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行一場盛大的記者會,宣布
《看見台灣Ⅱ》的紀錄片正式開拍。2013年底上映的《看見台灣》以令人震撼的直升機空拍影像,讓台灣人拉高視野,鳥瞰整個台灣,而這紀錄片也創下空前(恐怕也會是絕後)的紀錄片票房紀錄,政府感受到來自全國民眾的壓力,誓言取締非法,保育國土山林。
記者會過後,齊柏林導演就到花蓮勘景,6月10日直升機升空,不久就墜機,全機三人全部罹難。
《看見台灣Ⅱ》的企圖更為遠大,不只上天,還將下海,沿著流經台灣的黑潮,將攝影範圍拉到台灣周邊的國家,比如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大陸以及日本。
為何乘載著全國民眾期待的齊柏林導演會壯士未酬?自古以來壯志未酬身先死總是令人傷感,更何況這個英雄懷抱的壯志是守護台灣這片土地,以及依附這片土地而生的所有生命?
「假如有上蒼的話,那麼上蒼的旨意是什麼?」
齊導演罹難一周年,在之前開記者會的同一個地點,也舉辦了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成立典禮。我以基金會顧問的身分致詞時,向台下擠得滿滿的媒體記者以及齊導演的好友們詢問上面的問題。
「或許就是藉由齊導演的獻身讓大家得以聚在一起成立基金會,號召更多人的投入,讓他的心願得以持續。」我這麼的提出期待,因為一個人的感動很容易因為工作壓力與生活忙碌而淡忘消失,或許成立一個團體,讓大家可以彼此鼓勵,互相打氣,匯聚力量不斷付出,才能帶給台灣真正的改變。
很巧的,今年公務員年度選書,也挑了齊柏林所寫的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這本書。我陸陸續續應邀到十幾個政府機關去導讀這本書,我也有機會仔仔細細地重新觀賞《看見台灣》紀錄片與這本2013年底就出版的書。
在書中第一章〈夢想的起點〉,齊柏林說:「山像是一切事物的起點,也是我投入空拍領域,一個開始的啟發。」
台灣是一個島嶼,但是卻是一個全世界都非常罕見的高山島,我們不只是住在海島上的民族,我們更是住在山裡山邊、山腳下的屬於山的子民。山是台灣生態豐富美麗的原因,山也將會是台灣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苦難與災難的來源,假如我們無法善待我們生存所依賴的這片山林的話。
齊柏林搭著直升機從空中往下看,他說:「空中看桃園復興鄉經新竹尖石、五峰,台中和平再到南投仁愛、嘉義阿里山,這一條帶狀中高海拔的山區,全是高山農業,不是果樹就是蔬菜農場及高山茶園。密密麻麻,看起來怵目驚心。高山農業所造成的水土破壞是難以恢復的。拍照之後,我開始不買高山蔬果,算是我對這塊土地能做的一點小事。」
齊柏林說的,他所能做的這一點小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對於這些濫墾的農地,我們總是期待政府能夠好好取締,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俗話說:「賠錢的生意沒人作,賺錢生意砍頭也不怕」,在這個消費時代,或許透過消費者的自覺,不買傷害環境的任何產品,或許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記得多年前第一次遇到齊柏林時,不免俗問他在空中繞行台灣幾百趟,認為台灣什麼地方最漂亮,當時他給了一個很有哲學意味的答案:「只要沒有人的地方,就是最漂亮的地方。」的確,人跡之所至,開發隨之而來,破壞超限利用也如影隨形。
他在書中也這麼說:「我拍過山坡被挖了洞、回填了滿滿的垃圾。還有滿滿的山頭蓋滿各種建築,在地面上的人看起來是豪華的別墅,但我在空中來看,卻是順向坡的危險住宅,而且一個小山頭站滿了大樓,怎麼說也是件違反自然、不健康的事。我出機,看到這種滿山頭的建案,總會忍不住多按幾下快門,總覺得這樣的照片,再十年、二十年回頭看,一定會有地貌變化的歷史意義。人們只在乎房子的價錢,是不是豪宅,景觀好不好,卻沒有想過,這樣的房子安不安全,對環境的破壞大不大。」
他這段話講得很含蓄,其實他的意思是說:在十年二十年內,假如不幸這片山頭下了大豪雨,恐怕這些蓋在順向坡的巨大建築,將會隨著土石流而崩塌。
的確,全球暖化的影響,從現在到未來,氣候與降雨的模式會愈來愈極端,這些龐大的建築群所引起的災難恐怕也會更加巨大。
從紀錄片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台灣美麗的天然海岸線大半已消失了,西海岸因建濱海快速道路而築滿堤防,再加上二百多個漁港,一大堆工業區,發電廠、汙水處理廠……東海岸線全丟滿了消波塊,台灣是一個被水泥給禁錮的島,台灣寶島已變成台灣「堡」島。
台灣是一個島,但是台灣人無法接近海岸。
我們看不到海岸,只看到巨大的水泥堤防與消波塊。於是我們只好轉身向內。
有人說「島國心態」,這是批評人的話吧!形容人心胸狹窄,短視近利。這是因為環境會塑造人的個性與視野,若是大家只習慣朝內看,擠成一團爭奪資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島國心態。
但若是我們轉身,面向海洋,朝向世界,海洋民族的特性是寬厚包容,是勇敢進取,就是具有大胸襟大視野的民族!
未完成的《看見台灣Ⅱ》就是齊柏林試圖帶著我們面向海洋,朝向世界。雖然壯志未酬,但是留下來的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以拉高的視野,看見台灣,看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