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e:「齊曼先生其實啟發了很多導演,包括提姆・波頓也是其中一個。2015 年的時候,有幾個捷克的電影協會把這位大師他從前做過的東西集結成一部大概 70 幾分鐘的紀錄片《Film Adventurer Karel Zeman》,曾經在 2016 年在廣島動畫電影節播放,我們可以透過這紀錄片清楚地看見導演創作的軌跡。」
2. Ray Harryhausen (1920-2013)
「動作的藝術永遠令我著迷。」
Zoe:「業界人士應該會知道他,我以前對他不太熟悉,直到有一次去法國國家電影圖書館時,剛好遇到館方舉辦有關 Ray Harryhausen 的特別放映,那時候他還沒有去世。這位是非常非常厲害的逐格動畫 (Stop Motion) 祖師爺。《犬之島》也是 Stop Motion 做的。我那時聽放映的人員說:『如果你有幸能在一部片裡看見 Ray Harryhausen 做的動畫,你會發現他的動畫就像好幾顆珍珠在電影裡閃閃發亮。有了那幾顆珍珠,這部電影就更有價值了。』」
硯拓:「大家可以看看 1963 年的這部 Ray Harryhausen 的特效作品——《Jason and the Argonauts》。你可以看到這些骷髏頭通通都是所謂的 Stop Motion,所以你看到這每一個骷髏的動作都是一格一格擺模型,然後拍起來。我記得影片的後段有一些人與骷髏打架的畫面,骷髏當然就是一格一格的擺出來,那演員也是一格一格拍的嗎?」
Zoe:「沒有,演員是直接實拍的,但那是因為 Ray Harryhausen 記憶力過人才能這麼做。而且他最關注的就是、動作和動作之間如何在影格之間感覺很流暢,所以他其實對動態的分析或動態的分解了然於心。譬如,下一個的 frame 的影格要做什麼樣的動作才可以接得上?這全部都跟當時候的導演套好招,指導演員應該在這邊擋、然後骷髏要往哪邊。也就是說,他是套好招,等到全部拍完後才會做後製。你可以看到他對動作的掌握度是非常細緻的,所以他每一個創造出來的——他稱之 creature,也就是他的創造物——都有他們自己的面孔,就好像是他的孩子一樣。」
前期包括特效、一般 3D 或是 2D 動畫也會做概念美術,因為他們也是從一個劇本裡去想像一個完全不存在的空間,或者依據現實的空間再去設計一個電影裡的故事場景。所以概念美術對於藝術家來講,是一個可以發揮所有創意的階段,可以天馬行空直到製片人跟他講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製片人會不斷篩選,直到最後電影成品看到的那些場景。意思是,概念美術們可能已經畫了上千張,然後在上千張裡篩選出一兩張或是十幾張要用的,才是最後我們看到的版本。製片或是其他部門的人甚至會考量之後周邊是否能夠比較賣?或者是決定什麼東西比較符合觀眾群,再篩選掉一些概念美術藝術家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圖。這就是概念美術的工作。」
特效工作師
Zoe:「我先粗略的分幾個項目,因為細分還有很多,可能整個部門裡面不同的 artist 都有不同的任務。但通常都會分成 3D 部門與 2D 部門。
三維建模師(3D Modeler)
3D 會有建模的部分,就是你們聽過的 Maya 或 3DMAX,在虛擬裡面建出一個人、一座建築、一個場景,這是 3D 建模師的主要工作。
動畫師(Animator)
早期動畫師就像剛剛提到的第二位大師 Ray Harryhausen 做逐格動畫,但在 3D 出現後,他們負責在建模師建好物件之後,按照所綁定的東西去做所有的動態,同時動畫師會 cover 綁定骨骼 (Rig) 的工作,也就是所謂的 Rig 師。Rig 是個很複雜的過程,非常需要專業技術和邏輯性,譬如說我綁完頭,然後他連動我的手,然後我要連動我的腳,就有一系列階層的東西。Rig 師的工作結束後才會進到動畫師的工作部分。
2D 合成師有時候也會兼任就 Matte Painting (遮罩繪畫)的部分。他們會用一個特殊的專業軟體,建出一個 3D 的空間甚至是虛擬的攝影機,然後把拍好的東西投射進去後在裡面做合成,再輸出,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每一個鏡頭,也就是影像。
所有的 3D 建模師、動畫師,或者是 2D 合成師,通常上面有一個指揮一樣的存在,叫做特效總監(Supervisor),特效總監最主要就是與導演討論所有的場景應該怎麼規劃。有些導演並不是很了解特效,只知道我要拍一個科幻片,或者是有一朵花會跑出來,但完全不知道技術性的東西怎麼解決。這時候特效總監就需要知道導演想要什麼,有的時候有點像是顧問的角色,給導演一些建議或是忠告。比如『不對,你這樣拍我們可能在技術上很難達成。』或者『你這樣拍可能跟你的劇本有一些出入。』視覺的經驗上,也許特效總監會比導演還要多。因為導演負責的是整個故事的脈絡、角色心理的建設,甚至可能會負責剪接上的節奏,也就是導演要去掌握整個劇本還有怎麼樣引導演員達到他要的效果。而特效總監的任務就是整合所有的視覺藝術家,去符合導演想要的樣子,也就是溝通與連結的工作。」
硯拓:「現在很多好萊塢充滿特效的電影都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所謂 Making-Off 或 Behind the Scene 的影片,就能更了解電影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甚至會發現這個年代的演員,很多都是在一個全部是綠色的空間裡演戲,所有的畫面都得靠想像,所以他們的演技其實都比你想像的還要更好一點。」
Zoe:「我個人的想法是,西方有一個非常長久的影像脈絡史,簡單來說,他們對於如何製造影像或是再現影像,從繪畫、壁畫到現在,已經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統了。但是東方人想法是不一樣的。我先解釋一下西方藝術史上來講,有框的那種繪畫,那是文藝復興之後才被發明出來的。那時候有個建築師叫作布魯內勒斯基,發明了一種線性透視。這種線性透視是在一個平面裡製造出 3D 的空間,也就是有深度的空間。這種空間一直以來都非常吸引西方人,也就是畫出真實。他們繪畫有一點像窗的概念,只是這個窗開出去的不是現實世界。窗景的概念一直延伸到攝影,我可以拍出比繪畫還要真實的東西,而後我們有攝影機,一直到電影發明,都是一個方框、像窗一樣的地方,在電影裡開出去的世界是一個敘事的世界。在這種影像的脈絡史裡面,他們對於這個牆,或者是這個窗所開出的世界有很大的著迷。這是我個人的推測跟假設,我是這樣想的,東方人在意的影像比較不是繪畫裡那個虛擬的世界,可是西方人很喜歡追尋那個想像。這可能也是 3D 發明之後很多人投了很多很多錢的主因,他們想要看到那個奇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