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Google共度的每一天│淺談數位時代日常生活資訊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撰文|王藝翔 編修|謝維容、徐瑜君 審定|蔡天怡
「嘿Siri!明天天氣如何?」
「OK Google!我要去市政府怎麼走?」
上面這段話是不是常在生活中聽到?或者你也經常用手機上的「Siri」、「Google助理」等虛擬助理取得資訊呢?
隨著網路、智慧型手機等數位產品的誕生,人們使用紙本媒材獲取資訊的頻率日益降低。舉凡手機、平板、智慧音箱,甚至近幾年崛起的智慧型手表、眼鏡等,都是現代人獲取資訊的方式,許多資訊行為也隨著這些數位變革而有了改變。

│隨時陪在你身邊:數位載具的便利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見資訊行為包括接收、閱讀、查找、分享與儲存資訊,而隨著數位載具的出現,人們取得資訊的來源亦與其所選用的載具密不可分。其中,以手機作為資訊來源的人更是大幅提高。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107年的調查報告,台灣12歲以上民眾的行動上網率達84.9%,這不僅是因為攜帶方便,更是因為使用行動載具可以快速取得資訊。像是在購物、旅遊時,透過手機查找產品評價、旅遊景點等;抑或是迷路時,透過Google地圖重新找回方向,凡此種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資訊需求,都很容易透過這些行動載具立即獲得滿足。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由於手機好攜帶又方便,無論是接收、閱讀或是查找等操作都很容易,因此,許多人會利用通勤時間觀看新聞資訊。雖然透過手機上的社群軟體將新聞資訊分享給周遭的親友,更能建立緊密的社群關係,而儲存功能則方便使用者離線時閱讀。然而,一般說來,使用者「分享」與「儲存」新聞資訊的頻率大幅低於「接收」、「閱讀」與「查找」新聞資訊。使用者在閱讀時,通常不會主動想要分享與儲存,有時則因應用程式的設計或使用者的操作問題,而無法直接分享或儲存。

│成為你的朋友:建立社群連結

隨著網際網路與各社群網站的興起,「虛擬社群」隨之誕生,讓使用者得以在虛擬世界中互動。
「社群(community)」是指由人組成的群體,透過共同的文化、價值觀與情感連結而成的共同體。比如同一社區內的成員因共同事務產生連結、偶像團體的粉絲團、同好會等的成員,則因共同喜歡的事物或理念而聚集在一起,群體中的成員對這個群體往往有著依賴與認同感。
「虛擬社群」是指透過網路來運作的社群。而「互動與溝通」更是群體間建構情感認同,讓社群成員彼此主動建立約定關係,產生高度關聯性,而成員間更會因為認同感,喜歡同一社群裡的夥伴,藉由幫助他人以獲得滿足,也成為他們積極分享資訊的主因,像是PTT各大板、臉書社團以及各式各樣的社群論壇都是虛擬社群的類型。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永遠了解你:資訊推薦與分享.強化社群連結

資訊分享的重要價值便是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關係,讓社群成員擁有高度的信任與忠誠度,以便促進資訊的交流。
在網路上獲取資訊,不見得都是來自使用者有目的性地尋求,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更常見的是在無意間看到資訊的「資訊偶遇」(information encountering)。許多社群網站(如:臉書、snapchat等)會根據你的瀏覽紀錄以及你和親友們相互分享的資訊,推薦符合你興趣的文章與資訊。經過這樣的演算法運作,更容易讓使用者看到與自己興趣相符、或符合近期自身狀態的圖片與資訊等,也更容易讓使用者基於趣味或認為可以滿足自己與他人的資訊需求,而將此資訊分享給更多人。這類分享與資訊交流提升了社群成員間的互動關係,可以使成員提高對社群的信任與忠誠度。
當今在群組廣為轉傳的「長輩圖 」,便是一例。使用者往往希望透過這些長輩圖與群組內的人加深連結,擁有更多共同話題可以討論;而就學生族群而言,每到考前,各種「網路哏圖」亦廣為流傳 ,這些資訊分享,都能讓使用者加深彼此連結。
自製長輩圖,Photo by Boris Smokrovic on Unsplash
自製哏圖,Photo by Mattia Faloretti on Unsplash
整體來看,虛擬社群中的資訊分享行為,常因使用者加入社群的時間長短及互動模式而不同。通常加入社群較久的使用者因對社群認同感較高,更會積極主動的參與討論、分享資訊;進入社群較短的使用者則較為消極,相較於付出、更喜歡取得資訊。
社群中的討論行為不僅維持成員間的高度互動,協助團體合作工作進行,更在過程中將不完整的資訊趨向完整,甚至蹦出新的想法。而在分享資訊、彼此討論的過程中,則往往能更一進步探討,讓話題更加深入。

│陪你到處遊歷:網路休閒行為

網際網路除了滿足人們的資訊需求以及人際交流外,作為主要的休閒活動管道,也形成所謂的現代化休閒。
研究指出,18歲至35歲每週平均進行網路影音休閒2至3次的族群中,花費最多時間的網路休閒活動,是社群網站的瀏覽與互動,其次為影音網站;而觀看影片的長度與主題,會隨使用者個人特質而變化,並以「音樂短片」及「綜藝節目」為大宗。「電視戲劇類」的節目可能因版權問題而不能在Youtube上觀看,這些影音平台讓使用者方便重播、暫停等功能,因此可以同時與其他社群網站同步使用進行社群交流,或透過影片下方的評論與內容資訊,了解影片內容與他人意見。
也有研究基於使用者個人觀看影片時使用平台的操作深度、觀看影片的專心程度以及社群互動的強度,將使用者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 獨自享樂型
    對於系統的操作較高,但較不喜歡進行社群性的分享與互動,亦不在意影音的評論,多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影音。在觀看影音時十分專心,會沉浸在個人的影音休閒世界。
  2. 好奇潛水型
    不太操作平台功能,通常沒有固定的影音觀看目標,多半只是隨意瀏覽一些影音內容,觀看時也較不專心。偶爾會察看影音評論、選擇他人推薦的影音等,但並不會主動發言及分享。
  3. 追隨潮流型
    與好奇潛水型一樣沒有固定的影音觀看目標,就是喜歡追隨潮流,看到首頁熱門影音就點下去觀看,但觀看時更為專心,對系統操作也較不深入。看完影片便切回首頁點下一部熱門影音,而社群功能上如前兩種類型,很少主動發言或分享。
  4. 眾樂樂分享型
    正如這類型的名字一樣,這類型的使用者喜愛與他人分享、討論,會主動轉貼與轉寄影音,同時會因為有分享需求而學習、操作各類型功能。而觀看的影音類型則不限特定主題,較為多元化,使用平台也不僅限於Youtube。
  5. 影音收藏型
    此類參與者對於影音的需求,不僅希望達到休閒放鬆的目的,也希望進一步收藏感興趣的影音,方便以後繼續觀賞。因此對於平台中將影音分類歸類等操作功能更為熟悉。但較不重視是否能在網路上即時觀看完整影音,傾向將影音下載收藏後,再慢慢觀賞。
網路上龐大的影音內容,讓使用者在尋找想看的影片時樂於嘗試及接受新發現所帶來的驚喜,而這些網路影音平台不限時空隨意選擇,卻也讓使用者在有限的休閒時間中,可能過度耗費心力反而無法達到放鬆的目的。因此,如何在休閒與休息之間求取平衡,真正達到身心放鬆的休閒本意,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你還不了解的Google:資訊的無可限量

隨著網路及數位載具的崛起,人們使用資訊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這些數位產品對大眾生活帶來不小的改變,隨著各式新型態的數位產品,如智慧型手表、眼鏡等的問世,是否會再產生新的改變,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

參考文獻

  1. 卜小蝶、張映涵(2012)。網路影音休閒之遊歷行為探析圖書資訊學刊,10(2),39-74。doi: 10.6182/jlis.2012.10(2).039
  2. 吳京恩、唐蓉(2018)。How Do University Students Receive, Read, Find, Share, And Store News? A Survey Study on Mobile News Behavior圖書資訊學刊,16(1),1-21。doi: 10.6182/jlis.201806_16(1).001
  3. 蔡志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圖書資訊學刊》(ISSN 1606-7509)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出版,為同儕審查、開放取用的半年刊,刊載圖書館學、資訊科學、電腦科學、目錄學、檔案學、教學科技等相關領域之中英文學術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說到「文物」,出現在你腦海中的畫面是一顆鮮嫩欲滴的翠玉白菜?還是布滿鏽斑的古代青銅禮器?或許你覺得文物的距離非常遙遠,就算看見象徵著歷史的文物,也總隔著一道玻璃。但如果你用過「朕知道了」紙膠帶,看過故宮小編整理的五種跨年方式,就會發現其實文物離你一點也不遙遠。
你可能在捷運上見過一些老人家,但你知道他們是怎麼買票的嗎?許多學生和上班族都用悠遊卡或一卡通,但是,老年人到底是到自動販賣機買、到詢問處買,還是直接用悠遊卡呢?而為什麼有些老人不願意使用自動販賣機?讓我們一起看看爺爺、奶奶們買票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走進圖書館時,你在期待什麼?找到一本有趣的書消磨一個下午,或享受被書香包圍的放鬆氛圍。圖書館的服務,從有形到無形,從硬體的書本館藏到軟體的參考諮詢,在在都是為了滿足某一份帶著期待走入圖書館的心。然而,並非每一個走進圖書館的讀者都有著相同的期待。滿足各類型讀者的各種需求,是當代圖書館努力的方向。
走進圖書館,第一個映入你眼簾的是層層堆疊、數也數不清的無數書本,還是坐在櫃檯之後、穿梭在書架之間、骨碌碌地推著推車、忙碌不停的館員身影?圖書館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圖書資訊服務給任何走進圖書館的人,而這所有的服務,都需要館員在書架背後的努力。
當想要看書時,你如何得到你的書?是到博客來輸入書名搜尋?或者去住家附近的金石堂大海撈針?除了從快要吃土的錢包中搜刮出兩三百塊,帶回一本嶄新的書籍,你還有一個免費且簡單的作法──借閱公共圖書館的館藏。
上大學後你第一個認識的建築是什麼呢?如果是臺大人,椰林大道盡頭的總圖書館(總圖)想必很令人難忘吧。留下一張張制服日照片的總圖廣場、期末考前如壓力鍋般慢慢燉煮讀書氛圍的地下室自習室、或書架旁僧多粥少的閱覽沙發,都是大學回憶中不可磨滅的一景。
說到「文物」,出現在你腦海中的畫面是一顆鮮嫩欲滴的翠玉白菜?還是布滿鏽斑的古代青銅禮器?或許你覺得文物的距離非常遙遠,就算看見象徵著歷史的文物,也總隔著一道玻璃。但如果你用過「朕知道了」紙膠帶,看過故宮小編整理的五種跨年方式,就會發現其實文物離你一點也不遙遠。
你可能在捷運上見過一些老人家,但你知道他們是怎麼買票的嗎?許多學生和上班族都用悠遊卡或一卡通,但是,老年人到底是到自動販賣機買、到詢問處買,還是直接用悠遊卡呢?而為什麼有些老人不願意使用自動販賣機?讓我們一起看看爺爺、奶奶們買票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走進圖書館時,你在期待什麼?找到一本有趣的書消磨一個下午,或享受被書香包圍的放鬆氛圍。圖書館的服務,從有形到無形,從硬體的書本館藏到軟體的參考諮詢,在在都是為了滿足某一份帶著期待走入圖書館的心。然而,並非每一個走進圖書館的讀者都有著相同的期待。滿足各類型讀者的各種需求,是當代圖書館努力的方向。
走進圖書館,第一個映入你眼簾的是層層堆疊、數也數不清的無數書本,還是坐在櫃檯之後、穿梭在書架之間、骨碌碌地推著推車、忙碌不停的館員身影?圖書館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圖書資訊服務給任何走進圖書館的人,而這所有的服務,都需要館員在書架背後的努力。
當想要看書時,你如何得到你的書?是到博客來輸入書名搜尋?或者去住家附近的金石堂大海撈針?除了從快要吃土的錢包中搜刮出兩三百塊,帶回一本嶄新的書籍,你還有一個免費且簡單的作法──借閱公共圖書館的館藏。
上大學後你第一個認識的建築是什麼呢?如果是臺大人,椰林大道盡頭的總圖書館(總圖)想必很令人難忘吧。留下一張張制服日照片的總圖廣場、期末考前如壓力鍋般慢慢燉煮讀書氛圍的地下室自習室、或書架旁僧多粥少的閱覽沙發,都是大學回憶中不可磨滅的一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閱讀網路小說影響深遠,讓我開始紀錄周遭的小事。手記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紀錄著生活的點滴。雖智慧型手機取代了小手記,但它依然存在,以電子檔的形式紀錄下我的生活。
Thumbnail
前幾天發現自己已經是中華電信十幾年老客戶,意識到自己從智障型手機晉升到智慧型手機已十幾年,讓我想起以前國中小的時候,聯絡彼此除了透過書寫和家用電話,我們會去朋友家拜訪,補完習回家,建立不只是我們的關係,更是幾家人的關係。當時最Fashion的手機是掀蓋式還能編輯鈴聲的那種,只要有人手機鈴聲是流行歌曲
因為有了智慧型手機後,SNS這些就只使用手機了。 先前有說過我都是使用Google的Keep記事,想到什麼就手機隨手拿出來拍照寫文,照片OK趕緊上傳發文分享,文章、小故事也是,就是很方便快速。 不過我只有在方格子用這個筆名,其他SNS都是使用廿多年來的帳號。 隻字片語、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在經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於數位網路有著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透過網路購物的需求增加之外,更著重於利用社交媒體與他人聯繫。廠商為了應對消費者所改變的網路習慣,提供更好的消費環境並增加業績,著手於精進數位操作。   《數位操作所面臨的困境》 廠商利用數位操作最終目的為增加官網流量並提高業績,常見手段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閱讀網路小說影響深遠,讓我開始紀錄周遭的小事。手記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紀錄著生活的點滴。雖智慧型手機取代了小手記,但它依然存在,以電子檔的形式紀錄下我的生活。
Thumbnail
前幾天發現自己已經是中華電信十幾年老客戶,意識到自己從智障型手機晉升到智慧型手機已十幾年,讓我想起以前國中小的時候,聯絡彼此除了透過書寫和家用電話,我們會去朋友家拜訪,補完習回家,建立不只是我們的關係,更是幾家人的關係。當時最Fashion的手機是掀蓋式還能編輯鈴聲的那種,只要有人手機鈴聲是流行歌曲
因為有了智慧型手機後,SNS這些就只使用手機了。 先前有說過我都是使用Google的Keep記事,想到什麼就手機隨手拿出來拍照寫文,照片OK趕緊上傳發文分享,文章、小故事也是,就是很方便快速。 不過我只有在方格子用這個筆名,其他SNS都是使用廿多年來的帳號。 隻字片語、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在經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於數位網路有著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透過網路購物的需求增加之外,更著重於利用社交媒體與他人聯繫。廠商為了應對消費者所改變的網路習慣,提供更好的消費環境並增加業績,著手於精進數位操作。   《數位操作所面臨的困境》 廠商利用數位操作最終目的為增加官網流量並提高業績,常見手段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