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的自學生寫作課(三):幾個十三歲男孩對同性婚姻的看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如題,這篇要寫的是「幾個十三歲男孩對同性婚姻的看法」。老實說,他們雖然討論得很熱烈,但說到寫還是不太想要動手,所以只好我來寫了,沒辦法,誰叫我覺得不得不寫。

先說,這個團體的男孩,除了今天剛好請假的那一個,剩下的五個男生,在我一開始做意見調查時,他們全數支持同性婚姻,他們好像覺得同性婚姻就是很正常啊,很理所當然。那這樣還要討論什麼?

其實,今天我帶他們討論,並不是要引導他們「支持同性婚姻」或「反對同性婚姻」,而是希望透過討論的方式,來了解不同立場的不同想法,然後再來判斷,「如果今天你有投票權,你會怎麼投下你這一票?你的理由是什麼?」

raw-image

我從網路上選了兩場公投辯論,分別是公投第10案與第14案。在觀看辯論之前,我先請他們分析這兩案的題目,「你們從題目上發現了什麼?」我問。

「兩個題目的立場剛好相反。」「一個是一男一女才能結婚,另一個是同性戀可以結婚。」同學說。

「婚姻由男女當事人決定」的意思

我又問,那你們知道為什麼會有第10案這個題目嗎?我這樣問,是想接著說明民法婚姻章大法官釋字第748號。但我得到一個有趣的回答:

「因為民法沒有限定要一男一女結婚,所以他們現在想要限定。」E說。

我說,喔,其實現在的民法已經規定了一男一女,「所以第10案的意思是,他們不希望修改現在的民法。」

「那現在的民法怎麼規定?」E問。我把民法婚姻章第972條的內容唸出來:「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

E說,「喔……婚姻由男女當事人決定──又沒有說一男一女。」

E這一說,我反而一愣。E又說,「男女當事人──就是男生自己,跟女生自己,決定自己想要跟男生,或是女生結婚。」

「哇喔,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解釋。」我說。

E發表完他的看法後,接著我說明第10案與第14案的原由。我說,只單看民法972條文字上的意思,E的說法好像也說得通XD。不過,目前大家對民法婚姻章的的理解是──婚姻是由一男一女所結合,「所以有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去申請釋憲,他們認為民法限定一男一女違反了憲法中的『平等權』與『自由權』,而釋憲結果確定違憲。」

「那這樣愛家公投的人還在吵什麼?」G問。

我說,因為他們對釋憲的解釋是,「只要保障同志一起生活的權益就可以了,他們認為結婚是異性戀者的事,同性戀那個叫做結伴。」

「這個在等一下的公投辯論中,你們可以聽到他們的論點。」我說,「現在這個教室裡的意見是一面倒,剛剛你們投票,五票全數贊成同性婚姻。如果加上我,就是六票。也就是說這個教室裡支持同性婚姻是百分之百。」「不過,你們知道目前的民調,反對同性婚姻的比例有多高嗎?」我問。

有人說50趴。我說沒那麼高啦,那麼高的話就過了,「先跟你們說明公投的門檻,同意票要達投票人數的四分之一,且同意票高於不同意票。」

有人說30%。我說,反同婚的民調聽說是26%。

「但26趴還是很高喔,如果最後公投結果真的有26趴,那就過了!」我說,「目前反同婚的有26趴,而支持同婚的只有13趴。」

大家都露出「怎麼可能」的表情。

E覺得這跟民調的對象可能有關,「家裡接電話的多半是長輩吧?」E說。我說,那這樣你是預設長輩都反同?G說,不是說長輩都反同,是愛家很會動員啊,「他們都到學校去發傳單耶!」C問去學校發傳單要幹嘛?小孩又沒有投票權。G說發傳單給小孩的家長啊,「有些家長就被影響了,他們很怕小孩被教成同性戀。」

「有那麼容易被教成同性戀嗎?」我問。
「哪有那麼容易!」幾乎是異口同聲。

raw-image

盡量不先入為主、不帶刻板印象的去聽別人說話

接下來我們看了兩場公投辯論。我選的兩場公投辯論,剛好都是許牧彥教授對陳思豪牧師。選這兩場的原因是,他們分別在第10案與第14案中輪流擔任正反方,而身分剛好都是基督徒,「雖然都是基督徒,但他們對同性婚姻的解讀不同。」

在開始看辯論之前,我又強調一次──

「雖然我們可能已經有自己的立場,但請你盡量、努力的不先入為主,不帶刻板印象的去聽別人說話。」

不過,儘管我預先提醒學生儘量「客觀」,但課堂上實際的情況是,在聽到很沒有邏輯的發言時,他們會發出「蛤」的聲音,或是露出「拜託」的表情,或是大叫「白癡喔」……其實這些反應也是很正常的表現。這時我會提醒他們,「你覺得很誇張,那你覺得他是哪裡講得不對?」

每個學生的特質不同,在這堂課裡,我意外發現E會認真讀我整理出來的公投發言摘要。比如許牧彥教授的發言──

婚姻限定在一男一女,是自然的事實,而不是「制度性主張」。

E指著這句話,說這句話怪怪的,「他前面講,每個人都是一父一母所生,這是自然的事實,這個部分沒錯……可是他講到後來怎麼變成『婚姻』是自然的事實?如果他講『生產需要一男一女』是『自然的事實』,那就沒錯,可是婚姻不是自然的事實,是制度。」

我說,你觀察的很對,「你發現他把兩件事情疊在一起講了。」「這就是我們看辯論時很重要的──能不能看出別人論點上的謬誤。這也是寫作上很重要的事。」

接著許牧彥提到同性伴侶不該結婚的理由之一是「同性無法產生兩人的婚生子女」。這點,大家幾乎同時大叫──「那不想生小孩的人就不能結婚嗎?」「不能生小孩的人就不能結婚嗎?」

我說,你們的提問正指出同婚議題非得面對不可的問題:「繁衍是婚姻的必要條件嗎?」我話一問完,馬上有人說不是:「繁衍如果是必要條件,那法律就會規定每個結婚的人都一定要生小孩,可是法律沒有這樣規定啊!」

表達意見時,請避免邏輯上的口誤

許牧彥教授發言時,同學們容易有一些情緒反應,相較之下陳思豪牧師發言時,大家的反應就比較平和,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立場相同想法接近。「但是,你們真的完全認同陳牧師的發言嗎?你們沒有覺得有什麼地方聽起來怪怪的嗎?」

我這樣問,是因為我發現陳牧師有一段發言,因為語句上的連接而造成意思上的誤解,但同學似乎沒有發現。我將陳牧師的論點摘要重唸一遍:

同性戀不是病患、不是罪犯、不是殘障,跟異性戀一樣是正常人,異性戀者有的權利,同性戀者也應該要有。

我問,「這段話有沒有什麼地方聽起來怪怪的?」

同學沒有反應,看起來是在想。我又重唸了一次。重唸第二次後,E說:「同性戀不是病患、不是罪犯、不是殘障,跟異性戀一樣是正常人……這樣聽起來好像是……那病患、罪犯、殘障就不是正常人囉?」

我說對,你抓到語病了,陳牧師那樣講,確實可能會讓人做那樣的解讀,「但我在想陳牧師應該不是那個意思。陳牧師的那段話的意思其實分做兩層:第一層是,他先解釋同性戀不是病患、不是罪犯、不是殘障,他先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在以前同性戀曾經被認為是病患、是有罪的、或者是殘障,他覺得有需要先澄清同性戀不是病患、罪犯與殘障。」

「第二層他想說的是──同性戀跟異性戀一樣是正常人。」

也就是說,「同性戀不是病患、不是罪犯、不是殘障」,與「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是正常人」這兩句話應該是獨立的,沒有關係;但陳牧師在發言時,卻讓它們有了連接的關係。

E說,「所以如果把這段話拆成兩個部份,那就很有道理,還可以加分。可是如果混在一起,就會讓別人誤會他的意思。」

我說對,這就是文字邏輯有趣的地方。「他不是那個意思,但是在表達上把兩層意思連起來了,就會造成誤會。我說,「這也是我們在寫作上要極力避免的事。」

raw-image

「如果結伴和結婚一樣,那就不需要立專法」

其實兩場公投辯論聽下來,同學的反應與討論根本寫不完,所以我也只能挑著寫──最後還有一件事情要記錄──許牧彥教授在辯論時,以乘客與司機吵架,結果沒人理會導致全車掉到水裡的例子,來比喻同性戀想要改變車子行徑方向,如果基督徒還不站出來加以阻止,結果將不堪設想………

E說,「我覺得這個比喻好像怪怪的……」
我說,你覺得哪裡怪怪的?

E說,「我覺得同志沒有要改變車子行徑的方向啊,他們只是想要……」
「想要什麼?」我問。

「想要多一站?也不是……他們想要……」E一邊說一邊想。E一邊說一邊想的同時,我也一邊想。

我一邊想,一邊在白板上畫了一臺車,上面寫了異性戀,目的地是結婚。我說,「如果同性戀上車,他們的目的地也是結婚啊!他們沒有要改變車子的行徑方向啊!」我一邊畫一邊想一邊說,我突然想到一個點──

我又畫了另一臺車,上面寫了同性戀,我說,「同性戀只是想要搭同一班車,一起去結婚的目的地,卻被反對的人要求一定要搭另一台車,而且目的地不能叫做『結婚』,而要叫做『結伴』。」

我看著自己畫的圖,我說,這個圖看起來好像就是愛家盟的提的專法嘛!

「說到愛家盟提的同志專法,你們覺得那是一種保護?還是歧視?」

大家不約而同的說是「歧視」。我問為什麼,請說出給理由來。

E說,「因為沒有必要另外立一個法,來保障一樣的權利啊!」


下課回到家後,我又訊息E,因為我實在很希望他能將自己的觀點寫下來。因為畢竟我寫跟他自己寫,還是很不一樣啊哈哈。上圖為我與E的對話截圖(經E同意)。

下課回到家後,我又訊息E,因為我實在很希望他能將自己的觀點寫下來。因為畢竟我寫跟他自己寫,還是很不一樣啊哈哈。上圖為我與E的對話截圖(經E同意)。

「觀看公投辯論」與「寫作」的關係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在記錄學生對同性婚姻的討論。這個討論除了針對「議題本身」討論,也針對公投辯論發言者的「表達」來討論。為什麼要針對發言者的「表達」來討論?這與寫作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一個人的思考與言語(文字)表達是分不開的,透過發言者的發言,我們可以去檢驗他的思考──發言者是不是想清楚了?發言者的邏輯是不是正確無誤?發言者有沒有發現自己表達上的矛盾?

我們可以從發言者的表達,去檢驗他的思考;相同的,我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寫下來,然後以「讀者」的身分去檢驗自己的思考──我所表達的就是我所想的嗎?我想說的已經表達清楚了嗎?我有沒有為了要達到某個論述的結果而犯了邏輯上的謬誤(先畫靶再射箭)?我有沒有忽略了某些事實?

寫作能夠幫助自己,將一件事情反反覆覆的思考,這是我從以前到現在,一直很想讓大家感受到的事。而我在觀看公投辯論時,我發現對某些發言者而言,文字語言只是作為他們意見的鋪陳,而不是思考的工具。

我一直認為,寫作若能作為協助自己思考的工具,我們就能盡力避免自己說出(或寫出)不合邏輯的言論。我是這樣想:立場與觀點各有不同,但邏輯這個東西的標準是一致的。

「寫作能夠幫自己整理思考」這件事,我不確定同學們感受到多少,但我發現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還蠻能針對發言者的論點進行討論──光是這樣,我就覺得他們比起從前十三歲的我要強多了。

但我自己還有個期待──我希望我們不僅能夠討論,如果可以的話,試著去理解對方的處境;就算我們發現對方的論點有誤,但抓出謬誤不是為了攻擊,而是希望對方再想一想(反過來對自己來說也是,我們能不能發現自己表達上的謬誤?我們能不能在發覺之後調整?)

這個期待很難實現,但我真心希望這個社會存在的不只是辯論,而是討論;但這也不是說只停留在討論而不抉擇──最後我們勢必面臨抉擇──但在抉擇的那刻,你是否清楚自己選擇的原因(或對方選擇的原因)?這才是討論的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涯草-avatar-img
2018/11/26
非常佩服這樣的討論!孩子真的潛力無限,可以想到很多成年人想不到的東西。 更加佩服你有辦法引導孩子進行這麼完整的討論(比讚)
廖瞇-avatar-img
發文者
2018/11/26
謝謝 :) 其實關於討論,我該學習的還有很多。希望有天我可以更客觀的陪伴孩子,做各個面向的討論。
avatar-img
廖瞇的沙龍
475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廖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5/17
有時候厲害的點子,不一定馬上就會跑出來……有時候是想了十幾個普通的點子,或是根本用不上的點子,它才突然出現。有用的點子不是一下子就出現,它多半藏在沒用的點子裡面......
Thumbnail
2020/05/17
有時候厲害的點子,不一定馬上就會跑出來……有時候是想了十幾個普通的點子,或是根本用不上的點子,它才突然出現。有用的點子不是一下子就出現,它多半藏在沒用的點子裡面......
Thumbnail
2020/02/24
這次男孩們真的寫出訪談記錄來了。但請不要期待太高,請不要將它視為你印象中的訪談。本篇文章的重點是,除了將他們各自的記錄呈現出來外,我會補充說明記錄「產生」的過程;而這個產生的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特質,我覺得很有意思。
Thumbnail
2020/02/24
這次男孩們真的寫出訪談記錄來了。但請不要期待太高,請不要將它視為你印象中的訪談。本篇文章的重點是,除了將他們各自的記錄呈現出來外,我會補充說明記錄「產生」的過程;而這個產生的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特質,我覺得很有意思。
Thumbnail
2020/02/14
在採寫的第0回合中,旻跟草皮提議想要採訪小草大人。我問:「為什麼會想要採訪小草大人呢?」旻說:「他們如果只是因為『有興趣』所以做這件事,那實在太困難了!我覺得應該有除了興趣以外的東西在支撐。我很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2020/02/14
在採寫的第0回合中,旻跟草皮提議想要採訪小草大人。我問:「為什麼會想要採訪小草大人呢?」旻說:「他們如果只是因為『有興趣』所以做這件事,那實在太困難了!我覺得應該有除了興趣以外的東西在支撐。我很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釋字748號中,大法官肯認婚姻平權應受保障。但隨著專法通過,台灣社會仍對婚姻平權存有各種意見;究竟兩方如何看待這個議題、社群媒體又扮演了什麼角色,且讓我們一同走進公民對話的場域當中。
Thumbnail
釋字748號中,大法官肯認婚姻平權應受保障。但隨著專法通過,台灣社會仍對婚姻平權存有各種意見;究竟兩方如何看待這個議題、社群媒體又扮演了什麼角色,且讓我們一同走進公民對話的場域當中。
Thumbnail
“同性婚姻”因為修法通過,刪除「未成年人成立同性婚姻關係,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等相關條文。只要年滿18歲同性結婚,不需經法定代理人同意等等的修改。 今天就以〈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看“同性戀”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同性婚姻”因為修法通過,刪除「未成年人成立同性婚姻關係,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等相關條文。只要年滿18歲同性結婚,不需經法定代理人同意等等的修改。 今天就以〈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看“同性戀”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在昨天5/16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也就是同性家庭可以共同收養無血緣的小孩囉!!! 收養辦法同民法所規定,所以夫夫或妻妻要收養小孩,應該要長於養子女20歲,或者其中一方長於20歲,另一方長於養子女16歲也可以,然後向法院聲請。 民主自由開放的進程本來就是一步一步
Thumbnail
在昨天5/16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也就是同性家庭可以共同收養無血緣的小孩囉!!! 收養辦法同民法所規定,所以夫夫或妻妻要收養小孩,應該要長於養子女20歲,或者其中一方長於20歲,另一方長於養子女16歲也可以,然後向法院聲請。 民主自由開放的進程本來就是一步一步
Thumbnail
5月24日釋憲結果出爐,如果釋憲可以解決紛爭,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但往正向發展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台灣民眾看待這事件不是透過思考,所以無法明辨。情緒、風向、自我滿足感決定了一切。
Thumbnail
5月24日釋憲結果出爐,如果釋憲可以解決紛爭,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但往正向發展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台灣民眾看待這事件不是透過思考,所以無法明辨。情緒、風向、自我滿足感決定了一切。
Thumbnail
這個題目是有年輕朋友說我:『想知道同婚後的二人關係,是跟現在一夫一妻,一樣嗎?』 我心裡OS:真有趣,時間也才2020年4月初,就可以聽到這個問題了。
Thumbnail
這個題目是有年輕朋友說我:『想知道同婚後的二人關係,是跟現在一夫一妻,一樣嗎?』 我心裡OS:真有趣,時間也才2020年4月初,就可以聽到這個問題了。
Thumbnail
相信許多人已經在今天下午接獲了一項重大消息: 《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也就是同婚專法,在今天三讀通過了! 專法的通過,不僅讓持續了幾十年的同性婚姻運動終於有了大進展外,除了第二十七條(不是實施時間那個)由時代力量提出有關跨國同性婚姻的修正案沒有獲得支持外,其它包括第四條與第二十條,攸關同性
Thumbnail
相信許多人已經在今天下午接獲了一項重大消息: 《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也就是同婚專法,在今天三讀通過了! 專法的通過,不僅讓持續了幾十年的同性婚姻運動終於有了大進展外,除了第二十七條(不是實施時間那個)由時代力量提出有關跨國同性婚姻的修正案沒有獲得支持外,其它包括第四條與第二十條,攸關同性
Thumbnail
向少年提出「寫」的邀請,然後,一起思考來龍去脈。   報導一: 亞洲鄰國打壓LGBT 台灣能舉辦同婚公投更顯珍貴 報導二:在南韓倡議「酷兒神學」的牧師,怎麼看台灣同婚公投? 報導三:CNN評公投:台灣
Thumbnail
向少年提出「寫」的邀請,然後,一起思考來龍去脈。   報導一: 亞洲鄰國打壓LGBT 台灣能舉辦同婚公投更顯珍貴 報導二:在南韓倡議「酷兒神學」的牧師,怎麼看台灣同婚公投? 報導三:CNN評公投:台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