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創意如何並存?—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1月23日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一位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在當時,「班傑明」把成百上千部科幻電影—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包括《2001 太空漫遊》、《超時空聖戰》、《捉鬼敢死隊》、《第五元素》等輸入到腦海中,並能夠獨立創造出一個劇本。
這個劇本在2016年的倫敦科幻電影節(Sci-Fi London) 48 小時挑戰單元中,被拍了一部名為《Sunspring 》、為期9分多鐘的電影,儘管內容可能並沒有達到評審喜愛,但也已經史無前例地成為第一個人工智能所編寫的電影劇本。
電影由知名美劇《矽谷群瞎傳》男主角所主演,在當時也造成不少話題。但在今年六月這位「班傑明」就更狂了,再次參加了倫敦科幻電影節 48 小時挑戰,並且集導演、編劇、剪接、配樂等崗位於一身的「他」,用了短短的兩日時間就製作出黑白微電影《Zone Out》。儘管部分網友會覺得劇情東湊西湊,但有些網友覺得帶有美國當代電影大師大衛連治的感覺,整體評價並不十分差。
而這位創造「班傑明」的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今天就來到臺北數位藝術節分享「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

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

一開始導演並沒有直接切入到這主題中,而是問我們為什麼要來聽演講?
「你們來聽演講是不是已經有一個既定的想像或模式,預期我大概會分享什麼或做什麼,就像你每天早上起床可能會刷牙洗臉一樣?其實不是你的大腦認知到要做這件事,而是你的大腦已經形成了這種模式。」導演說。
導演分享大腦的神經網路
導演表示,儘管大腦的運作模式跟電腦的模式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可以把大腦的模式灌入到電腦(人工智慧)當中,讓他學習到人類的模式。當人類學習新東西時或者遇到挫折時,腦袋會慢慢形成一條新的神經網路,讓你在後續遇到同樣問題時,能夠迅速反應或解決,儘管有時候大腦會產生所謂的認知偏誤(主要是由於人們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所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
比如說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當群眾做出喜愛的選擇時,「個人思考」就會被切斷,並進入「團體思考」模式,從眾效應使我們忽略了個人的動機與願望。但是總體來說,大腦形成的模式能夠幫助我們過好生活,而人腦可以做到這樣的事,導演認為人工智慧同樣也可以。
導演說,就算是藝術家創作藝術,可能也都要符合或遵循某種形式,比如聲音、劇本、畫作等等,我們都只能在現有的模式下作微調或優化,很難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模式。因此我們大腦所謂的創造力,其實基本上也是經過舊有的素材重新轉化或是轉變成另一個形式而已罷了,正如「班傑明」創造劇本的模式一般。

研討會結束後的 Q&A

研討會結束後的Q&A

Q1:請問機器所寫的沒有情緒上的起伏,並沒有辦法感染群眾,要如何解決?

導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不過鏡頭會有所謂的鏡頭語言、而演員也會藉由他的肢體語言來感染群眾的情緒。

Q2:一個好的劇本,其實開頭跟結尾是非常重要的,「班傑明」有辦法認知到這件事嗎?

導演:目前的技術並沒有辦法讓班傑明知道這件事,他常常劇本創作到一半,就忘了開頭寫了些什麼東西。他的大腦目前只有256個位元,只能儲存短期記憶,這也是未來我們會想辦法克服的地方。
臺北數位藝術節現場的觀展群眾
現場也有提供所謂的VR體驗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北數位藝術節此次邀請了居住在德國的日本藝術家:ACCI BABA 來談談關於他的作品及想要傳達的意念——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ACCI BABA擅長以眾所皆知的物理變化和不符合科學的觀點,衝擊人們視覺體驗,並將這種藝術表現與電影及各種裝置結合,以超現實的形式,展現出跨越自然現象與人類意識的藝術。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這場英文演講現場口譯的內容我聽得霧煞煞,錄音效果也不好,回家後腦袋一片空白,心裡很挫這下怎麼交稿!我抓太太來幫忙聽錄音,再趕緊上網查相關資料,交稿後收到滿意的回覆,真是一個小小的震撼教育。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現在起,只要你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無論是活動心得、側記或是任何想法與觀察,就有機會抽中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的手提袋乙個!
臺北數位藝術節此次邀請了居住在德國的日本藝術家:ACCI BABA 來談談關於他的作品及想要傳達的意念——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ACCI BABA擅長以眾所皆知的物理變化和不符合科學的觀點,衝擊人們視覺體驗,並將這種藝術表現與電影及各種裝置結合,以超現實的形式,展現出跨越自然現象與人類意識的藝術。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這場英文演講現場口譯的內容我聽得霧煞煞,錄音效果也不好,回家後腦袋一片空白,心裡很挫這下怎麼交稿!我抓太太來幫忙聽錄音,再趕緊上網查相關資料,交稿後收到滿意的回覆,真是一個小小的震撼教育。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現在起,只要你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無論是活動心得、側記或是任何想法與觀察,就有機會抽中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的手提袋乙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Ex Machina人造意識》是由亞力克斯嘉蘭自編自導於2015年上映的英國驚悚科幻電影。並由多姆納爾格里森、奧斯卡伊薩克與艾莉西亞薇坎德主演。本片是導演嘉蘭首次執導演筒,此前工作主要以編劇為主。但這部電影一鳴驚人,廣受影評人的好評,在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2項入圍,並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Thumbnail
夢見我在跟一群人討論電影劇本創作,主題是人類與 AI 互換。就是互換後人類可以得到 AI 的知識與分析能力,AI 就變成有我們人類的認知與感受。 當我們正在討論可以有這樣的電影內容時,剛好有個導演經過,聽到我們的討論覺得很有意思,就加入我們的討論。 後來變成我好像跟一個 AI 男生在討論互換的方
Thumbnail
《Robot Dreams再見機器人》是由帕布羅貝嘉自編自導的一部劇情動畫電影,改編自莎拉華倫的同名漫畫,講述了1980年代的紐約市曼哈頓,一隻狗和一個機器人之間形影不離的友誼。本片在76屆坎城影展特別展映單元進行全球首映,獲得普遍正面評價,並且在劇情,角色情感刻劃深度等方面獲得讚賞。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在我心裡2024奧斯卡的最大遺珠絕對是入圍最佳動畫長片卻與其擦肩而過的《再見機器人》莫屬。其實除了入圍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再見機器人》早在2023年於許多影視獎項中嶄露頭獎。雖說《再見機器人》並未順利地拿下2024的奧斯卡,但它依然在許多人的心中泛起了一波漣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從小到大對於人工智能,設計,心理學等方面的感悟和看法,並透過西方影集《Westworld》和《迴路殺手Looper》中的角色和情節,闡述了對於人生,前世今生,以及人生劇本的思考。文章透過角色和故事情節,牽引讀者思考自己對於過去和未來的態度和立場。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經典科幻電影。故事融合古典經典與未來科技,探討人工智慧對生活的影響。電影中描繪的AI智慧機器逐步取代各種人工工作的情節,與現實逼近,或許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成為現實。影片貫穿《木偶奇遇記》的精神,以小男孩大衛的奇遇記,引領觀眾反思科技發展的可能性和挑戰。
Thumbnail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的崛起,AI在文字、圖像、產品文案等方面的應用正掀起波瀾。本文分享了使用ChatGPT進行文案撰寫以及對於咒語格式與最佳內容認知的觀察。不過,使用者的專業程度對合作成果至關重要。另外,文章觸及使用AI工具提供的功能性應用,以及在創作和發展方面的潛力。
Thumbnail
最近,迪士尼影片串流網站推出了一部關於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電影【A.I.創世者】(The Creator),描繪未來機器人被設計來對付人類的故事。 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明現今AI發展的技術主流,介紹學習AI的可能途徑,並做為後續AI技術文章的引導文。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Ex Machina人造意識》是由亞力克斯嘉蘭自編自導於2015年上映的英國驚悚科幻電影。並由多姆納爾格里森、奧斯卡伊薩克與艾莉西亞薇坎德主演。本片是導演嘉蘭首次執導演筒,此前工作主要以編劇為主。但這部電影一鳴驚人,廣受影評人的好評,在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2項入圍,並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Thumbnail
夢見我在跟一群人討論電影劇本創作,主題是人類與 AI 互換。就是互換後人類可以得到 AI 的知識與分析能力,AI 就變成有我們人類的認知與感受。 當我們正在討論可以有這樣的電影內容時,剛好有個導演經過,聽到我們的討論覺得很有意思,就加入我們的討論。 後來變成我好像跟一個 AI 男生在討論互換的方
Thumbnail
《Robot Dreams再見機器人》是由帕布羅貝嘉自編自導的一部劇情動畫電影,改編自莎拉華倫的同名漫畫,講述了1980年代的紐約市曼哈頓,一隻狗和一個機器人之間形影不離的友誼。本片在76屆坎城影展特別展映單元進行全球首映,獲得普遍正面評價,並且在劇情,角色情感刻劃深度等方面獲得讚賞。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在我心裡2024奧斯卡的最大遺珠絕對是入圍最佳動畫長片卻與其擦肩而過的《再見機器人》莫屬。其實除了入圍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再見機器人》早在2023年於許多影視獎項中嶄露頭獎。雖說《再見機器人》並未順利地拿下2024的奧斯卡,但它依然在許多人的心中泛起了一波漣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從小到大對於人工智能,設計,心理學等方面的感悟和看法,並透過西方影集《Westworld》和《迴路殺手Looper》中的角色和情節,闡述了對於人生,前世今生,以及人生劇本的思考。文章透過角色和故事情節,牽引讀者思考自己對於過去和未來的態度和立場。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經典科幻電影。故事融合古典經典與未來科技,探討人工智慧對生活的影響。電影中描繪的AI智慧機器逐步取代各種人工工作的情節,與現實逼近,或許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成為現實。影片貫穿《木偶奇遇記》的精神,以小男孩大衛的奇遇記,引領觀眾反思科技發展的可能性和挑戰。
Thumbnail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的崛起,AI在文字、圖像、產品文案等方面的應用正掀起波瀾。本文分享了使用ChatGPT進行文案撰寫以及對於咒語格式與最佳內容認知的觀察。不過,使用者的專業程度對合作成果至關重要。另外,文章觸及使用AI工具提供的功能性應用,以及在創作和發展方面的潛力。
Thumbnail
最近,迪士尼影片串流網站推出了一部關於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電影【A.I.創世者】(The Creator),描繪未來機器人被設計來對付人類的故事。 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明現今AI發展的技術主流,介紹學習AI的可能途徑,並做為後續AI技術文章的引導文。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