是電影的主體,也把故事切成起義、奇觀展示、揭露真相(進而思辨)等等三大幕,這其中從樂觀到變調,再岔出意外之路的正/反/合結構,可以說井然有序。底層人們順著階級鏈一層一層一往上打,目的是要推翻當下的獨裁政府,撼動僵固的層隔,但是到最後,他們必然意識到光是「砍掉」是不夠的,「重練」才是最難的。</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改編1988年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在電影外,真實事件更殘酷: 1968年,日本一位女性(以下稱為S)與男友交往生下了小孩,由於沒能力撫養而送人。 1973年,S和男友的第2個小孩出生了,就是電影主角『明』。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看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內心有一種深沉不見底的悲哀! 電影是改編自轟動整個日本社會的1988年東京西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描述被母親遺棄的同母異父四兄妹如何自立自生。 影片一開頭:母親為了不被新房東驅趕,將最小的兩個孩子「裝進行李箱」偷渡進公寓 ;傍晚時大哥明再去車站接二姊京子回家。接著一家
Thumbnail
   《橫山家之味》是描寫長大離家的孩子們和年老雙親共度一個夏日的家庭倫理劇。沒有發生特別事件。頂多只有快到中間才解開「為何那一天家人要團聚」的小小謎題,還有家人之間瑣碎又時而語出驚人的對話而已。   劇本初稿寫於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實同一劇名的大綱早在五年前就有了。
Thumbnail
  日本電影《邪惡根本不存在》初始的步調緩慢,大多在顯現水挽町──尤其是主角巧與女兒花,一如巧說「取得平衡」的日常。但這些日常並不寧靜,而是鋪陳了最後的結局:有刺的五加樹、幼鹿中彈而死,無論是自然或人境,都在為了生存與欲望護衛自身。 (內文兼有提及日本電影《月》的雷且具個人觀點,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在是枝裕和的眼中,始終沒有人懷著純粹的惡意,只有在嚴峻環境下的緊密連結。棄嬰的道德問題屢見不鮮,究竟是不生還是盡可能地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才稱得上負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改編1988年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在電影外,真實事件更殘酷: 1968年,日本一位女性(以下稱為S)與男友交往生下了小孩,由於沒能力撫養而送人。 1973年,S和男友的第2個小孩出生了,就是電影主角『明』。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看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內心有一種深沉不見底的悲哀! 電影是改編自轟動整個日本社會的1988年東京西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描述被母親遺棄的同母異父四兄妹如何自立自生。 影片一開頭:母親為了不被新房東驅趕,將最小的兩個孩子「裝進行李箱」偷渡進公寓 ;傍晚時大哥明再去車站接二姊京子回家。接著一家
Thumbnail
   《橫山家之味》是描寫長大離家的孩子們和年老雙親共度一個夏日的家庭倫理劇。沒有發生特別事件。頂多只有快到中間才解開「為何那一天家人要團聚」的小小謎題,還有家人之間瑣碎又時而語出驚人的對話而已。   劇本初稿寫於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實同一劇名的大綱早在五年前就有了。
Thumbnail
  日本電影《邪惡根本不存在》初始的步調緩慢,大多在顯現水挽町──尤其是主角巧與女兒花,一如巧說「取得平衡」的日常。但這些日常並不寧靜,而是鋪陳了最後的結局:有刺的五加樹、幼鹿中彈而死,無論是自然或人境,都在為了生存與欲望護衛自身。 (內文兼有提及日本電影《月》的雷且具個人觀點,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在是枝裕和的眼中,始終沒有人懷著純粹的惡意,只有在嚴峻環境下的緊密連結。棄嬰的道德問題屢見不鮮,究竟是不生還是盡可能地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才稱得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