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裡投影美好的光】系列講座的第六場,我們邀請到《新視聽》雜誌的編輯 Coober,以及釀電影作者/影評人雀雀一起來到現場,從「器材設備專家」和「第一線家庭使用者」的角度,分別談談在家看電影的入門知識,以及使用經驗。當天在現場,還因為有 BenQ 提供的多款不同等級的投影機支援,得以實際試播畫面給聽眾們觀看,對各種器材知識的認識與解說,也就更清楚易懂了。
決定一次觀影經驗的組成元素,可以粗略分成三大塊:影像、聲音、內容。「影像」即是電影畫面,取決於在家中什麼樣的環境裡、用什麼樣的播放設備看電影,可以看到多大的畫面、多細緻的畫質,以及怎樣的亮度、顏色、對比等等。「聲音」則是電影的聲音部分,包括對白音效配樂⋯⋯等等,同樣要看是在怎樣的環境,用什麼樣的音響設備播放,以得到什麼聲音效果。至於「內容」就是指電影本身了,而選擇看什麼片,會受到媒介的左右:是看 DVD/藍光片呢?還是看第四台?還是在線上串流平台(OTT)選片看?
講座第一段落,談的是「影像」的入門知識,以關鍵字的方式一一介紹幾個基本觀念:
一、什麼是 4K?
近幾年,不論是電視、電腦螢幕,或甚至手機螢幕都在標榜 4K 高畫質,而能夠投出巨大畫面的投影機自然也跟上了這潮流。但究竟什麼是「4K」?其實說穿了是很直接的概念:4K 指的就是一個顯示設備(螢幕或投影機)能夠呈現出的 16:9 矩形畫面的長邊(16 那一側)的畫素(點的數量)達到了 4000 上下。因此短邊(9 那一側)就是約莫 2000 左右。
那麼 4K 帶來什麼好處?當然就是點越多、畫面越細緻了。譬如下圖為例,4K Ultra HD 這個格式的解析度(組成矩形的點數)達到了 3840 x 2160,是過去藍光片時代 Full HD 格式(1920 x 1080)的兩倍寬、兩倍高,總數便達到了四倍的畫質。再比起從前 DVD 的 480p(640 x 480)、或從前從前 VCD 時代的 320 x 240,那更是數十倍至上百倍的差異!而點數越多,畫面越精細,所以自然是解析度越高、越能夠看到精美的電影畫面了。
二、什麼是色域標準?
人眼所能看見的顏色極為多元,而下圖是把顏色畫在座標圖上呈現的其中一種例子。這麼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將顏色「標準化」,可以藉由數值在不同的顯示條件下、溝通彼此對顏色的認知;另一則是可以標出顯示設備(螢幕/投影機)所能夠呈現的顏色究竟「有多少」?而這能顯示的顏色範圍,就可以稱作一個設備的「色域」。
譬如圖中的三角形框住的範圍,就是現行主流的色域標準「Rec. 709」,亦即只要符合這個標準的顯像設備,就保證可以呈現在這範圍內的所有顏色。除此之外重要的標準還有「DCI-P3」、「Rec. 2020」等等。
而事實上,不只是在電影完成之後、播放的設備會有符合色域標準的需求,在現今許多電影的製作過程中,製片公司就會先提出要求,要在怎樣的色域標準中拍攝和後製,這是為了確保觀眾最終看到的畫面,就是當初導演、攝影師、調光師等等在創作的時候所看到的,以及希望觀眾能看到的顏色。
三、HDR 是什麼意思?
HDR 的全文 High Dynamic Range 直譯是「高動態範圍」,而所謂動態範圍在這裡指的就是亮度範圍,亦即:一個顯示設備對於某個顏色,能夠呈現的「由亮至暗」的階層有多少。
不難想像,亮暗色階當然是越多越好,但由於人眼在大自然中能夠辨認的亮暗色階範圍極大,現今的顯示設備還無法完全追上,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能在大自然看到的亮暗差異,到了電影裡就免不了會少一些。這也正是各家硬體廠商不斷追求的方向:配備 HDR 技術的顯示器/投影機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
講座當天我們便使用
Pioneer UDP-LX500 Ultra-HD BD 播放器,透過 BenQ 的兩台投影機在相鄰的螢幕上、看了《瘋狂麥斯:憤怒道》的 Full HD 與 4K UHD 兩個版本。當畫面拍攝沙漠上的烈陽,4K UHD 的畫面上可以看到太陽清晰的圓邊以及四射的光芒,同時也能看到下方沙丘陰影裡的暗部細節;反之在 Full HD 的畫面上,就只能看到天空漸漸泛亮的區塊,看不見太陽的具體形狀了。
四、數位 vs 膠卷攝影
最後一項關於影像的知識,是數位與膠卷攝影的差異。時至今日,數位攝影已經幾乎征服了我們日常能碰到的所有裝置上的攝影功能,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玩家偏愛底片攝影。同樣地在電影界,也有一群導演依然鍾情於用膠卷拍片。這兩者的優劣,很難直接下定論,但膠卷帶有的「顆粒質感」是許多人依然鍾情它的原因,除此之外它也能記錄下比較好的動態範圍;反之,數位攝影有著方便複製、轉傳、不會退化失真的優點。在可見的未來,這兩方的支持者應該還會繼續各執一詞一陣子。
講座的下一個段落,進入「音響」的介紹,Coober 從業界市場觀察的角度,跟大家分享音響的入門知識,以及採購的可能選擇。首先是最基本的「聲道數」,從 2.0、3.0 聲道一路到 5.1、6.1,和更高級的 Dolby TruHD、Dolby Atmos 等等,叫人看得眼花撩亂。
這其中,Dolby Atmos 可以說是各家廠商現今主推的家庭劇院規格,包含了 7.1.4 個聲道:七隻平面環繞喇叭,一隻重低音,以及四隻「天空聲道」。所謂天空聲道顧名思義,就是擺在上方的喇叭,由此不難想像要配備 Dolby Atmos 音響的環境,需要整個立體空間去做設計。這時雀雀也分享了她記憶中,在帶有天空聲道的影廳裡看《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經驗:那一幕夜裡的海上鯨魚躍水的畫面,「整個音效是從上往下沖的,感覺整個身體都被洗透了」。
接著,Coober 逗趣地從使用者採購的角度,跟大家說明家庭劇院音響的階級:從最基本的 soundbar(單一橫條即可模擬環繞音響的效果)加上重低音,到七件一套的 All-in-one 音響,再到入門級的家庭音響組合,再到特別訂製的進階組合等等。
這對應到不同的消費族群:以一個金字塔來看,在最底層的廣大的一般觀眾,只要「有畫面就好」,所以在手機上、平板上、電腦上看電影的影/音效果都可以接受;接著是開始講求影像效果、希望能看「大畫面」的觀眾,這時候就有高階的 4K 投影機(三萬元等級),或標準的 Full HD 投影機(一萬五千元以上),甚至是可攜式的隨身投影機(萬元等級)可以選擇了。
再往上一層,則是開始追求「震撼音效」的觀眾群。也就是從上述萬元以內的 soundbar 開始往上選購,一直到追求立體音效、天空環繞聲道等等觀影體驗的客群了。而如果再往上,還有被 Coober 稱為「專案討論」的層級,「玩音響的世界要多貴就可以多貴,那是很可怕的,不是我們一般人需要考慮的(笑)」。
CATCHPLAY ON DEMAND 平台首頁(2019.01 當時)
講座最後一個段落,聊起了在家看電影的選擇,尤其是近兩年台灣的 OTT(線上串流)平台蓬勃發展,讓在家看正版、高畫質、字幕翻譯正確的各式各樣電影,變成一件輕鬆的事。雀雀以
CATCHPLAY ON DEMAND 網站為例,說起自己在家補做功課──補看各種在院線錯過了的電影,從此變得非常容易。而有兩個年幼兒子的她,得以從小培養小朋友看電影的興趣,不論是繽紛歡樂的卡通片,或是媽媽做功課的時候陪在旁邊一起看,這樣方便的選片機制,對有家人要顧的影癡來說都是一大福音。
雀雀也特別針對 CATCHPLAY ON DEMAND 平台上的片子做了些介紹:包括當紅的
《瘋狂亞洲富豪》對這一輩的亞洲觀眾來說,有怎樣的意義,那裡頭童話一般美好的愛情故事搭配極其奢華的佈景、衣裝設計,是一場美妙的夢;
《失蹤網紅》則是另一部讓雀雀嘖嘖稱奇的電影,她笑稱這樣的片在戲院上映的時候,觀眾很可能會剛剛好漏掉:雖然有大明星,但是想像中不會有大場面的題材,很可能買票的時候就忽略了。但是其實這部片最精彩的不是什麼聲光特效,而是峰迴路轉、暈死人不償命的鬥智翻轉!
除此之外,阿湯哥重回評價/票房巔峰的
《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是所有人都同意要在大畫面上、搭配震撼音響的環境觀賞的猛片,這位年近六十的阿伯如此拼命演出,真叫人尊敬;最後還有品質保證的皮克斯最新作品
《超人特攻隊二》,老少咸宜的同時,還對現今網路時代的虛幻現象提出批判,能夠引發不少思考。
【釀電影】2019年 3 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