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遇見李勁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香港音樂人李勁松以南音、電音、舞蹈、影像和詩歌等素材結合而成的演出現場。
 一位創作者的作品模樣,並不必然和他的成長背景有所關聯,就像香港音樂人李勁松,即使是從小在南音的故鄉泉州成長,現在他將電音作品和南音相結合,回溯起來,最初他是先從崑曲領域,才進而感受到南音之美,並重拾和南音的連結。
 「南音對我而言,是很摩登的!我和受傳統訓練的音樂家合作時,更加體會到這一點,他們的創作方式,都是即興,我們靠著耳朵,把音樂發展完成。」李勁松說,南音是他童年時期圍繞在身旁的聲響,街訪鄰居都唱著、奏著南音,他並不特別以此為奇,也絲毫不覺這樣的基底,早已悄悄地滲入他的生活和創作內涵裡。
 「我從小就很習慣聽到這樣子的聲響,但並不知道那就是『南音』。」李勁松說,真正對南音產生興趣,是始於崑曲重編的邀約,「我在編曲的過程中,發現為何崑曲和南音這麼相像?不論是在唱腔或是節奏上,幾乎沒兩樣,像是源自於同樣根源的音樂,帶給我很大的觸動。」
 李勁松雖然總自承非音樂科班訓練的作曲家,但是他有一個音樂老師父親,從小他就在音樂的環境中成長,小學六年級,自父親手上獲得一套音響和一片黑膠唱片,也開啟了他的聆聽視野。此外,他的父親在他成長階段中,曾經詢問他:想學音樂?還是走美術?他選擇了平面設計,但最後又走回了音樂的路,自己創辦唱片公司,學習作曲技巧,以創造性的方式,經歷音樂、發現音樂、創作音樂,打造他的音樂天地,空間和聲響,都是他實踐音樂的天地。
 李勁松認為,一場現代跨界音樂會,聲音是重要的基礎,而聲音的基礎,則是來自於不同的空間,「即使是念詩、樂手演奏音樂、影像播放、舞者跳舞,我們都在調配一種最符合這空間的音樂,帶領觀眾沉浸到當下空間裡的氛圍,這都需要有技巧的調配,也因此每一場演出才顯得獨一無二,無法複製。」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曲家李元貞本周末返台發表NSO委創作品《西岸》。 如何描繪一座島嶼的模樣?作曲家李元貞選擇從她所熟悉的「西岸」開始,作一場曖昧朦朧卻又極其寫實的聲響書寫。 從小在台灣西岸台南成長、現也居住於美國西岸城市的李元貞,在一次的海灘旅行中,從冰冷的海水沖上雙腳的片刻裡,捕捉創作靈感,成為管弦樂新作《西岸》
 誠品台中港店即將開幕,主打書店和海景相依的新聞,讓我想起小時候參加學校合唱團的經驗,最難忘的曲子就是《大海啊故鄉》,馬上在網路上尋找連結,也很幸運地找到了非常符合童年時期情境的畫面,連服裝的配色都
82歲的指揮家祖賓.梅塔來台為79歲的指揮家楊頌斯代班,和巴伐利亞愛樂將從南演到北,所到之處,樂迷皆大呼過癮。圖為祖賓.梅塔於高雄排練現場。(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今晚在非常近的距離,看著原本高大魁
82歲的指揮家祖賓.梅塔來台為79歲的指揮家楊頌斯代班,和巴伐利亞愛樂將從南演到北,日前演出,樂迷大呼過癮。圖為祖賓.梅塔於高雄排練現場。(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古典音樂的美好年代,是否正在一點一滴
 我們時時刻刻活著,也分分秒秒正在死去,一如謝克特所言,這部作品,是在艱難的時局裡,為歡慶生命而作。畢竟光才能造就陰影,黑暗就只是黑暗而已。(所以他煙才打那麼厚,讓光這樣好看嗎?)  舞者詩意性而連貫的肢體,時而暴烈、時而輕盈,但始終保持在某種特定頻率上,我認為那不是為了能量的積累,相反地,是
  對於一名有懼高症的觀眾而言,坐在河床劇團所特殊打造的高台上看戲,是一次戰戰兢兢的體驗。除了高度令人恐懼,同時也深怕那欄杆輕輕一碰,人就要掉下舞台區,即使知道不太可能會掉下去,但這樣子的驚恐感,也
作曲家李元貞本周末返台發表NSO委創作品《西岸》。 如何描繪一座島嶼的模樣?作曲家李元貞選擇從她所熟悉的「西岸」開始,作一場曖昧朦朧卻又極其寫實的聲響書寫。 從小在台灣西岸台南成長、現也居住於美國西岸城市的李元貞,在一次的海灘旅行中,從冰冷的海水沖上雙腳的片刻裡,捕捉創作靈感,成為管弦樂新作《西岸》
 誠品台中港店即將開幕,主打書店和海景相依的新聞,讓我想起小時候參加學校合唱團的經驗,最難忘的曲子就是《大海啊故鄉》,馬上在網路上尋找連結,也很幸運地找到了非常符合童年時期情境的畫面,連服裝的配色都
82歲的指揮家祖賓.梅塔來台為79歲的指揮家楊頌斯代班,和巴伐利亞愛樂將從南演到北,所到之處,樂迷皆大呼過癮。圖為祖賓.梅塔於高雄排練現場。(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今晚在非常近的距離,看著原本高大魁
82歲的指揮家祖賓.梅塔來台為79歲的指揮家楊頌斯代班,和巴伐利亞愛樂將從南演到北,日前演出,樂迷大呼過癮。圖為祖賓.梅塔於高雄排練現場。(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古典音樂的美好年代,是否正在一點一滴
 我們時時刻刻活著,也分分秒秒正在死去,一如謝克特所言,這部作品,是在艱難的時局裡,為歡慶生命而作。畢竟光才能造就陰影,黑暗就只是黑暗而已。(所以他煙才打那麼厚,讓光這樣好看嗎?)  舞者詩意性而連貫的肢體,時而暴烈、時而輕盈,但始終保持在某種特定頻率上,我認為那不是為了能量的積累,相反地,是
  對於一名有懼高症的觀眾而言,坐在河床劇團所特殊打造的高台上看戲,是一次戰戰兢兢的體驗。除了高度令人恐懼,同時也深怕那欄杆輕輕一碰,人就要掉下舞台區,即使知道不太可能會掉下去,但這樣子的驚恐感,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沒有彩排,沒有預設,將所處在同個空間中的人事物,所有可見與不可見的,懸浮在當下時空的一切,以音樂凝結,餾成一段永恆的記憶。
Thumbnail
日前略為不適,無心料理家務,也沒力氣看書,我乾脆賴在書房上網閒逛解悶,先生也在一旁寫字看書。我不熟悉音樂,放音樂一向是先生的責任,他放什麼我聽什麼,沒有意見也從不抱怨。可是,今天的音樂越聽越悶,我終於忍不住開口:「這是什麼音樂?可不可以換一換,我越聽越不舒服。」先生從善如流,立即更換音樂。 原來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24年前周杰倫橫空出現,創出獨特的周氏曲風。當時我在想如果周杰倫生於香港,他的發展會是如何?廿年後,林家謙正正回答了我這個問題。他們二人有不少相似之處﹕ 唱腔不是字正腔圓,有些人覺得似唸經,但我則覺得是將歌詞的音樂感最大化。
Thumbnail
在南管之鄉、在南管世家成長的王心心說,她睜眼、閉眼間,盡是悠悠南管在耳邊響起。
Thumbnail
在南管之鄉、在南管世家成長的王心心說,她睜眼、閉眼間,盡是悠悠南管在耳邊響起。
Thumbnail
林憶蓮,1966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浙江省寧波市,童年時分別在美孚和在上海人聚居的北角明園西街度過。父親林德華是香港中樂團的二胡樂師,母親李佩華則鍾情紹興戲。  林憶蓮從小就接觸音樂,時常靠在收音機旁邊,跟著哼哼唱唱。但小時候的她,沒有想過要當歌手,反而是夢想成為一個畫家。 
Thumbnail
紀錄。古琴家林嶽正月初三瞬間演作當下 感謝古琴家林嶽老師連續六年拜訪龍鶴山。 想了解如何以古琴瞬間演作當下音樂? 龍年正月初三回禮以古琴演作爵士樂藍調及布基物基。以五聲音階重組。 咆勃爵士和弦音階。打鼓節奏鼓琴。當下演示給他看。 他彈平沙落雁及流水二曲。我以爵士藍調回應當下再回歸五聲音階。 感謝林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沒有彩排,沒有預設,將所處在同個空間中的人事物,所有可見與不可見的,懸浮在當下時空的一切,以音樂凝結,餾成一段永恆的記憶。
Thumbnail
日前略為不適,無心料理家務,也沒力氣看書,我乾脆賴在書房上網閒逛解悶,先生也在一旁寫字看書。我不熟悉音樂,放音樂一向是先生的責任,他放什麼我聽什麼,沒有意見也從不抱怨。可是,今天的音樂越聽越悶,我終於忍不住開口:「這是什麼音樂?可不可以換一換,我越聽越不舒服。」先生從善如流,立即更換音樂。 原來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24年前周杰倫橫空出現,創出獨特的周氏曲風。當時我在想如果周杰倫生於香港,他的發展會是如何?廿年後,林家謙正正回答了我這個問題。他們二人有不少相似之處﹕ 唱腔不是字正腔圓,有些人覺得似唸經,但我則覺得是將歌詞的音樂感最大化。
Thumbnail
在南管之鄉、在南管世家成長的王心心說,她睜眼、閉眼間,盡是悠悠南管在耳邊響起。
Thumbnail
在南管之鄉、在南管世家成長的王心心說,她睜眼、閉眼間,盡是悠悠南管在耳邊響起。
Thumbnail
林憶蓮,1966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浙江省寧波市,童年時分別在美孚和在上海人聚居的北角明園西街度過。父親林德華是香港中樂團的二胡樂師,母親李佩華則鍾情紹興戲。  林憶蓮從小就接觸音樂,時常靠在收音機旁邊,跟著哼哼唱唱。但小時候的她,沒有想過要當歌手,反而是夢想成為一個畫家。 
Thumbnail
紀錄。古琴家林嶽正月初三瞬間演作當下 感謝古琴家林嶽老師連續六年拜訪龍鶴山。 想了解如何以古琴瞬間演作當下音樂? 龍年正月初三回禮以古琴演作爵士樂藍調及布基物基。以五聲音階重組。 咆勃爵士和弦音階。打鼓節奏鼓琴。當下演示給他看。 他彈平沙落雁及流水二曲。我以爵士藍調回應當下再回歸五聲音階。 感謝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