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孩子學規矩 一點也不難

2019/08/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兩天把它看完了,超級推薦,身為父母沒有拜讀過將會是一大遺憾,讓人相見恨晚。

書中舉了許多在教養時讓爸媽腦炸的例子,並提出實際可依循的方式,不像很多書總是一個理論不停重複宣導,卻從不告訴你該如何處理。

以下是我整理出一些我覺得對自己教養上有幫助,並能提醒自己的重點(文長慎入)。建議有興趣的人一定要拜讀整本,282頁的內容給你滿滿的大平台!

沒有立即性的危險,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的原則下,允許孩子自由探索環境,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信、適應環境等能力。
孩子哭鬧時,不用責備和對立來挑釁他的情緒。 事前先跟孩子約定,然後「堅持原則」、「同理但不處理」、「不挑釁孩子情緒」、「不坐以待斃」以及「轉移孩子注意力」。例如帶孩子出去逛街,事前先約定「今天我們不買玩具,如果你有遵守約定,我們下次就可以再來;如果你沒有遵守約定一直哭鬧要買玩具,那我們就馬上離開。你可以遵守約定嗎?」
假如孩子看到喜歡想要的玩具,開始耍賴說好喜歡想要,父母就要堅持原則:
「好,我知道,但我們今天不買玩具喔。」「你很喜歡嗎?我知道喔。」溫和提醒完2次後,重申兩個選擇:「我們剛剛有約定,今天不買玩具。你要遵守約定下次可以再來;還是你要一直耍賴我們現在就走?」
之後孩子如繼續哭鬧喊要,就蹲下抱抱孩子,堅持原則+同理但不處理孩子的情緒,點頭說:「是,我也很喜歡,但是我們今天不買玩具。」然後就把孩子抱起。
此時孩子依舊會跳針說喜歡這玩具,真的很喜歡……就讓孩子經驗錯誤選擇的後果,開始抱著孩子慢慢離開,不坐以待斃:我知道。來,我們要走嚕。」
此時孩子會拼命哭鬧,同樣同理不處理,並轉移孩子注意力:「是,我知道。來我們要下有樓梯了。」通常10~15分後孩子就會冷靜下來。
待孩子冷靜後便說:「那我可以相信你現在不會再哭了嗎?」孩子點頭後,帶孩子進行另一個活動,之後孩子便會記得要遵守約定。

注意大人的態度是溫和堅定,不隨孩子情緒起舞。當孩子願意冷靜遵守規定後,不說落井下石和情緒化用語,譬如我早就跟你說了、活該,誰叫你要這樣等話語。
兩個選擇的代價必須是孩子在意的事情(不要用零食交換),如承擔了後果孩子還是再犯,大人必須要先自省是否不夠了解孩子,不懂孩子的需求。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除了自己要遵循規範,也不可對規範搖擺不定或縱容孩子違反。譬如孩子不喜歡收拾,東西都亂放,我們就要先反省自己平時是否有收拾好物品的習慣。
孩子在玩玩具或專心做事時,一句不必要的讚美或是摸摸頭的鼓勵,都有可能打斷孩子培養專注力。所以除非孩子有請求幫忙,否則大人不主動介入。如需孩子停止動作,用漸進式30分後、15分後、5分後要停下來來提醒。
如孩子到4.5~6歲時,仍舊會不服從規範或是常常故意唱反調,可能代表:
1. 環境中有妨礙自由與紀律發展的因素。
2. 孩子有些內在需求未被滿足,例如安全感、信任感、獨立、動作發展或自信的需求沒有被回應到,以致心靈上的匱乏逐漸演變成為行為上的偏差。
或是問題出在大人身上:
1. 大人對自由和紀律不瞭解,誤因為放縱就是自由,或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應該要有什麼規範。
2. 大人沒有明確告知孩子規範是什麼,當孩子不遵守時,也沒有提醒或採取有效的方法。
3. 當孩子違反時,大人無法堅持原則,只會重複提醒,沒有讓孩子經驗選擇後的後果。
4. 大人維持原則的方式錯誤,例如打罵或落井下石。
5. 當孩子不遵守規範時,大人直接用威脅、恐嚇的方式,而非給予孩子兩個選擇。
6. 大人自己也不遵守規範,成為不良示範。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大多是因為內在衝動大於自我控制能力,很多時候是因為忘記而不是故意。要瞭解孩子的意志力與控制力,唯有透過他自發性(感興趣)的工作與活動才得以發展,不會因為我們的責備或處罰而有所提升。
面對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為人父母能給予他們什麼?是同理諒解?還是責罵侮辱?當我們身邊的朋友或同事做錯事情時,我們會不會同樣用這種不尊重及嚴厲的態度來呵斥他們?
如果不會,為什麼我們又會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孩子?其實這都源自於我們的傲慢與對孩子的不尊重啊!

除了環境,照顧者也是孩子發展的關鍵。教育的關鍵在於成人本身是否預備好自己,除了對孩子發展有足夠的認識以外同時也需要抱有謙卑、客觀、耐心與無條件的愛來對待孩子。所以大人必須學習「尊重孩子,猶如尊重成人」。當我們用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時,孩子也會更尊重自己,更願意面對自己的錯誤。
而我們似乎都有大的要讓小的的迷思,反過來想,當我們被要求將心愛、名貴的東西借給別人,或是被長輩強迫要借錢給某位親戚,我們會有什麼感覺呢?將心比心,孩子也是一樣,強迫分享並無法讓孩子學會分享的美德。此時大人需要維護輪流等待的觀念,不要因為孩子哭嫌麻煩,就用一個不公平的方式來對待哥哥姐姐。
原則上,誰先拿到誰就可以先玩;如果兩人都想要,就用討論或猜拳的方式決定,並說好不能耍賴。如耍賴,大人可以給予兩個選擇:「你要選擇耍賴等下沒得玩,還是不耍賴當下有得玩?」
活動進行時,若孩子覺得有任何不公平的地方,都可以請大人協助裁決。若能持之以恆,孩子不僅能學習到正確的社會性行為,也能減少手足間不必要的紛爭。
如果父母從小都以打罵責備權威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內心自然會缺乏自信,產生自卑感,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視,不論做什麼都會被罵。隨著孩子長大,就會越來越不想聽大人的話。

每個人都需要很多錯誤才能成長,以錯誤為友,孩子將學到自省;以錯誤為恥,孩子只會感到自卑。透過給予孩子兩個選擇,可以讓他學會反省,並幫助他下次做出正確的選擇。
例如孩子一直玩玩具不願意吃飯:「你要先吃飯,等下可以繼續玩;還是不吃飯,玩具被沒收沒得玩?」若孩子選擇繼續玩,就淡淡然把玩具收起來讓他沒得玩。(不要威脅孩子說把玩具丟掉,這樣是教孩子不尊重物品)

打罵孩子只是成人宣洩情緒的負面方式,這種行為不但不尊重孩子,給孩子錯誤示範,也沒有正面的教育價值。
有時候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會讓我們無故地生氣、焦慮或不安,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已無形觸碰到我們內心的陰影,讓我們童年未了事件的情緒與焦慮被引爆出來,讓我們當下失去冷靜,用情緒的方式來處理,無形中又傷害了孩子。
所以當你遇到困難,找不到方法來幫助孩子時,不要被情緒淹沒,請在孩子休息後,也給自己一點空間和時間,回到自己內心,把「內在的小孩」找出來,並且面對他、處理他、放下他,感受那份最真摯無條件的愛,聆聽內在導師的指引,
先把內心的愛找回來,我們就能先療癒自己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Wan-Yu Lin
Wan-Yu Lin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