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上你的眼》(Bird box)作為Netfllix上最熱門的電影之一,上映首週的觀看人數號稱突破4500萬人次(然該片的數據並非公開,因此也遭到外界質疑)。從《蒙上你的眼》中獲取靈感的「蒙眼挑戰」(#BirdBoxChallenge),更在世界各地持續發酵,足以證明電影的高人氣。導演Susanne Bier在接受訪談時也提到,相對於傳統的劇院模式,本片正是藉由串流平台為媒介,才能使更多的人看見這部作品。在跳脫大銀幕的觀影模式外,也從而讓不同的觀眾去嘗試不同的電影類型,提升其觀看意願。
母親是如何成為母親的?
導演在接受訪談時表示,這部電影是講述「母親歷程」以及「家庭的組織過程」。電影中,女主角馬洛里並非那種和藹、永遠都充滿愛的典型母親;相反的,她相當冷靜,甚至是無情。她拒絕為孩子取名,僅是以「男孩」、「女孩」的性別來區分之。拒絕取名,即意謂著拒絕和孩子本身產生聯繫,比起作為一位母親,他更像是教導孩子如何生存的教練。
片中一開始馬洛里到醫院檢查時,他對未出生的孩子不抱任何期待。從而見得,他還沒有準備成為一位母親。而當奧林匹亞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馬洛里時,他才一肩扛起母職,守護著孩子們的安全。當馬洛里為了安全而拒絕讓孩子對世界懷有希望時,湯姆說,你必須接受失去他們的可能性,並無條件的愛著他們。這是作為一位母親所必須承受的風險。
其後,在與孩子的河流旅程裡,馬洛里承擔著「失去孩子」的危險,為他們尋找一個更值得期盼的未來。其中「蒙著眼的母親形象」,意味著「母親」並非是天生、本能的,而是一種後天、再造的,也就是在迷惘與彷徨中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母親。
怪物所為何物?
從內容上來說,電影中未知的怪物,透過他者對其的「觀看」,進而掠奪對方的心智,最終導致自殺的結果。這種進行「感官掠奪」的類型片,也近似2018年的《噤界》。於《噤界》中創造出的怪物,是對聽覺極為敏銳的,它會對發出聲響的生物進行屠殺,因此主角一家被迫過著「噤聲」的生活。而在《蒙上你的眼》中則是強調對「視覺」的謀殺,兩者間存在著相似的關係。
片中那見不得、也未現身的怪物,直指每個人內心最深的恐懼。一般論者將那個導致人自殺的生物,作為「克蘇魯神話」(Cthulhu)的一環。而克蘇魯本身也會迷幻看到他的人類,藉此控制對方的意識。在此跳脫「克斯魯神話」,並嘗試將怪物作出心理學式的解釋。怪物攻擊的人們,都是看似正常的人類,然他們內在的不安卻是埋藏在潛意識底下。因此,怪物是召喚出了這些人的負面情感,並以此作為他們的弱點進而利用之。像是道格拉斯之妻就是因為看到死去母親的幻象,最終自焚。而馬洛里在樹林裡奔跑時,屢屢聽見姊姊和湯姆的叫喚聲,意圖使他脫去眼罩。然而,電影中有一類人卻不會受到怪物的影響而自殺,那就是「精神病的患者們」。這正是因為他們的潛意識並未受到壓抑,因此他們直面自己心中的陰影,因此能夠與之共存。
Bird box:鳥與鳥籠
電影名為「Bird box」,其中將「鳥」的意象貫穿全片。從一開始馬洛里到醫院做檢查時,他身穿的藍色上衣和大衣,正同於他飼養寵物鳥身上的青藍色。馬洛里本身,就是一隻自我囚困的鳥。在末日發生以前,他幾乎是與外界斷聯繫,唯一接觸外界的管道就是透過他的姊姊。馬洛里倔強的待在自己所搭建的籠子裡,直到末日事件的發生,才擾動了他的安全圈。此外當各地的自殺事件頻頻發生後,人們便紛紛把自己鎖在不透光的空間裡,於此,每個人都成了鳥盒裡的小鳥,失去了可貴的自由。
就「鳥」本身的意象而言,它同時也代表著「自由與希望」。
在比利時詩人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的象徵主義戲劇《青鳥》中,劇中青鳥是作為「希望」的象徵。而電影中,馬洛里飼養的小鳥同樣是青藍色的。片中湯姆為孩子們講述了他童年裡的回憶,像是與一群孩子在水裡玩耍、爬上高樹等,但故事說到一半時卻被馬洛里打斷。而後,湯姆向馬洛里講述完整個故事,他說他在樹頂上看到了五隻鳥,接著小鳥便一一飛走了。「五隻鳥」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組成,正呼應著馬洛里、湯姆和孩子們共組的家庭。「小鳥飛走」的意象則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結語:脫去眼罩之後
導演曾說,他是有意讓電影收束在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中,而非徒留蒼白的失落。然在原版的小說裡,馬洛里逃到的「盲人學校」,實則暗藏一段人們為求自保決定自傷眼睛的黑暗歷史,這是導演未添加進去的殘酷片段。結局看似毫無缺憾的來到理想的社群裡、鳥盒中的小鳥終能回歸自然。然在脫下眼罩之後,這些人們的未來猶未可知,呼應著門外那洶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