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發表評論前,可以先想想的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網路社群有點像是一個永不打烊的聊天室,不管什麼時候都有當下的熱議話題,很多事似乎不發表一下看法不太對勁。大家都聽過「父子騎驢」的故事,到底是父親該騎、兒子該騎、都騎或都不騎好像都說得出個道理,這個故事除了有諷刺太過在意別人看法的人有點傻的含義之外,我覺得在現在因為網路社群的普及,社群裡的意見與紛爭很容易被傳播擴大,另一個層面的意義也因此被凸顯:「到底人家父子怎麼騎他的驢真的關我的事嗎?」,別誤會,老查並不是想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社群之間的討論、激盪與互助絕對是很美好的價值,但是也應該有些可以注意的事,分成幾個點來說一下。

不吐不快的,通常是情緒

首先,想一下你想抒發的是「情緒」還是「觀點」,以及想一下,如果是「情緒」的話,是不是真的要公開發表。有時候我們的意見也許因為我們有一個很強烈的情緒引發的,我們想舒發一下,就寫下了一段po文。但是這些情緒是由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受到我們過往的經驗影響很大,這個脈絡未必其他人能夠理解,也未必認同。假如我們如果在路上看到一個人自顧自地在罵人、咆哮,會覺得「這個人干擾到身邊的人了」「他是不是情緒控制能力有問題呀?」的話,那麼在網路的社群裡這麼直接發洩情緒,不也是類似嗎?

別急著發言,先觀察

其次,讓意見沈澱一下,套句常用的梗,就是「讓子彈先飛一會兒」。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事件或話題被大家熱議,忍不住也想急著說點話。但是很有可能會有以下的情況:也許事情的全貌仍沒有完全展露,或者事件仍在進行中。或者是我們對這件事還沒有足夠的理解或知識,只能從很表象的,或是跟之前的經驗類比的角度發言。但就像是你在捷運上看到年輕人沒有讓座,你忍不住想批評他,但是可能他自己身體也不舒服啊。讓既已對整件事有比較清楚與全面的理解在發表看法,或者嘗試在發表看法時用比較是討論性的、商量性的口吻,也幫助自己能夠更清楚自己的看法跟事實之間的關係,無形中也會是一個增加自己思慮縝密度的訓練。

切記,公開發言是個人形象的一部分

另外,我認為在社群中,最寶貴的應該就是我們自身所擁有的獨特特質,在真實生活裡人與人會透過相處去理解彼此的特質,在網路社群裡,則就是由每天的動態與互動間去認識一個人。因此,我們對於什麼樣的內容與主題感興趣,持怎麼樣的態度與價值觀,提出怎麼樣的觀點,這都是讓社群可以理解我們,記住我們,甚至進而認同我們的方式之一。就像如果你在工作的場合聽到某個同事或主管在閒暇時的談話,他對什麼議題有興趣、看法的深淺高下、談論時的態度嚴肅或輕挑,雖然好像跟工作能力沒有直接相關,但是也會影響你對這個人的認同程度是類似的。所以,對事物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以及如何展現在談論或評述中,這是需要審慎看待的。
社群媒體上有很多機制包括訂閱、人氣、按讚數、分享、留言,都可以看到明顯的數字,也因為這樣會讓人有種錯覺,就是數字越多,影響力越大,越被認同。以前要成為意見領袖,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成一家之言,但是現在似乎只要在社群上的種種數字夠大夠多,好像就是一種影響力。而對於很多事情的價值判斷,似乎也漸漸受到這樣的影響,也許變成很簡略的「挺」與「不挺」兩種立場,只是要比票數比人多而已,少掉了每件事情該被深度探究的層次。這樣感覺像是每天在網路上進行著無數的公投,但是我們又明明知道公投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老查也要提醒各位朋友,千萬不要把你的判斷力、價值觀、溝通能力不知不覺的外包給社群上的聲音或風向了。
最後,老查想要引用我很喜歡的小說《大亨小傳》的作者費茲傑羅的一段話: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這句話的意思是,常常很多事,用彼此相反的角度去看都有道理,或者因為時空環境不同,適用的想法也會改變,唯有能夠判斷在什麼時候應該用什麼想法去解讀一件事,那就是智力所發揮的作用。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120萬種以上彼此對立的看法,甚至更多」。接受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這個事實,思考自己認同的想法,建立自己的長期價值觀,以及保持與社群溝通,會是我們要在這個數位社群時代安身立命很重要的素養。
影片版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0K會員
148內容數
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歡迎你也一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