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現象和商品具有輸出至海外的能力,這些創意以優質的影像、故事、設計、音樂、表演、生活風格等元素,勾畫出台灣特色的生活形態和生活價值,提升經濟產值、提高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藉此展現多樣的文化軟實力。
但,有人知道為什麼嗎?!
財團法人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的劉典倡協理認為,因為包容,文化的包容跟淬鍊,讓台灣社會的多元性不是只是教科書上的用詞,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一路走來其實都沒有離開過產業,而是在不同的產業間轉換,談到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最被能夠拿出來說嘴的就是,創風氣之先的當屬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在1997年首創籌設了「創意產業籌備小組」。不到五年的時光,2001年英國在選定的十三個創意產業中,就已經創造了 1,125億英磅的產值,與132萬的就業人口,台灣在2002年列入了政府重大施政計畫當中的子計畫,這是台灣在政府腳色上最早出現文化創意產業的字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當時第二級產業開始外移,面對新興開發國家競爭與挑戰,當時最流行的產業口號就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為促進經濟及調整產業方針,2010年通過了文化創意發展法,讓政府有法源依據能夠投入預算、輔導產業,但政府該怎麼做,做些甚麼?至今依然正在摸索,也認為政策面上能說得清的事情,在實務面不一定能完整呈現。當產業鏈未形成,或者是相對模糊的時候,政府的一錘定音或許有其必要性,也大大限制了文化本身無範圍限制的特性,給了正面表列的產業特定發展的機會,大陸近年來更是有相同的窘境。
前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總監許焯權,在《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中定義文化產業:「一個經濟活動群組,開拓和利用創意、技術及知識產權以生產並分配具有社會及文化意義的產品與服務,更可望成為一個創造財富和就業的生產系統」。具備經濟動能、有供需鏈的支撐,也才能夠稱之為「產業」,產業力,就是文化創意的競爭力。
劉協理強調,文化創意對於產業是「轉型升級」、「品牌加值」、「擴展市場」的硬道理,這是從事文化創意產業中不可忽視的重點。
所以,因為台灣製造業的精美、品質享譽全球,但除了完整的製造產業鏈,台灣的文創產品保有了「人」味,有許多鑽研竹藤、陶瓷、玻璃、漆器及木器等工藝技術的工藝家與設計師,因此可看到台灣產品的製程中,藏有適度的手作感、在地文化與生活習慣。而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是台灣得以躍上國際舞台的人文底蘊,在世界潮流的影響下,讓台灣文化豐富並具包容性,當歷史時過境遷,創意一再演化,台灣的創意商品,也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調適及轉化,從傳統東方文化演繹出符合當代華人的生活態度。2016年,在大陸,鄉間的小型傳統紙廠,將隨處可見的各種野草當成原料,讓製造完成的紙張中,錯落散佈著草葉的樣態與形狀,呈現出自然優雅的獨特美學,因而受到法國燈飾、家飾業者的青睞,訂單源源不絕,這種案例已經屢見不鮮。
2012年2月中國大陸國務院發布了《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同年6月中國大陸科技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了《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等相關政策扶持文創產業;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去年正式提出了《關於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出版經營活動的實施細則》,文化部也發布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這些政策都使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得到更多政策保障。2012年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人民幣4兆元,比2011年增長10%。在中國大陸GDP中占3%,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正逐漸增強,發展潛力巨大。據推算,至2016年,中國大陸文創產業產值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因此文化創意這個新名詞就這樣在偌大的中國大陸蔓延開了,加上大陸政府單位積極性高、投入成本不計其數,專項補助資金達到50億元、文化產業基地更是上看1500個、設立了726.52億元項目募集基金,加上對於世界各國的招商引資、人才引進。在很短的五、六年期間,有了點亮黑幕式的成果。
即便,在物質、硬件上了大躍進的提升,但具有文化及創意的生活態度養成非一蹴可及,90後的大陸青年開始對於藝術、人文、美學的事物有著自己的想法,開始對於文學感到興趣,無論是西洋蠟畫還是紅樓夢古文,偌大的大陸群眾對於衣食無虞的生活需要有額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養分,一位來台灣念書的朱姓女大生表示:「如果太過詩意會被人歸為散漫,那麼事實告訴我們的,卻是台北被選為全世界工作時長最長的地區之一,而北上廣深無一入選。在這裡,詩意,並不意味著放棄拚搏,放棄努力。麵包會有的,鮮花也是要有的。」表達了對於生活品味的追求及憧憬。
台灣知名的作家「蔣勳」老師,也是詩人、畫家、主持人,他的著作皆是台灣現代文學界的獨立經典款,本身是台灣文化的集散地,他學貫古今,對於美學、古文的詮釋有其獨特風格,那種從字裡行間及言談當中所散發出來的意境,令人感到截然不同的深度,令人很容易成為他的信徒,這是北上廣深幾個沿海城市青年學子正在極力追求的生活必需以外的精神價值、文化態度。他在某一場在中山大學的演講中表示,「大家都知道希臘神話中的愛情女神維納斯,卻很少人知道,其實我們中國神話中也有一位湘夫人;大家都認識太陽神阿波羅,卻不知道九歌中的東君。」蔣勳表示:神話其實也是一種品牌,「是需要行銷、推陳出新的」,如果這些古老的中國神話跟不上時代潮流,將會逐漸被遺忘。
最後,劉協理認為,新的文化創意生活態度,不外乎就是「有溫度的故事」、「有互動的體驗」、「有生活的美學」、「有用途的創意」,在文創與產業之間找到平衡。
2016.7.4受訪
http://www.sinatimes.tw/?p=31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