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新聞》啊!我能為你做什麼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9.03.22 跨過去編報導]

如同往常的週五夜晚,但這一天有些不一樣。
這一晚,是本學期跨講堂第一場講座。我們邀請到 One-Forty 的陳凱翔先生,跨講堂揭開「你拿夢想做什麼?」系列講座序幕。

這個夜晚,他分享關於他的夢想,以及移工們的夢想故事。

raw-image
移工=外勞+打架喝酒鬧事+車站群聚+搶國人工作機會?

我們這一代關注著許多的社會議題,但我們是否曾關注過那些離鄉背景到台灣打拼的移工們?上圖中可看見台灣社會對移工(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外勞)有多少刻板印象。移工已是台灣社會的一份子,在街頭看見集結成群的移工更不是陌生景象,而我們真正認識他們嗎?或總帶著鄙視眼光及歧視的意味呢?

raw-image
他們,也是家裡的英雄。 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接受完整教育,在家鄉找不到好工作。於是離鄉背井,隨著全球化的脈絡移動到陌生的異地,忍住思念,努力工作,為了撐起一家的生活、讓子女受更好的教育,也期盼一圓自己的夢。(摘自One-Forty官網)

此時有幾位台灣的年輕人因著使命,創辦了 ONE FORTY ,希望藉由NPO的型態協助移工,讓他們在台灣的這趟旅程能有一些不同。透過線上線下的教學平台,讓下班後的移工們還有機會可以學習語言或新的知識技能、也提供移工可以發聲與交流的所在,讓他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試想:「如果有一天,你成為了移工,準備人生第一次出國」 你的心情會是什麼?忐忑不安?恐懼?害怕?
raw-image

透過凱翔老師的分享,讓大家發現原來移工離鄉背景下遇見許多困境,絕非只是做一份工作如此簡單而已。而Brainstorming的討論方式刺激大家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現場每組間的議題探討更是精彩,讓我們更深層的反思移工議題。

最後一張簡報寫著: 「今晚,當你走出教室,你可以做哪些事?」

其實撕下「移工」的標籤,我們與他們沒有什麼不同,但我們卻能從他們的故事裡看見更寬廣的世界。 我們就放點什麼在心裡,並學習擁抱這個社會的多元,讓台灣更加美好:)

raw-image
raw-image

🔍 臉書:

🔍 Instagram:


20190322跨講堂 —《新創NGO的社會實踐:東南亞移民工在台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逢甲跨講堂的沙龍
4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這集來說說那位在中國工作的學長,本來只想好好打拚、賺個幾年回台灣,後來卻回不了台灣,他心中的酸楚。🥺
Thumbnail
這集來說說那位在中國工作的學長,本來只想好好打拚、賺個幾年回台灣,後來卻回不了台灣,他心中的酸楚。🥺
Thumbnail
關於「移工」,大部分的論述多集中在賺大錢、衣錦還鄉,及備受壓迫的形象等兩大極端,而在許多情況下,尤其是因為未曾真正接觸他們,我們或許往往忘了在兩大極端之下存在的「中間值」。以此著眼,《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選擇以更平凡的角度,向讀者介紹移工們的生活與日常樣態,呈現出移工族群更加多元、立體的群體意象。
Thumbnail
關於「移工」,大部分的論述多集中在賺大錢、衣錦還鄉,及備受壓迫的形象等兩大極端,而在許多情況下,尤其是因為未曾真正接觸他們,我們或許往往忘了在兩大極端之下存在的「中間值」。以此著眼,《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選擇以更平凡的角度,向讀者介紹移工們的生活與日常樣態,呈現出移工族群更加多元、立體的群體意象。
Thumbnail
「人生從來就沒有意義,意義是自己給予的,就像工作者的價值是自己創造的一樣。」我相信工作是「有機的」(Organic)不會總是一成不變,而且所有的規則都可以在精心準備下被打破,而其中最關鍵是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主動發現自己可以貢獻價值的地方,因為你會在付出中找到意義、走出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人生從來就沒有意義,意義是自己給予的,就像工作者的價值是自己創造的一樣。」我相信工作是「有機的」(Organic)不會總是一成不變,而且所有的規則都可以在精心準備下被打破,而其中最關鍵是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主動發現自己可以貢獻價值的地方,因為你會在付出中找到意義、走出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2022/8/4參加了由學習家舉辦的「國際級人才該具備什麼條件」,邀請的分享者/講者是Skyline的陳長風老師以及學習家的創辦人小羊老師。
Thumbnail
2022/8/4參加了由學習家舉辦的「國際級人才該具備什麼條件」,邀請的分享者/講者是Skyline的陳長風老師以及學習家的創辦人小羊老師。
Thumbnail
鳳凰花開期、離開校園的畢業生開始找工作,我們這群好友不是在北部念大學,畢業後為數不少的同學是前往北部工作,畢竟北部的工作比較多元,薪資也較優渥。〈東京是個黑洞,把年輕人都吸走了〉都市化吸引年輕人力集中前往都市工作不只是台灣的現象,台灣稱作「北漂」、在日本稱作「上京」。
Thumbnail
鳳凰花開期、離開校園的畢業生開始找工作,我們這群好友不是在北部念大學,畢業後為數不少的同學是前往北部工作,畢竟北部的工作比較多元,薪資也較優渥。〈東京是個黑洞,把年輕人都吸走了〉都市化吸引年輕人力集中前往都市工作不只是台灣的現象,台灣稱作「北漂」、在日本稱作「上京」。
Thumbnail
而他們的共通點是:「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情。」此指的並非職業,也不是汲汲營營在社會上尋找自己的定位,而是一個目標。 沒想過有一天,也會從東部青變成北漂族。 高中畢業那年,隻身前往東部,佇足於課輔班的同時,收到了「臺灣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註1」的資訊,有別於傳統的師培型態,除了強調自主學習、打破現有教育
Thumbnail
而他們的共通點是:「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情。」此指的並非職業,也不是汲汲營營在社會上尋找自己的定位,而是一個目標。 沒想過有一天,也會從東部青變成北漂族。 高中畢業那年,隻身前往東部,佇足於課輔班的同時,收到了「臺灣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註1」的資訊,有別於傳統的師培型態,除了強調自主學習、打破現有教育
Thumbnail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Thumbnail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