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拜託,不要鼓勵學生創業: 一位學生創業者的告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是一位學生創業者,這句話有點武斷,以下是走過以後的內心話。

台灣政府鼓勵新創多年,有許多政策都是在鼓勵青創,甚至向下鼓吹學生創業是個進步的價值。可能因為自己也是學生創業一員的背景,不定期地,我也會收到學弟妹問我:學長麻煩幫我看看我們的創業項目⋯·,而問題都不是出在「項目」本身,而是「人」身上。

我在學生時期,曾經創業兩年半,做的是健身教練、營養師的平台媒合。我們團隊當過創業競賽獎金獵人,也有實際投入開發,曾使用過政府提供的青創資源,例如進駐過學校育成中心,以及台北市政府開的共享工作室(更多我的創業心得:這是一個創業失敗的故事),因此對學生創業這個「現世顯學」很有感觸。我深深地認為,鼓吹學生去創業的方向是錯誤的,而這也是現在台灣青年創業政策的一大問題。

忽略現實大意上場,只會快速陣亡。

這幾年,有一股風潮一直在鼓勵學生趕快創業,從各項學校拿國家預算舉辦學生創業競賽,各大學廣設創業團隊的育成中心,教育部的學生創業補助,各項政策都拜託學生該趕快「出手」、趕緊創業,好像創業才是新時代唯一的解答。

創業是面對現實 — 學生禁得起這個現實?


創業的失敗率很高,一般人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存活下來的10%中,又有90%在五年內倒閉,可以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1%。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曾說:
許多大學生都錯誤地認為:只要有個好的點子,能拿到投資,再加上執著、激情、運氣,就能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或祖克伯。

媒體吹捧的賈伯斯、祖克伯這種學生休學然後創業成功案例,根本是例外中的突變種。更多能冒出頭的,是擁有產業經驗、找得出關鍵產業問題、拉得出人脈資源的「創業老兵」。即使如此,他們成功的機率可能仍低於5%。

真相是,把沒有社會經驗、沒有產業知識的「創業新兵」學生送上戰場裡,成功「活下來」的機會剩下多少?我猜可能不到千分之一。那麼投注政府資源在賭這千分之一,真的對創業生態圈有意義嗎?

更可能像我,我就是一個學生創業的縮影:親身體會到市場的無情,面對創業關卡又找不到關鍵資源,也沒有人脈,然後就GG了。

政府該扮演的角色

學生創業有三缺:缺經驗、缺資源、缺人脈。失敗率高沒關係,如果政府能夠對症下藥,將預算投入在學生創業真正的缺口上,好好引導團隊,有效提升成功機率也未嘗不好。

但實際上,根據我的經驗,政府的「輔導」措施無非是蓋硬體,改建出漂亮的共享空間(或又稱青創基地),觀察各地的青創基地,使用率真的不高,縱使有漂亮的裝潢,卻沒有創業的氣氛,不過就是放了一台簡陋的3D列印機的空屋子。當初我們團隊也有進駐,但團隊裡的工程師在短暫體驗過後,幾經思考評估,覺得進駐效益不大,最後青創基地成了團隊開會用辦公室。台灣現在真的不缺「創業空間」了,缺的是軟體、是腦袋。

還有另一項問題--業師人力不足。縱使讓學生團隊進駐了育成中心,因為業師專業不足、人力不足,輔導一事成為敷衍了事。但我不願意責怪單一的業師或指導老師,想像一下育成中心的業師要面對著五花八門、切入不同產業的學生團隊,一個人怎能擁有這麼多不同產業的知識。

因此現實是,各個新創中心不斷開設無關痛癢的創業講座,消化預算。當一個團隊連prototype都沒有,去談什麼公司設立法律講座、財務分析、上台簡報技巧,都是多餘。

今天政府的問題是:

在不合適的時機,推不適合的人上去衝,卻又沒有提供能上戰場的武器。

迷思:創業才是創新

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迷思,認為創業才代表著創新,創業才是台灣提升國際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殊不知,創業是創造一個可持續維生的系統,因此需要不斷尋找可運作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非常限縮的領域。


創新則可以發生在任何維度之下。


創新就是創造價值,是一個沒有範圍的領域,創業需要創新精神,才能開疆闢土;企業內部裡也需要員工創新,才能持續創造價值;甚至連政府也需要創新,否則如何在高度競爭、高度分工的國際貿易體系中找到適合的產業政策方向。

好的創業環境不是一簇可及,因此,政府該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資源提供者,更重要的,是致力打造不會扼殺創新的環境。

說到底,學生需要的是什麼?

講回到今天的主題:學生創業。其實學生真的不用急著創造什麼,學生真正需要的,是持續學習,培養好奇心,最後在面對問題能夠整合資源、實作並找出解決方法的能力。

我們不需要人人都創業,該鼓勵的,是讓學生們擁有「創客手作」精神。政府的責任在於創造一個「可以成功」的環境,而不是不負責任要大家一窩蜂跑去創業。

台灣這幾年,創業風氣的確有提升,也有亮點項目例如gogoro, Dcard, Pinkoi等,不過距離一個真正適合創業的生態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寫多了,也寫的沈重了,
失敗不是問題,我從自己創業失敗的經驗裡學到很多事。重新檢視一遍我過去這段創業過程,才發覺當初我所面臨的問題,在當下看似無解,但現在的我來看卻並非如此,可惜過去的我沒有現在的見識還有人脈。

raw-image

回頭翻出五年前的照片,老實說,
那個無畏無懼的我也挺帥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殼 Mr. Shell的沙龍
37會員
23內容數
2019/02/18
直銷總是需要人前光鮮亮麗,這篇談談直銷之後的故事 你的未來想清楚了嗎? 想創業創造被動收入嗎? 你聽過安麗吧。 在每個人都浮燥的時代,這些直銷的字句耳熟能詳。我們身邊總有幾位從事直銷的朋友、家人,如
Thumbnail
2019/02/18
直銷總是需要人前光鮮亮麗,這篇談談直銷之後的故事 你的未來想清楚了嗎? 想創業創造被動收入嗎? 你聽過安麗吧。 在每個人都浮燥的時代,這些直銷的字句耳熟能詳。我們身邊總有幾位從事直銷的朋友、家人,如
Thumbnail
2018/11/08
作者果殼,行動展開份子,也是區塊鏈的信仰、旁觀者|現為律師、Blocktempo 專欄、換日線專欄作家|期許透過筆寫出觀點,看到對話,找到果殼。 三國鼎立成形 1. Gogoro 為首的陣營-蓄勢
Thumbnail
2018/11/08
作者果殼,行動展開份子,也是區塊鏈的信仰、旁觀者|現為律師、Blocktempo 專欄、換日線專欄作家|期許透過筆寫出觀點,看到對話,找到果殼。 三國鼎立成形 1. Gogoro 為首的陣營-蓄勢
Thumbnail
2018/11/07
2025年不是末日預言,是台灣能源轉型的轉捩點。 其實,台灣能源轉型之路異常崎嶇。 首先,人民在能源問題上是完全分裂的。很大的一群人從日本311海嘯後引發的對核能的恐懼,考量到重大異變的潛在風險,選
Thumbnail
2018/11/07
2025年不是末日預言,是台灣能源轉型的轉捩點。 其實,台灣能源轉型之路異常崎嶇。 首先,人民在能源問題上是完全分裂的。很大的一群人從日本311海嘯後引發的對核能的恐懼,考量到重大異變的潛在風險,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對我來說,創業就是作研究。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研究亦如是。我跟碩士班一般生與在職生這麼分享著。研究就是選一個你有興趣、能有所貢獻的主題,然後鑽入那個世界,好好探詢,建立這個領域屬於自己的體系。跟創業,是一樣的。
Thumbnail
對我來說,創業就是作研究。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研究亦如是。我跟碩士班一般生與在職生這麼分享著。研究就是選一個你有興趣、能有所貢獻的主題,然後鑽入那個世界,好好探詢,建立這個領域屬於自己的體系。跟創業,是一樣的。
Thumbnail
老師的話: 「你想要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有先人存在,但那個先人不一定還在。」 「創業容易變成創傷,你還要創業嗎?」 「不要拿少數的成功案例當成自己的範例。」 「你如果有好的收入,好的生活,好的人生,不要來創業搞砸這一切」 「創業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 運氣」 「學財務出身的人,其實不適合創業, 雖
Thumbnail
老師的話: 「你想要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有先人存在,但那個先人不一定還在。」 「創業容易變成創傷,你還要創業嗎?」 「不要拿少數的成功案例當成自己的範例。」 「你如果有好的收入,好的生活,好的人生,不要來創業搞砸這一切」 「創業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 運氣」 「學財務出身的人,其實不適合創業, 雖
Thumbnail
如同上述而言,絕大多數開創事業是因為自我實現, 甚至課程裡的許多學員會告訴我「創業是為了證明自己」, 其實我是支持的,因為這股不甘心,可以成為奮起的力量, 但是,我仍會老實說, 你想證明自己,真的跟你的客戶沒有關係, 客戶只會花錢購買他所需要的商品, 他不會為你的不甘心而買單。
Thumbnail
如同上述而言,絕大多數開創事業是因為自我實現, 甚至課程裡的許多學員會告訴我「創業是為了證明自己」, 其實我是支持的,因為這股不甘心,可以成為奮起的力量, 但是,我仍會老實說, 你想證明自己,真的跟你的客戶沒有關係, 客戶只會花錢購買他所需要的商品, 他不會為你的不甘心而買單。
Thumbnail
文 / 丁菱娟 目前的世界變化太快,社群年代帶給傳播和行銷很大的挑戰,對老師而言要能與時俱進的確不容易,但業師能帶給同學的應該不是教導傳播行銷的知識和理論,業師能夠帶給學生比較不同的,應該是現實工作中的案例以及解題的能力,還有接軌社會的能力。 延伸閱讀 (作者為影響力學院創辦人)
Thumbnail
文 / 丁菱娟 目前的世界變化太快,社群年代帶給傳播和行銷很大的挑戰,對老師而言要能與時俱進的確不容易,但業師能帶給同學的應該不是教導傳播行銷的知識和理論,業師能夠帶給學生比較不同的,應該是現實工作中的案例以及解題的能力,還有接軌社會的能力。 延伸閱讀 (作者為影響力學院創辦人)
Thumbnail
創業很多人都想過或嘗試過,當然所有創業家都渴望能一舉成功,但只有那些最願意失敗的創業家才有可能成功。因為用創業家的角度來思考創業這件事,創業其實是很沒效益跟失敗率很高的選項。創業家是沒有假期的,更不可能有休假了,你自己就是老闆好嗎?或許會有很多顧問跟朋友,為你提供諮詢,或許不代表是壞的模式;而事實
Thumbnail
創業很多人都想過或嘗試過,當然所有創業家都渴望能一舉成功,但只有那些最願意失敗的創業家才有可能成功。因為用創業家的角度來思考創業這件事,創業其實是很沒效益跟失敗率很高的選項。創業家是沒有假期的,更不可能有休假了,你自己就是老闆好嗎?或許會有很多顧問跟朋友,為你提供諮詢,或許不代表是壞的模式;而事實
Thumbnail
  前陣子上了VCS創業系統後,對於很多創業家的觀念想法有了很多大方向,但我一直覺得教育就是應該給予各位一個大方向,而裡面的內容我們該自己去填,在還沒有想法與能力之前我們應該先模仿別人,但當我們有足夠能力時,我們應該超出框架!甚至是創造新的思維及思考模式,也不應該是所有的事都是經由別人的告知
Thumbnail
  前陣子上了VCS創業系統後,對於很多創業家的觀念想法有了很多大方向,但我一直覺得教育就是應該給予各位一個大方向,而裡面的內容我們該自己去填,在還沒有想法與能力之前我們應該先模仿別人,但當我們有足夠能力時,我們應該超出框架!甚至是創造新的思維及思考模式,也不應該是所有的事都是經由別人的告知
Thumbnail
過去幾年還算常有機會被邀請去一些創業比賽或者政府支持的創業輔導計畫中擔任評審或者教練,這一兩年雖然忙於自己的公司因而減少這些活動,不過在今年少數我戲稱為”公民責任”的輔導教練中有了些新的體會和心得。 過去幾年有許多正負面關於探討大學生是否適合創業的問題,正面的不外乎讓學生提早面對社會現實,學習失敗。
Thumbnail
過去幾年還算常有機會被邀請去一些創業比賽或者政府支持的創業輔導計畫中擔任評審或者教練,這一兩年雖然忙於自己的公司因而減少這些活動,不過在今年少數我戲稱為”公民責任”的輔導教練中有了些新的體會和心得。 過去幾年有許多正負面關於探討大學生是否適合創業的問題,正面的不外乎讓學生提早面對社會現實,學習失敗。
Thumbnail
根據日前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調查,亞洲國家學生對「失敗」的恐懼最大;而台灣學生更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然而,創業就是在失敗中不斷修正前進的歷程;面對挑戰重重的創業之路,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失敗?
Thumbnail
根據日前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調查,亞洲國家學生對「失敗」的恐懼最大;而台灣學生更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然而,創業就是在失敗中不斷修正前進的歷程;面對挑戰重重的創業之路,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失敗?
Thumbnail
我是一位學生創業者,這句話有點武斷,以下是走過以後的內心話。 台灣政府鼓勵新創多年,有許多政策都是在鼓勵青創,甚至向下鼓吹學生創業是個進步的價值...
Thumbnail
我是一位學生創業者,這句話有點武斷,以下是走過以後的內心話。 台灣政府鼓勵新創多年,有許多政策都是在鼓勵青創,甚至向下鼓吹學生創業是個進步的價值...
Thumbnail
有些朋友可能聽過,筆者有「三不演講」的原則:一是不為單一企業演講、二是不幫人賺錢而演講、三是不為大學生演講。本文中就告訴大家原因、以及關於「學生創業」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有些朋友可能聽過,筆者有「三不演講」的原則:一是不為單一企業演講、二是不幫人賺錢而演講、三是不為大學生演講。本文中就告訴大家原因、以及關於「學生創業」的一些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