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可以」更重要的事:正確引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成人經常需要阻止幼兒做某些事情。因為孩子的判斷能力未臻成熟、判斷經驗也不充足,所以成人會盡力讓孩子避免危險;也有可能是因為某些事從社會常理來看並不適切,基於社會倫理或培養品行,成人常需要制止孩子做某些事。無論如何,我們常常會用「不可以」或是「不要」開頭的句子,來阻止幼兒某些意欲的行為。

當我們對孩子發出警告:
「不可以跑」、「不可以亂丟東西」、「不要吵」、「不可以打人」、「不要亂跑」

通常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反應一:暫時停下目前行為。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反應二:短暫暫停,但馬上又開始重複行為。
反應三:完全不理。

其實孩子不是聽不懂,是因為成人話只說了一半。


我們的不可以、不要,其實背後都有意義,只是成人在表達時,連自己都會忽略了心中的思考,我們會阻止幼兒,是因為:擔心孩子會跌倒受傷、撞倒他人、車輛多很危險。但我們只說了不可以、不要,幼兒聽到後,即使能短暫地暫停行為,但很難改過來。那是因為成人雖有制止卻沒有引導、指引幼兒該如何做出適當的行為。

為了讓孩子聽懂並且有所反應,就必須設法在說話時把你心中真正所想的原因表達出來。

如果你非常希望孩子立刻停止該行為,
請先說:「停下來」。


「停下來」,直接又簡單的指令,能讓幼兒立刻停止目前的行為。


接著,多使用肯定句。例如: 「用走的」。
肯定句的內容,就是成人希望幼兒做的行為。直接、肯定句的指令,讓幼兒較容易接收到訊息,也提供幼兒行為的準則。
再來,請跟幼兒解釋、說明這件事的緣由:「因為地上濕濕的,我們用走的才不會跌倒。」
這個部分非常重要,幼兒在理解成因的過程中,能理解、推論,這樣的經驗更能協助他往後判斷類似情況。

最後,對於年紀較大的幼兒,可以試著說明孩子的行為所帶給你的影響。
例如:「如果你跌倒了,我會擔心,我不希望你受傷」
  1. 「停下來」,是阻止幼兒行為的第一步。非常直接、快速,是幼兒聽了就可以馬上理解的指令。
  2. 使用肯定句來引導幼兒的行為。
  3. 「因為....」,成人要把阻止的原因說給幼兒聽。可以隨著幼兒年齡漸增,增加你對這件事情因果的解釋。
  4. 使用我訊息,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試著引起孩子的回應與責任感。


下次不妨試試看,試著傳遞訊息來影響孩子表現出成人想要(或想修正的)行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ing Ting 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有權操控大局的, 應該是我們自己, 不是情緒。
孩子玩著玩具,突然,向旁丟去。 孩子吃著食物,突然,往地上丟去。 你的育兒經驗裡,這樣的景象是不是經常出現? 你會怎麼做?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有權操控大局的, 應該是我們自己, 不是情緒。
孩子玩著玩具,突然,向旁丟去。 孩子吃著食物,突然,往地上丟去。 你的育兒經驗裡,這樣的景象是不是經常出現? 你會怎麼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該教小孩不要怎麼做,還是該教小孩如何做?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說法都傾向應該教小孩如何做,因為大腦處理訊息的關係,“不要”“做什麼”往往大腦只會處理做什麼而忽略了“不要”,所以應該要給小孩正面的訊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這篇文章記錄發現兩個孩子使用不得體的用語時,當時為人父母的處理應對。 也更進一步了解小孩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提醒家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 同時也分享寫信給校方,老師針對這個問題的重新教育結果。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有些人就是要你遵照他的意思,那是他生活的重心,你要做的不是對抗,因為身經百戰的他會卯盡全力要你屈服,在這過程他會充滿幹勁與自信,因為那是他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時刻,可是你在與他對抗的過程或耗損太多元氣最後傷痕累累,你不會贏,拖延越久內耗越多,最後你只落得滿盤皆輸更或者得罪一堆人。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該教小孩不要怎麼做,還是該教小孩如何做?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說法都傾向應該教小孩如何做,因為大腦處理訊息的關係,“不要”“做什麼”往往大腦只會處理做什麼而忽略了“不要”,所以應該要給小孩正面的訊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這篇文章記錄發現兩個孩子使用不得體的用語時,當時為人父母的處理應對。 也更進一步了解小孩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提醒家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 同時也分享寫信給校方,老師針對這個問題的重新教育結果。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有些人就是要你遵照他的意思,那是他生活的重心,你要做的不是對抗,因為身經百戰的他會卯盡全力要你屈服,在這過程他會充滿幹勁與自信,因為那是他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時刻,可是你在與他對抗的過程或耗損太多元氣最後傷痕累累,你不會贏,拖延越久內耗越多,最後你只落得滿盤皆輸更或者得罪一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