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創意如何並存?—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11月23日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一位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在當時,「班傑明」把成百上千部科幻電影—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包括《2001 太空漫遊》、《超時空聖戰》、《捉鬼敢死隊》、《第五元素》等輸入到腦海中,並能夠獨立創造出一個劇本。
這個劇本在2016年的倫敦科幻電影節(Sci-Fi London) 48 小時挑戰單元中,被拍了一部名為《Sunspring 》、為期9分多鐘的電影,儘管內容可能並沒有達到評審喜愛,但也已經史無前例地成為第一個人工智能所編寫的電影劇本。
電影由知名美劇《矽谷群瞎傳》男主角所主演,在當時也造成不少話題。但在今年六月這位「班傑明」就更狂了,再次參加了倫敦科幻電影節 48 小時挑戰,並且集導演、編劇、剪接、配樂等崗位於一身的「他」,用了短短的兩日時間就製作出黑白微電影《Zone Out》。儘管部分網友會覺得劇情東湊西湊,但有些網友覺得帶有美國當代電影大師大衛連治的感覺,整體評價並不十分差。
而這位創造「班傑明」的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今天就來到臺北數位藝術節分享「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

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

一開始導演並沒有直接切入到這主題中,而是問我們為什麼要來聽演講?
「你們來聽演講是不是已經有一個既定的想像或模式,預期我大概會分享什麼或做什麼,就像你每天早上起床可能會刷牙洗臉一樣?其實不是你的大腦認知到要做這件事,而是你的大腦已經形成了這種模式。」導演說。
導演分享大腦的神經網路
導演表示,儘管大腦的運作模式跟電腦的模式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可以把大腦的模式灌入到電腦(人工智慧)當中,讓他學習到人類的模式。當人類學習新東西時或者遇到挫折時,腦袋會慢慢形成一條新的神經網路,讓你在後續遇到同樣問題時,能夠迅速反應或解決,儘管有時候大腦會產生所謂的認知偏誤(主要是由於人們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所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
比如說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當群眾做出喜愛的選擇時,「個人思考」就會被切斷,並進入「團體思考」模式,從眾效應使我們忽略了個人的動機與願望。但是總體來說,大腦形成的模式能夠幫助我們過好生活,而人腦可以做到這樣的事,導演認為人工智慧同樣也可以。
導演說,就算是藝術家創作藝術,可能也都要符合或遵循某種形式,比如聲音、劇本、畫作等等,我們都只能在現有的模式下作微調或優化,很難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模式。因此我們大腦所謂的創造力,其實基本上也是經過舊有的素材重新轉化或是轉變成另一個形式而已罷了,正如「班傑明」創造劇本的模式一般。

研討會結束後的 Q&A

研討會結束後的Q&A

Q1:請問機器所寫的沒有情緒上的起伏,並沒有辦法感染群眾,要如何解決?

導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不過鏡頭會有所謂的鏡頭語言、而演員也會藉由他的肢體語言來感染群眾的情緒。

Q2:一個好的劇本,其實開頭跟結尾是非常重要的,「班傑明」有辦法認知到這件事嗎?

導演:目前的技術並沒有辦法讓班傑明知道這件事,他常常劇本創作到一半,就忘了開頭寫了些什麼東西。他的大腦目前只有256個位元,只能儲存短期記憶,這也是未來我們會想辦法克服的地方。
臺北數位藝術節現場的觀展群眾
現場也有提供所謂的VR體驗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生活顧問-錡錡
生活顧問-錡錡
從大陸交換到實習、從小米到微軟、從大學新鮮人到社會新鮮人,期待我的故事與成長,能夠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穫。 專注行銷、自助旅行、書籍分享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