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夢境的意識方程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根據「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一文,人體感官系統雖然可以比擬為一套類似資訊過濾器的連續漸層式網格組織的意識結構,但為了方便討論和解釋人體意識在清醒和睡眠之間的各種不同的心智狀態,可以把它約略區分為三個群組式的層次:外在的「現實意識」、內在「理性的自我意識」和「感性的潛意識」。


這些意識結構的網格組織主要用於接收資訊、篩選資訊、整理資訊和分析資訊,並且在每兩層網格間形成資訊的儲存空間,它由資訊的進口處開始一層比一層細密。最後一層的「無格層」則是完全沒有網格的資訊庫,也就是充滿難以分辨歸類的細微資訊的「潛意識空間」、一個現實意識平常在清醒之時不太能意識到的心靈小宇宙。〈P.S.1〉

【附圖:造夢機】

【附圖:造夢機】

乍看之下,「潛意識空間」位在感官系統最深處的「無格層」,好像是一個充滿細微、不明、混亂、混雜、無用訊息的資訊庫。但是,就像「老莊思想」所謂的「無用之用,大用矣」,這「無格層」裡儲藏的最細微資訊就是感官系統或自我意識侷限範圍之外的訊息。換句話說,如果忽略這些自我意識難以察覺的訊息,就不足以完整詮釋「現實世界」。因而可以說,「現實世界」就等於是「理性的自我意識」加上「感性的潛意識」。

由於「理性的自我意識」是一種如同自律神經一般自動運轉、尋求穩定運作的生存機制,因此它本身會根據外來輸入的資訊和內在反饋的訊息不斷修正、調整,以便讓個體的身心運作得以適應各種生存環境的變化。

問題是,潛意識中儲藏的訊息既然是感官系統無法辨認的東西,為何它們在睡眠中或感官系統的進口趨近關閉時,又會產生讓感官系統可以辨認的夢境呢?

可見,夢境的產生,除了潛意識有時候會自行連結或集結而形成較大尺度的資訊粒子之外,也可能和感官系統發生進一步細緻化的分解變化有關。也就是說,「理性的自我意識」在面對無法辨認的資訊時,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經由潛意識資訊回溯的刺激而發展出「更細微的感官網格」來補捉由潛意識反饋而來的細微訊息。這可以解釋,為何有時候劇情類似的夢境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好幾次,直到自我意識可以充分接收並且形成記憶為止。

也因此,夢境的內容如果充滿了許多細微的情節,並且劇情比較清晰流暢,就可能代表感官系統正處在一個精進發展的過程中,也讓自我意識得以進一步越過現實世界的某層表相而更加接近現實世界的真相或實相。

【附圖:架構 L x L + S -- 感官系統的進一步細緻化】

【附圖:架構 L x L + S -- 感官系統的進一步細緻化】

如果將「現實世界」視為包含尚未被完全理解或認知之資訊的現象世界,寫為 W (即 World);「自我意識」視為一組不斷運轉、分解又連結、擴大的感官機制,寫為 L x L (即 Link1 x Link2 或 Logic1 x Logic2 )〈P.S.2〉;「潛意識」視為來自現實世界卻被自我意識忽略或排斥而沉潛、糢糊和待解的眾多訊息,寫為 S (Sunken massages ,亦即 Spirit 或 Sigma of all sensible and insensible messages)。那麼,寫成參考公式就是:W = L x L + S

由此,按一般習慣在預設現實世界的發展為正向的前提下,W、L 與 S 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推演出以下的幾種情況:

1. 若 S = 0,則 W = L x L:也就是說,當感官系統無法補捉潛意識反饋的訊息或沒有夢境的時候,現實世界就會完全等於自我意識,那是一個不斷在原地像陀螺般打轉的世界。當然,除非是一個完全封閉或不再精進發展的自我意識,否則這種情況應該很少發生。

2. 若 S > W,則 L x L < 0:也就是說,當潛意識或夢境的份量大於現實世界的時候,自我意識就會以負向的形態存在。這裡所謂的負向,不是不好的意思,而是說,自我意識此時會朝向偏離現實面的方向運轉。

3. 若 S < W,則 L x L > 0:也就是說,當潛意識或夢境的份量小於現實世界的時候,自我意識就會以正向的形態存在。這裡所謂的正向,不是好的意思,而是說,就算潛意識的份量已經達到現實世界的 99%,幾乎等於現實世界,但是自我意識仍然會朝向現實面的方向運轉。

4. 若 S = W,則 L x L = 0:也就是說,當潛意識或夢境的份量等於現實世界的時候,自我意識就會不存在。這裡所謂的不存在,可以說是自我意識抽離自身的狀態,或是跳脫到另一個世界或另一個時空的狀態。例如,如果要跳脫銀河系,那麼潛意識中累積有關銀河系的訊息份量就要剛剛好等於現實中銀河系的所有資訊,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當然,怎樣纔算份量相等似乎很難清楚計算出來,因此形成這種狀態的機率是微乎其微,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

5. 若 W = 0,則 L x L = -S:也就是說,當現實世界不存在的時候,那麼自我意識就會等於「負潛意識」。由於潛意識本是沉潛的、被自我意識壓抑或忽略的訊息,因此「負潛意識」就等於是「潛意識的顯在化」,亦即潛意識變成了顯意識、夢境世界取代了現實世界。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說機率相當低,大概只有現實世界發生世界末日的時候纔會來臨吧!


進一步看,由於「自我意識 (L x L)」是一種感官系統不斷分解又不斷連結的運轉機制,因此其運轉的速度也與「現實世界 (W)」及「潛意識 (S)」的變化速度息息相關。

從 W = L x L + S 的架構可知,「現實世界 (W)」消去「潛意識 (S)」的「理想世界 (W - S)」(或稱「自我意識的世界」),其運轉的速度就等於「自我意識 (L x L)」運轉的速度。於是,當「理想世界 (W - S)」運轉的速度愈快,一個開放資訊流通的「自我意識 (L x L)」,其運轉速度也會愈快,反之亦成立。並且,當「自我意識 (L x L)」的運轉速度達到光速的平方時,「理想世界 (W - S)」的運轉速度也會達到光速的平方,反之亦成立。

根據 20 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公元 1879 ~ 1955 年) 提出的質能互換公式「E = mC平方」可知「能量 = 質量 x 光速的平方」,對於理性處理資訊的感官系統或自我意識來說就是「現象 = 訊息 x 光速的平方」。但由於「自我意識 (L x L)」相當於一個排除了「潛意識 (S)」的「理想世界 (W - S)」而非「現實世界 (W)」,因此這樣創造出來的現象通常只能存在於「理想世界 (W與- S)」中,而非「現實世界 (W)」裡。

換句話說,雖然自我意識有可能像幻術一樣在瞬間無中生有的創造出某種現象,但是一個單單由自我意識創造出來的現象,如果不納入潛意識的影響因素,就可能無法成為在現實世界中長久穩定存在的現象。

反過來講,要如何纔能使「自我意識 (L x L)」的運轉加速到光速的平方呢?依「光速的平方 = 現象 / 訊息」來看,當「現象 / 訊息」的數值愈大,就愈有這個可能。亦即,當一個和自我意識連結的微小訊息容納了非常龐大、非常巨量的現象資訊時,自我意識的運轉速度就會趨近於光速的平方。此時,「自我意識 (L x L)」的 Link1 x Link2 就趨近於 Light1 x Light2,也就是自我意識以「光的波粒二象」或「光的類比化和光的數位化」的模式產生互乘作用時,便可能在一瞬間創造出一個「理想世界 (W - S)」。這可以解釋,為何潛意識中儲存大量的複雜訊息可以經由資訊回溯的過程,在極短的時間內讓自我意識感覺到似乎處在一個經過很長時間的夢幻時空裡。

由此也可推知,為何自我意識常常會去壓抑潛意識呢?這可能是因為自我意識存在著尋求穩定詮釋現實世界的動機和本能,它企求自我詮釋的「理想世界 (W - S)」可以等於「現實世界 (W)」,也就是企求「潛意識 (S)」= 0。然而,潛意識中堆積的極細微訊息仍然大多是來自現實世界,除非現實世界的發展已經完全停頓,或是感官系統不再精進或不再接收外界現實世界輸入的資訊,也喪失補捉夢境回溯訊息的能力,否則潛意識是不可能等於 0 的。換句話說,除非是完全解讀某段時空中潛意識裡藏有的所有訊息,否則自我意識不可能真正理解某段時空的現實世界。

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一種未知的力量「宇宙常數」來支持他在「一般相對論」中導出的公式。他認為,由於「宇宙常數」和「重力」會互相抵消,纔使得宇宙的大小維持不變。但是後來,天文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宇宙其實是處在不斷膨脹的狀態中,因而愛因斯坦只好放棄這種說法,稱之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如果把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對應於「自我意識 (L x L)」、「重力」對應於「現實世界 (W)」,那麼愛因斯坦的錯誤也就是誤以為「潛意識 (S)」會等於 0 而「理想世界 (W - S)」會等於「現實世界 (W)」,所以纔導致他產生「自我意識 (L x L)」會一直在原處空轉、「現實世界 (W)」則會維持一定規模的錯覺。

可見,「潛意識 (S)」不僅不是沒有用的東西,反而是說,「潛意識 (S)」會使對應於「宇宙常數」的「自我意識 (L x L)」有其精進發展與加乘的效用,而「自我意識 (L x L)」則是像「常數」一樣存在於個體意識結構中的「常理」(common reaction) 或「常識」(common sense)。

舉例來說,一家珠寶店的櫥窗裡有一顆舉世無雙的非常漂亮珍貴的天然寶石,那麼它就在「現實世界 (W)」中構成了一種類似「重力」的吸引力。但是因為它的價錢很高,平常人根本買不起,於是想要擁有它的欲望就埋藏在心中,隱隱約約的形成一種「潛意識 (S)」。於是,為了獲得貴重的天然珠寶以化解內心欲望而產生的動力,便促使「自我意識 (L x L)」產生不斷成長發展、精益求精的「理想世界 (W - S)」-- 也許就是擁有一顆比較便宜的人造珠寶或是看起來很貴重的虛擬珠寶。

實際上,由於 W - S = L x L,所以當「理想世界 (W - S)」等於 0 時,「自我意識 (L x L)」也會等於 0。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了理想,也就沒有了自我,沒有了自我,一切都虛無了。然而,愛因斯坦畢竟不是神,他不可能沒有自我,你不可能沒有自我,我也不可能沒有自我。只要起心動念、思考求真,就不可能沒有自我的存在,差別只在於那個自我究竟是「向外投射的我」還是「焦聚自身的我」而已。

可以這麼說,來自現實世界的資訊通過和自我意識緊密連繫猶如資訊過濾器的人體感官系統而累積成潛意識,來自潛意識的訊息經由反饋的作用而造成自我意識可以感知的夢境。這種現實與夢境的交互作用,促使自我意識朝向一種類似星球在宇宙中自轉自行的現象,並且無窮無盡的邁向自我的理想世界。即便是真的實現了自我意識的理想世界,又可能因為以往未知的訊息不斷輸入而展開更新或更理想的一頁。

易言之,如果不作夢、沒有夢想或一味忽視或壓抑潛意識,那麼自我意識就可能存在於一個看似穩定不變的 W = L x L 的自轉世界中;而當會作夢、有夢想或願意面對和化解潛意識時,則必然會體認到 W = L x L + S 纔是一個比較符合自我意識對內對外所感知的、動態的整體世界。換句話說,如果「自我意識 (L x L)」可以理解或化解「潛意識 (S)」裡的「潛藏訊息 (s)」,也就會產生一種類似愛因斯坦質能互換公式「E = mC平方」的效應 --「W = sL平方」-- 比較完整的描述應該是「W = sL平方 + S」(其中,W 與 S 可能都可以趨近無限大,也就是接近「自然無窮,想像無限」的意思)。

點筆至此,我感到有些驚訝,為何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中對於質能互變的探索和這裡在現實與夢境及意識的探索上居然如此相近?難道人類心智的運作模式也像一組高效率的核能發電機在運轉嗎?如同「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一樣,究竟是物理影響心理?還是心理影響物理?或者,凡是「理」的本質可能就是同一個模式的不同詮釋呢?

由於心物之間的影響和變化可以解釋為通過某種訊息傳遞的過程或機制纔足以造成,而且是達到某個極限值或可變量的程度時纔會觸發可觀的影響或變化。因而,直到目前為止,把「質能互換」的觀念結合「量子理論」的能階概念,幾乎就可以解釋人類心智運作有可能在現實與夢境之間產生某種交互作用的關聯性了。


以上由現實與夢境的意識方程式 W = L x L + S 的參考架構所描述的世界架構,就是「架構:L x L + S」。


P.S.1. 有關人體感官系統的造夢機制,詳見「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一文。

P.S.2.「自我意識 (L x L)」可以視為「類比化的自我意識 (Link1 或 Logic1)」和「數位化的自我意識 (Link2 或 Logic2)」兩個分解的連結所形成的各自獨立又糾纏一體的雙螺旋運轉機制。自我意識以此雙螺旋的運轉機制對真實世界進行探索、認知、理解、驗證,從而獲得個體的生存資料、形成個體的生存模式。

P.S.3. 在符號的表示方面,W = L x L + S 與「天圓地方」的觀念有相似之處。因為,「S」 可以視為兩個以螺旋狀態相連的拱形「C」,而兩個拱形「C」相連就可以構成一個圓「O」 ,也就是「天圓」;L x L 則可以視為兩個「L」 相乘,構成一個方「□」,也就是「地方」。因而,L x L + S 就等於是「地方 + 天圓」,L x L + S 與「天圓地方」的概念是不謀而合的。不同的是,L x L + S 呈現的是一種描述動態世界的天圓地方。

【附圖:「靜態的天圓地方」與「動態的天圓地方」】

【附圖:「靜態的天圓地方」與「動態的天圓地方」】

P.S.4. 相關文章:「莊老師的書」、「末日預言的數學証明」。


後記:

*延伸思考.1:

「W = L x L + S」(即表達「W = sL平方 + S」運算式的概念架構式) 其中的 x 可以視為是可以呈現為 s 的「交流或互動的機制」。

此式其實有 7 個元素:4 個定位元素「W、L1、L2、S」與 3 個運算元素「=、x、+」。如果再加上 「 、」兩個符號,則有 9 個元素。


*延伸思考.2:

L x L 也可以圖示為「x」,並且當「x」比較厚壯或封閉時,就可能形成『x』或多重式的「「x」」等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聖爾的沙龍 / LS. Salon / LSSL
76會員
1.3K內容數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2025/04/22
在一部行駛的捷運車廂中,有一個人教我和其他二個人作出一種「拉吊環手勢」,他說這是「OTE 手勢」,也是一種「安全手勢」。 解夢: 經查,此一「OTE 拉公車吊環手勢」或「安全手勢」和一般表示字母 Y 或數字  6 的手勢不太一樣;因爲,在表示 Y 或 6  的這兩種手勢中,拇指和小指
Thumbnail
2025/04/22
在一部行駛的捷運車廂中,有一個人教我和其他二個人作出一種「拉吊環手勢」,他說這是「OTE 手勢」,也是一種「安全手勢」。 解夢: 經查,此一「OTE 拉公車吊環手勢」或「安全手勢」和一般表示字母 Y 或數字  6 的手勢不太一樣;因爲,在表示 Y 或 6  的這兩種手勢中,拇指和小指
Thumbnail
2025/01/21
早上補眠,接近中午睡醒前,夢見一個類似數位吃角子老虎影像的動態畫面,四周皆暗,只有數字轉輪的部分清楚,最後看見三排轉輪的數字停格在 587 這三個數字。……
Thumbnail
2025/01/21
早上補眠,接近中午睡醒前,夢見一個類似數位吃角子老虎影像的動態畫面,四周皆暗,只有數字轉輪的部分清楚,最後看見三排轉輪的數字停格在 587 這三個數字。……
Thumbnail
2024/10/20
午睡時,在閉目養神、半睡半醒、即將入睡的瞬間,看到兩個短暫出現的影像:火山爆發、轟炸機墜海。……
Thumbnail
2024/10/20
午睡時,在閉目養神、半睡半醒、即將入睡的瞬間,看到兩個短暫出現的影像:火山爆發、轟炸機墜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前言: 這篇文是試圖將『我是誰?』這個問題可能的答案大略描繪出來,或許我們找不到一個完美的說法來回答此題,但至少我們能知道有哪些選項可供我們選擇、或作為個人答案的素材,使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更臻完善。 壹、『我』的構成 *此文中意識和意識經驗兩詞會交雜混用,所指概念相似 要討論『我是誰
Thumbnail
前言: 這篇文是試圖將『我是誰?』這個問題可能的答案大略描繪出來,或許我們找不到一個完美的說法來回答此題,但至少我們能知道有哪些選項可供我們選擇、或作為個人答案的素材,使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更臻完善。 壹、『我』的構成 *此文中意識和意識經驗兩詞會交雜混用,所指概念相似 要討論『我是誰
Thumbnail
一個針對潛意識理論設計的新模型,以及其他有關的延伸討論。
Thumbnail
一個針對潛意識理論設計的新模型,以及其他有關的延伸討論。
Thumbnail
一個針對潛意識理論設計的新模型。
Thumbnail
一個針對潛意識理論設計的新模型。
Thumbnail
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 作者認為萬物都是一種意識體,沒有客觀物理事物的存在。
Thumbnail
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 作者認為萬物都是一種意識體,沒有客觀物理事物的存在。
Thumbnail
意識(Consciousnes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意識是一個大幻覺。這個幻覺是通過問”我現在有意識嗎?”或”我現在意識到甚麼?”這樣的問題而產生的。」 科技蓬勃發展至今,腦科學依然是未知的領域,對於大腦的發展與其擁有的極限,我們所知甚少,雖然有越來越多科學家著
Thumbnail
意識(Consciousnes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意識是一個大幻覺。這個幻覺是通過問”我現在有意識嗎?”或”我現在意識到甚麼?”這樣的問題而產生的。」 科技蓬勃發展至今,腦科學依然是未知的領域,對於大腦的發展與其擁有的極限,我們所知甚少,雖然有越來越多科學家著
Thumbnail
什麼是意識? 意識 Consciousness 如何定義? 古今中外研究意識的人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宗教家、腦科學家、玄學家,大家都對意識做出很多的描述,但是都很籠統,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討論起來會發散,會模稜兩可,所以要先定義清楚,研究下去才不至於雞同鴨講。 我們觀察研究人的意識,把人的意識拆解
Thumbnail
什麼是意識? 意識 Consciousness 如何定義? 古今中外研究意識的人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宗教家、腦科學家、玄學家,大家都對意識做出很多的描述,但是都很籠統,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討論起來會發散,會模稜兩可,所以要先定義清楚,研究下去才不至於雞同鴨講。 我們觀察研究人的意識,把人的意識拆解
Thumbnail
什麼是意識? 一個人動手術要麻醉,手術後麻藥退了,醫生說病人恢復了意識,因為他開始了意識活動,他的五官感覺回來了,接著記憶也回來了,開始認人,又開始會說話問問題,開始產生念頭行為,人的意識就是這四個過程組合的,只要一開機就一直運作不停。  如果只有前面三個,是沒有意義的,產生念頭行為才是目的。
Thumbnail
什麼是意識? 一個人動手術要麻醉,手術後麻藥退了,醫生說病人恢復了意識,因為他開始了意識活動,他的五官感覺回來了,接著記憶也回來了,開始認人,又開始會說話問問題,開始產生念頭行為,人的意識就是這四個過程組合的,只要一開機就一直運作不停。  如果只有前面三個,是沒有意義的,產生念頭行為才是目的。
Thumbnail
根據「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一文,人體感官系統雖然可以比擬為一套類似資訊過濾器的連續漸層式網格組織的意識結構,但為了方便討論和解釋人體意識在清醒和睡眠之間的各種不同的心智狀態,可以把它約略區分為三個群組式的層次:..................
Thumbnail
根據「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一文,人體感官系統雖然可以比擬為一套類似資訊過濾器的連續漸層式網格組織的意識結構,但為了方便討論和解釋人體意識在清醒和睡眠之間的各種不同的心智狀態,可以把它約略區分為三個群組式的層次:..................
Thumbnail
該相信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 ~ 1930)?還是該相信容格 (Carl Gustav Jung,1875 ~ 1961)? 該相信理論?還是該相信直覺?......
Thumbnail
該相信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 ~ 1930)?還是該相信容格 (Carl Gustav Jung,1875 ~ 1961)? 該相信理論?還是該相信直覺?......
Thumbnail
夢是看不見的真實 夢是看不懂的真實 夢是不想看的真實      夢是被忽視的真實 夢是被忽略的真實 夢是被疏忽的真實 夢是被遺漏的真實 夢是被遺忘的真實 夢是被遺棄的真實 夢是被壓抑的真實 ......
Thumbnail
夢是看不見的真實 夢是看不懂的真實 夢是不想看的真實      夢是被忽視的真實 夢是被忽略的真實 夢是被疏忽的真實 夢是被遺漏的真實 夢是被遺忘的真實 夢是被遺棄的真實 夢是被壓抑的真實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