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幫孩子決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養子女,要養還要教,太寵溺小孩會導致其抗壓性不夠。」

現在的小孩很難教養,很懷念國小之前的他們,爸媽講了就會聽,還童言童語,很搞笑。到了國中至高中,意見很多,認為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想法,就會來一句「你不懂啦!」跟小孩溝通就斷了。最近又因學測要到了,時間緊湊,叫兒子排讀書計畫表唸書,後來發現排是排了,騙我說唸書了,實際上在追劇看動漫。

我跟先生私下討論,想想自己與別人的小孩,還是有很多優點,兒子本來讀書就比較需要父母在後面一直推,一直提醒。有點到就好,講太多、唸太多親子關係差,心性易偏。

想到阿伯的話:「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兒孫自有兒孫福,小孩固然要照顧,但不要過度操心,這對小孩沒有幫助,要適時放手;對子女最好的訓練,是讓他們走入人群,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再陪他們去找出問題的癥結點,再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幫他們做好。真正要照顧的是自己的心,不要對小孩太執著,會影響自身的修持。也不要因小孩的教育而影響夫妻的感情,夫妻要好好互相扶持,才會善緣永續。

分享二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育小孩要適時地放手,不可過度介入小孩的生活和學業,才不會造成反效果,如子女變成媽寶無法獨立,或子女長大後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等。」

朋友去年得知兒子考上研究所時,開心地跟我分享喜悅,豈料一個學期結束後,兒子就說對科系沒興趣要求辦休學。爸爸希望他到外商公司上班,原因是薪水與福利都比本土公司好。但他覺得自己的興趣是生態與園藝,自行找到民宿工作缺,為此爸爸有好幾天不說話,整日冷著一張臉,朋友很煩惱,不知道要如何勸說才好。

其實爸爸的想法也沒什麼不對,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也是件好事。況且趁年輕可以多方做嘗試,了解興趣與工作的差別,或是思考做有興趣的事真能養活自己或一個家庭嗎?還是深入了解後,真能把興趣變成一種事業也說不定。阿伯說:「小孩有心向學,父母要放手,讓子女去打拼、自由發展,父母不要干涉太多;人的意志力是很驚人的,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只要不做壞事,都要予以鼓勵。」

最後是爸爸妥協,載著全家去了解兒子的工作環境,並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做自己,一年後看想法如何再決定。孩子在工作之餘也觀察山上的生態與昆蟲,並積極的参加活動中心舉辦的課程,過得如魚得水。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看到兒子回家訴說時神采奕奕的神情,讓朋友安心不少。

(分享完畢)

當父母也是一門有難度的學問,近期有心理學家提到孩子的發展建議,在12歲前就養成他獨力安排讀書計畫的習慣,在18歲後就讓他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孩子或是別人的改變是因為他們自己「願意改變」,並不是我們讓他們改變的!以上這段話其實是提醒我們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認知孩子發展的歷程,才能規畫妥善教育,再者就是要我們放下「執著」,別老是想要控制別人照著自己的想法走(尤其控制自己的孩子),如同蔡師兄說的:「教育小孩要適時地放手,不可過度介入小孩的生活和學業」。

就讀書這件事情,算是一個人生選擇工作與出路的方式,社會上能讀書的人選擇權就越多,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工作。不過這也並不代表會讀書就一定會成功,畢竟人生是自己的,究竟過得如何?過得開不開心?這些失敗與成功的衡量沒有一套一定的準則!如同上述案例提到去外商公司與到民宿工作,如果熱愛民宿,但卻選了外商,十多年後會怎麼想呢?這可能也是經歷後才知道!

所以說父母「與其擔心,不如祝福」,身為父母可以如同案例般「載著全家去了解兒子的工作環境,並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做自己,一年後看想法如何再決定」,這是方法,我們可以給建議,可以給分析,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以後他成功了,會感謝您讓他自己決定;以後他失敗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但若我們要他照我們的決定,以後成功了是他的人生,若失敗了,您要還他一個人生嗎?

就佛法觀點,每人業力與福報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得要去哪間學校面對那些老師或同事,就是得在人生中遇到什麼人,就是得要遭受那些考驗或磨難,這些都是久遠劫他們造作的因果,您如何只用這輩子當了他十多年的雙親,就想要扭轉這些百千年或萬億年的業力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在一般家庭教育中,讀書被非常看重,在這樣的論點下,「打電玩或遊戲」就是一個不當的行為。近期也有心理學家提到,每個時代不一樣,電玩目前是許多孩子們社交的管道,孩子所有的同學都在遊戲室裡,很難不碰到電玩。這並沒有鼓勵父母讓孩子打電玩,但若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可以試著告訴他再玩十分鐘,然後等一下跟家長去做什麼事情……等,這樣孩子聽到後的焦點就會放在「等一下要做什麼」,而不會一直停留在「不要玩」這件事情,讓他可以順利先結束這回合的電玩。這是不錯的方式,引導孩子讓它結束遊戲,給您參考。

此外許多家庭也有紛爭的問題,尤其青少年階段。這邊心理學家也提出建議,建議您做任何情緒反應前要先「深呼吸」或「逃離現場」。人類大腦構造中分為思考與情緒兩部分,通常人的反應會經過思考後、進入情緒後才反映出來,但我們的本能經常還沒思考完畢就進入情緒,接著就反映出來,所以時常發怒後幾秒就可能後悔了,但發怒了,就傷害了!所以說要「深呼吸」或「逃離現場」,畢竟發怒後的一句話或是做的事情,往往不是我們真實要展現給孩子的,但孩子收到這些發怒的動作,可能就讓他記上一輩子。「深呼吸」與「逃離現場」是方便法,也是個讓我們不要犯下錯誤的方法。

我們常說要學習佛法,要建立佛化家庭,只不過大家業障習氣重,每位佛化家庭父母親能一開始打造佛化家庭就事事圓滿嗎?組織家庭是學問,教養孩子也是學問,上述的方便法與觀念都能幫助到我們組織與發展佛化家庭。教導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想要好好教導不是靠自己想,不是自己覺得對就這麼教孩子,還得要參考資料,還得要知道做法。這好比學佛一樣,不是自己盲修瞎練,得依經奉行才是,道理都一樣。我們知道學佛要如此,教導孩子也需如此才是。

請再看過本篇文章幾次,也許能找到不錯的方針。一起為打造佛化家庭努力吧。

raw-image
raw-image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香港吃貨寶寶的沙龍
38會員
1.9K內容數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不體罰就能教出好孩子呢?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不體罰就能教出好孩子呢?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今天翻起我的日誌本,看到了之前自己記錄的這句話,心裏感觸良多。 今年5月,兒子會考結束,開始沈溺於手遊。開始我沒在意,認為他辛苦了三年,好不容易考完放鬆一下也無妨。然而,在開學後,他仍不收心,為了他的手機使用我們母子倆起了不少衝突。.。。
Thumbnail
今天翻起我的日誌本,看到了之前自己記錄的這句話,心裏感觸良多。 今年5月,兒子會考結束,開始沈溺於手遊。開始我沒在意,認為他辛苦了三年,好不容易考完放鬆一下也無妨。然而,在開學後,他仍不收心,為了他的手機使用我們母子倆起了不少衝突。.。。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養子女,要養還要教,太寵溺小孩會導致其抗壓性不夠。」 現在的小孩很難教養,很懷念國小之前的他們,爸媽講了就會聽,還童言童語,很搞笑。到了國中至高中,意見很多,認為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想法,就會來一句「你不懂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養子女,要養還要教,太寵溺小孩會導致其抗壓性不夠。」 現在的小孩很難教養,很懷念國小之前的他們,爸媽講了就會聽,還童言童語,很搞笑。到了國中至高中,意見很多,認為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想法,就會來一句「你不懂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