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機器人的末日共生—深田晃司《Sayonara》 映後座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Über den Bergen weit zu wandern 在山的另一邊,旅途遙遠之處
Sagen die Leute, wohnt das Glück. 人們說,幸福就住在那裡。
Ach, und ich ging im Schwarme der andern, 啊,於是我混跡人群之中前往
kam mit verweinten Augen zurück. 卻帶著滿臉的淚痕回來
Über den Bergen weit weit drüben, 在山的另一邊,旅途遙遠之處
Sagen die Leute, wohnt das Glück. 人們說,幸福就住在那裏。
〈山的另一邊〉(Über den Bergen)
德國詩人卡爾‧布瑟(Carl Hermann Busse, 1872 - 1918)
電影《SAYONARA》播映完畢,腦海中縈繞著機器人向女主角講述的詩歌詞句,揮之不去。臺北數位藝術節展覽最後一天,電影與藝術評論人徐明瀚與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特地於《SAYONARA》播映完畢後,邀請觀眾們一同進行映後座談對話。
《SAYONARA》映後座談會 / 策展人羅禾淋X影評人徐明瀚
《SAYONARA》是日本獨立與新銳導演深田晃司,將日本青年劇團「機器人劇場計畫」舞台劇代表作搬上大螢幕的作品,呈現核災後金髮少女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的故事。核災後的日本鄉間,疏散政策以國民優先,病弱的南非金髮少女Tanya只能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等待通知。深田晃司以日常卻帶有魔幻氛圍的鏡頭,描繪流逝的末世光景,日常與離別交錯,短暫的溫存與背叛,一人一機終於迎來生命的最後時刻。
《SAYONARA》劇照
徐明瀚指出,這是導演深田晃司第一部直接把故事場景設定於核爆場域的電影。電影講述女主角為南非的政治難民,按照疏散順序,難民只優先於機器人,於是這影響了男主角的退卻、不願意結婚,拋下Tanya離去。而機器人因為沒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懂維護自己權益,所以階級位於最末梢。但導演卻在電影的最後,刻意反轉事實,讓機器人也有了感知、審美、期待,這正是靈魂的產生。
《SAYONARA》映後座談會 / 策展人羅禾淋X影評人徐明瀚
整部電影不只講述核災議題、人類與機器人的共存,也探討了家庭、個體的孤獨與存在的狀態。當Tanya仰望天空,向機器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時,才發現機器人雖然可以達到陪伴的功能,會唸詩歌、唱歌、多種語言互通,它們也有絕不會遺忘的強大能力、有大數據資料庫,但卻沒有感覺、傷心、審美。來自機器人的所有對話回應,都學習自主人。
「原來我們的對話只是我自己的回應而已。」當Tanya感受到這個沈默迴圈時,體現一種莫名的孤獨,也預見了自己最後終將孤獨死去的結局。
《SAYONARA》映後座談會 / 策展人羅禾淋X影評人徐明瀚
策展人羅禾淋則特別提到,在現有的電影框架中,要演出機器人有很多種方法,但《SAYONARA》片中是真的找了工程師做運算,製作出一座機器人,讓它真正地以機器人型態作為主演。因為現階段科技尚未能夠讓機器人行走,導演也把這樣的不完美融入到劇情中,讓機器人瘸了腿,坐在輪椅上行動,這不僅克服了技術上的難題,也故意在電影中做出對比關係,讓負責照料的機器人反而變得像病人,被照料的Tanya則相對地看起來健全。同時,這也表現出了現階段機器人尚必須依靠人類教學而學習的狀況,就像電影《浩劫重生》中的排球「威爾森」,它們的存在都是由人類所賦予的角色意義。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展場內的《SAYONARA》電影預告播放
羅禾淋最後特別提到,這次臺北數位藝術展的其中一件作品《SUNSPRING》,劇本內容完全由AI編寫而成,而全部的人類演員,則必須照著AI所編寫的劇本配合演出。這樣的模式就是在顛覆現狀,以及《SAYONARA》電影裡所描述的主副關係。
《SUNSPRING》/ Oscar Sharp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當機器人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之一,要如何縮短機器人與人類在心理上的距離,使下一代有動機接觸、甚至喜歡科技,便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未來創客 :機械創作工作坊」便是一場成功突破大眾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讓孩童透過實際製作,了解機械的構成與運作的活動。
科學之所以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它。 拿起Arduino,我們一起來場「數位×藝術」的體驗活動吧!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為了讓非視覺及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參觀這次展出內容,體驗數位藝術的無限可能,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非視覺導覽」的服務。由TABVA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趙欣怡博士藉由口述影像,讓視障朋友聽到內容就彷彿身歷其境,體驗到的不比一般導覽少。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當機器人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之一,要如何縮短機器人與人類在心理上的距離,使下一代有動機接觸、甚至喜歡科技,便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未來創客 :機械創作工作坊」便是一場成功突破大眾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讓孩童透過實際製作,了解機械的構成與運作的活動。
科學之所以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它。 拿起Arduino,我們一起來場「數位×藝術」的體驗活動吧!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為了讓非視覺及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參觀這次展出內容,體驗數位藝術的無限可能,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非視覺導覽」的服務。由TABVA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趙欣怡博士藉由口述影像,讓視障朋友聽到內容就彷彿身歷其境,體驗到的不比一般導覽少。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以乾淨的線條與精準俐落的敘事,描繪著關於孤獨與相伴的現代城市物語,全程無對白的演出,彰顯了角色間的真摯交流,刻意抽掉不加以描述的關係定義,也營造了更為純粹的感動,貫穿全片的知名金曲《September》為電影定調了鮮明的色彩,伴隨我們穿梭於葉隙流光,也挾帶思念看著回憶的泡影......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一句台詞,但卻讓我看完之後一路從電影院哭回家裡,超瘋癲的間歇性哭了快要三小時。 這部電影談論了關於再見後的感傷,讓我們跟狗狗和機器人一起,學會告別、接受、感謝、放下、祝福。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以乾淨的線條與精準俐落的敘事,描繪著關於孤獨與相伴的現代城市物語,全程無對白的演出,彰顯了角色間的真摯交流,刻意抽掉不加以描述的關係定義,也營造了更為純粹的感動,貫穿全片的知名金曲《September》為電影定調了鮮明的色彩,伴隨我們穿梭於葉隙流光......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改編自莎拉華倫的同名漫畫的動畫電影,講述了一個獨居的狗先生與機器人相遇、相伴、再次離別的故事。這部影片以人與物的關係為主軸,歌頌了孤獨、愛情、遺憾和與自我的關係。文章中主要探討了劇情背景、角色個性以及對生命與關係的反思。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英文原名《Robot Dreams》)改編自兒童圖文作家莎拉.維倫(Sara Varon)同名漫畫,由西班牙名導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執導與製作,入圍2024 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故事敘述住在曼哈頓的狗狗不耐寂寞,購買、組裝了機器人羅伯特,有了彼此的
Thumbnail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西班牙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不論是中文片名,或英文原名《Robot Dreams》,都深具意境。一部談論「告別」的作品,以數個「夢境」刻畫角色情感關係。全片未出現任何一句台詞,甚至以「狗狗與機器人」作為主角,卻令觀眾在走出影廳的那刻起,在心上吹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Thumbnail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任何對白,但是角色神情的生動、80年代美國的懷舊氛圍,以及貫穿全片的歌曲〈September〉,都讓這份純粹可愛的情誼充滿厚度,無聲勝有聲,以至於電影裡的祝福和遺憾,都扎實地讓人心有所感,並且迴盪至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片刻,然後我們才能真正長大,說好再見。
Thumbnail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以乾淨的線條與精準俐落的敘事,描繪著關於孤獨與相伴的現代城市物語,全程無對白的演出,彰顯了角色間的真摯交流,刻意抽掉不加以描述的關係定義,也營造了更為純粹的感動,貫穿全片的知名金曲《September》為電影定調了鮮明的色彩,伴隨我們穿梭於葉隙流光,也挾帶思念看著回憶的泡影......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一句台詞,但卻讓我看完之後一路從電影院哭回家裡,超瘋癲的間歇性哭了快要三小時。 這部電影談論了關於再見後的感傷,讓我們跟狗狗和機器人一起,學會告別、接受、感謝、放下、祝福。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以乾淨的線條與精準俐落的敘事,描繪著關於孤獨與相伴的現代城市物語,全程無對白的演出,彰顯了角色間的真摯交流,刻意抽掉不加以描述的關係定義,也營造了更為純粹的感動,貫穿全片的知名金曲《September》為電影定調了鮮明的色彩,伴隨我們穿梭於葉隙流光......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改編自莎拉華倫的同名漫畫的動畫電影,講述了一個獨居的狗先生與機器人相遇、相伴、再次離別的故事。這部影片以人與物的關係為主軸,歌頌了孤獨、愛情、遺憾和與自我的關係。文章中主要探討了劇情背景、角色個性以及對生命與關係的反思。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英文原名《Robot Dreams》)改編自兒童圖文作家莎拉.維倫(Sara Varon)同名漫畫,由西班牙名導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執導與製作,入圍2024 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故事敘述住在曼哈頓的狗狗不耐寂寞,購買、組裝了機器人羅伯特,有了彼此的
Thumbnail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西班牙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不論是中文片名,或英文原名《Robot Dreams》,都深具意境。一部談論「告別」的作品,以數個「夢境」刻畫角色情感關係。全片未出現任何一句台詞,甚至以「狗狗與機器人」作為主角,卻令觀眾在走出影廳的那刻起,在心上吹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Thumbnail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任何對白,但是角色神情的生動、80年代美國的懷舊氛圍,以及貫穿全片的歌曲〈September〉,都讓這份純粹可愛的情誼充滿厚度,無聲勝有聲,以至於電影裡的祝福和遺憾,都扎實地讓人心有所感,並且迴盪至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片刻,然後我們才能真正長大,說好再見。
Thumbnail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