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媽媽365天不購物Day47:吃,或不吃,以及混雜其中的塑膠們
方格精選

地方媽媽365天不購物Day47:吃,或不吃,以及混雜其中的塑膠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365不購物行動的設定,其中一項,是關於外食的約定。

因為個人因素,實施365天不購物的這一年,我恰好暫停了上班工作,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認為自己有可能嘗試一整年的不購物計畫。

即使不購物的規定非常之寬鬆,但,如果我現在仍然過著上班族的生活,第一絕對不可能避免的就是外食。不購物行動希望可以盡量以自炊取代外食,身為地方媽媽的我,幾乎每天都會煮飯,這沒有問題。

整個城市,都是塑膠(預備)廢棄物

但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外食,因為有著不購物的宣言,使我開始注意到外食的許多細節。比方說,以前為了貪快,我買菜時,總是會買一兩項的熟食──油亮亮的燒鴨或是豬腳、烤魚,裝在墊著鋁箔紙的塑膠盤裡面,外面再包上一層保鮮膜,胡椒粉調味料用小夾鏈袋盛裝,一雙衛生筷,最後再加上一個半斤裝塑膠袋把這些東西全部裹起來。

曾幾何時,塑膠廢棄物已是我們習見的日常風景之一

曾幾何時,塑膠廢棄物已是我們習見的日常風景之一

回到家之後,烤魚和豬腳上桌,我將得到兩個油膩膩且刮傷的保麗龍盤子、鋁箔紙、一團保鮮膜、用不完的半包胡椒粉、衛生筷的塑膠包裝,然後再用那個嶄新的半斤裝塑膠袋把他們打包起來。這些包裝的旅程就此完結,兩個小時的塑膠人生就這樣跑馬燈結束了,如果沒有被焚化,它們也有可能乘著浪花去旅行,成為海上的永續垃圾。

不購物行動迫使我專注於購物細節,進而使我對焦,去觀看追求高經濟成長、高效率與便利的生活模式下,過去我視而不見的浪費。

一份麥當勞早餐既快速又便宜,省下主婦做早餐、洗鍋洗碗的一個小時,然後垃圾桶獲得一張含蠟不能回收的包裝紙、一個只沾到一點點黃芥末有膠膜不能回收的包裝盒、一個咖啡膠膜紙杯、還有到底能不能回收的塑膠杯蓋?以及一個還沒到家就破掉的牛皮紙袋,也許還有吸管、番茄醬包……噢,還有餐巾紙。

這些都是因為我的便利,而讓環境必須承擔的成本,而我半小時就將之恣意浪費、揮霍殆盡。外食令我感覺奢侈之至,彷彿我擁有整個星球。

太便宜就不被珍惜,就像人與人相處

我開始對這些困於資源回收與不回收之間的短命盒子們斤斤計較,並且在車上放置至少兩個保鮮盒、一打乾淨塑膠袋、一個保冰袋。即使不上班,地方媽媽仍然忙到沒有時間自己烤魚滷豬腳,而且我烤出來的魚可能是焦炭一條。自備購物袋與保鮮盒讓我對那些瑣碎包裝不會那麼心懷愧疚,回家享受香噴噴的烤魚之後,我只要洗洗保鮮盒就好,不必再有那種因為錯誤相遇以至於浪費彼此一生的濫情想像。

但是,說到保鮮盒,莫非我用的是玻璃保鮮盒嗎?不,那樣我會因為買了一條烤魚而手痠重死,再加上天生手殘打破玻璃的機率太高,我用的是塑膠保鮮盒,只要小心使用不刮傷不燒毀,塑膠盒可以用個幾十年不成問題(玻璃在我手上的壽命可能只有2小時,嗚呼哀哉)。

老實說,我覺得塑膠太驚人的好用啦,正是因為塑膠防水、輕便、透明、壽命極其長久根本永續的特性,才會使它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物質材料,但是問題在於,有些塑膠實在太、便、宜、了,因為便宜,所以不會珍惜,不會去思考這是多麼厲害的材料。

便宜是浪費最重要的藉口。

說起來,人和人的相處也是如此呢〜當你太好用、太耐用、又太便宜的時候,對方就不會珍惜你喔〜只會把你當成免洗餐具,用〜完〜就〜丟〜丟丟丟丟丟喔喔喔喔〜(無限回聲放大)

唉呀,寫一寫變得好嚴肅,在這個有點哀傷、不想浪費生命的秋日,來讀讀塑膠與人類的愛恨情仇吧~

raw-image
  •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蘇珊・弗蘭克著,達娃、謝維玲譯;野人文化出版。

avatar-img
潘家欣的沙龍
426會員
70內容數
<p>對我來說,我悲傷的時候,最能平復心情的方式就兩種,吃真正的美食,以及看偉大的作品。</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潘家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幾年,我一直被這些問題困擾著,作為藝術家,我產出的東西,到底有甚麼用呢?我的職業對社會的意義是甚麼?一杯咖啡、一塊麵包、一碗滷肉飯,我的生活又是與多少人的心血時間交換而來的呢?如果不用金錢,我拿什麼才能換走你的時間?
身為21世紀的人類,我早就喪失了自給自足的能力,不可能真的零購物。我沒有土地可以種田種菜,也不打算帶著兩歲的女兒蘑菇去非法入侵森林。想像在森林中享受獨居、烤橡子當早餐……然後蘑菇就哭著掉下溪了。如果真的去操作大概就是這種慘狀吧。
是這樣的,蘑菇出生兩年來,家中雜物出現了爆炸性的成長,雖然我向來不是以整潔出名,但是連我也覺得忍受不下去了。就在此時,我讀到一本十幾年前的老書《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365天零購物生活日》……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茉莉的最後一天〉,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都是重磅出擊,每一集都在談母親與兒女的愛恨交纏。但是來到《孔雀》,風向驟轉,開始談造就親子問題的背後兇手──大環境的貧富階
茉莉的最後一天,描述北一女高一生茉莉在富裕完美的家庭長大,某天卻無預警從自家陽台一躍而下。媽媽決定利用最新科技偷窺女兒的記憶,拼湊出女兒自殺的原因。這一集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是我還是要推薦給大家,而且我還寫了三千多字來推有沒有很煩。
〈貓的孩子〉就我看來,不只是吳曉樂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改編,同時也可以視為對村上春樹《1Q84》的改編。編劇讓父權暴力的兩端在劇中相遇:被家暴的女人與孩子,勾勒出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
這幾年,我一直被這些問題困擾著,作為藝術家,我產出的東西,到底有甚麼用呢?我的職業對社會的意義是甚麼?一杯咖啡、一塊麵包、一碗滷肉飯,我的生活又是與多少人的心血時間交換而來的呢?如果不用金錢,我拿什麼才能換走你的時間?
身為21世紀的人類,我早就喪失了自給自足的能力,不可能真的零購物。我沒有土地可以種田種菜,也不打算帶著兩歲的女兒蘑菇去非法入侵森林。想像在森林中享受獨居、烤橡子當早餐……然後蘑菇就哭著掉下溪了。如果真的去操作大概就是這種慘狀吧。
是這樣的,蘑菇出生兩年來,家中雜物出現了爆炸性的成長,雖然我向來不是以整潔出名,但是連我也覺得忍受不下去了。就在此時,我讀到一本十幾年前的老書《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365天零購物生活日》……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茉莉的最後一天〉,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都是重磅出擊,每一集都在談母親與兒女的愛恨交纏。但是來到《孔雀》,風向驟轉,開始談造就親子問題的背後兇手──大環境的貧富階
茉莉的最後一天,描述北一女高一生茉莉在富裕完美的家庭長大,某天卻無預警從自家陽台一躍而下。媽媽決定利用最新科技偷窺女兒的記憶,拼湊出女兒自殺的原因。這一集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是我還是要推薦給大家,而且我還寫了三千多字來推有沒有很煩。
〈貓的孩子〉就我看來,不只是吳曉樂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改編,同時也可以視為對村上春樹《1Q84》的改編。編劇讓父權暴力的兩端在劇中相遇:被家暴的女人與孩子,勾勒出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