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

含有「社群網站」共 4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每一次,他都會順便滑一下其他人(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一些買了廣告的傢伙和演算法青睞的網紅)說了什麼。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他發現自己手邊原本要做的事情根本沒多少進度,po文得到的讚數也比想像中的少。對於浪費的時間他感到些許懊悔,然而,他心中更關心的是下一次po文如何得到更多關注。
Thumbnail
好不容易進入心流後,幾個短影片就能將專注的狀態破壞殆盡。
  你可以帶著早晨清爽的心情,先做那些不需要上線的事。最好是等到真的不得不看訊息的時候再看,你愈晚上線,你就有愈長的個人時間不必被遠在天邊的別人打擾。如果你擔心信箱或工作群組裡面沉睡的是需要嚴肅處理的工作訊息,那麼,你更應該把那些訊息留到辦公室裡再好好處理它。
Thumbnail
  其中最有效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刪掉那些會使你分心的APP。包括Facebook、IG、YouTube、TikTok、各種遊戲或娛樂產品,只要它能夠不間斷地供應你娛樂內容,就值得你先刪掉它。本書的作者甚至建議你刪掉email和網路瀏覽器,畢竟只要還能上網和收發網路訊息,你就還有非常多機會分心。
Thumbnail
在關係經濟裡,品牌不是被看見,而是被相信 這幾年有件事變得越來越明顯── 品牌已經不再只是「我告訴你我是誰」,而是「你覺得我是誰」。 從一開始的品牌廣告主導,到現在粉絲生成內容 (UGC) 滲透日常, 品牌的力量不再來自它的宣稱,而是人們願不願意參與它、說它、接住它。
Thumbnail
  這種文化除了使每個人活得更像「微網紅」,也讓「密集打卡點」這個發生在數位世界的事,反過來創造了現實世界的熱門地標。那些適合拍照的網紅店、網紅景點成了新時代的熱門去處,東西不好吃、行程不有趣也沒有關係。生活被當作一種「背景板」,淺薄的、平面的美好就足夠。只要照片好看,無關乎是否獲得充實的當下體驗。
  相較於網路上那些「勁爆」、「刺激」的內容,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變得相形見絀。許多的活動我們沒參與過、許多的景象我們沒見過,但因為網路上充斥著看起來更厲害的事情,那些本該讓我們感到新奇興奮的事物被我們無視,結果是:我們「瀏覽」了很多,卻又什麼都沒親身經歷。
紅茶 RedTea-avatar-img
2025/05/05
大量的資訊出現在眼前,感覺看了很多但很多都記不得,滑著滑著越滑越累
  聊天型AI也存在著相同的邏輯。而且,AI的用戶往往會更主動地嘗試讓AI理解自己。我們巴不得AI對我們的想法瞭如指掌,這樣它才可以快速且充分地為我們服務。然而,我們根本無法避免這些數據被人拿去「破解我們」。就算山姆.奧特曼的團隊不會這麼做,馬斯克或祖克伯的團隊會、威權國家的政府部門也一定會這麼做。
Thumbnail
  而之所以我們會那麼常盯著手機,不是因為手機提供了多棒的內容,而是因為,它就是如此地便利。我們可以隨時把它從口袋裡拿出來,而不像電腦的時代,我們首先必須為自己空出一段時間,在電腦前握著滑鼠正襟危坐。而手機不同,無論是走在街上還是癱在沙發,它成為我們生活中過於緊密的一部分,方便過了頭。
  當我們在滑社群網站時,我們到底想得到什麼?我們從這些網站上滿足社交需求了嗎?或者我們得到了什麼重要資訊?我們打開它們,更像是為了消除那些醒目的通知;或者進一步來說,消除沒有打開時,「不知道會不會有重要通知」的焦慮。但我們需要問自己的是:「它能有多重要?」它有可能重要到我們需要這麼密集地使用嗎?
您提到「我們在這些社群媒體上所能得到的價值,絕對提供不了充分的理由要求我們每天花幾個小時使用。我們也鮮少能透過被動使用這些網站來得到滿足感或成就感」,這個觀點實在是非常的精闢,太多無用的資訊不斷的推播在眼前,反而想看的粉絲頁紛紛因為社群媒體公司的演算法而被降觸及,這樣最後會造成劣幣逐良幣,社群網路的價值就越來越低了
前圖紙-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12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是的,最早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東西大部分是朋友或追蹤對象的內容,但在大家滑社群的習慣養成之後,就被調整成大多是廣告或演算法推薦,越來越看不到自己本來想看的東西了。
  他們的「對話」就只是輪流說話十分鐘,對方講了一段自己的事,然後會自己講一段自己的事。甚至,其中一次有個人談到自己的弟弟在一個月前過世了,對方卻連一句「很遺憾聽到這個噩耗」也沒有,而只是又輪到他,所以繼續說他自己的事。海利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輪流朗讀自己的臉書動態,兩人其實不必見面也可以。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