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出版業者及作者,面對出版產業市值衰退,為得到夠多營收確保生存,積極整理實務經驗、作研究調查,推出《變身暢銷小說家》及《過稿力》跟《暢銷書密碼》還有《為什麼書賣這麼貴?》加上《編輯到底在幹嘛》這類書本,希望能找到暢銷公式,然擔心目標讀者群市場比預期小,增加不確定風險而作風保守;讀者面對大批已發表作品,卻找不到符合閱讀需求的內容。
筆者建議可參考新北市交通局,近年跟公車業者合作,開發的「跳蛙公車」手機應用程式,提供的民眾連署功能模式,設計閱讀需求媒合平台,減少供需落差。
因為比起受理意見信箱投訴、分析公車載客統計,開發新公車路線至少要幾個月,跳蛙公車程式的連署功能,開放民眾主動提案設計路線、班次,只要參加連署民眾夠多,一個月內安排公車業者行駛,其他民眾登入帳號也能預訂車票。
且程式可用社群網站帳號登入,管理者能調查潛在乘客類型,安排符合民眾搭乘需求的公車路線,提高公車載客量。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認為作者應重視作品的藝術、表達性,需在乎讀者的想法嗎?製作作品要一段時間,能趕得及滿足讀者需求嗎?
也可能有人問:很多出版業者及作者,在募資平台邀讀者贊助,閱讀媒合平台跟募資平台有什麼不同?
好問題,如作者發表的作品,有大批讀者喜愛、願意付錢支持,讓出版業者回收成本,就不需媒合;但作者不顧讀者想法,發表沒讀者想欣賞、付錢支持的作品,造成出版業者虧損,甚至被迫裁員、停止經營,像話嗎?
因此閱讀媒合平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