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嬰兒躺在母親腿上哭泣著,他的身軀、臉頰、手都被燙傷。一個女人有氣無力地坐在角落,全身也都是燒傷。一名三十歲的難民Shahida Begum說:『軍隊燒了我的房子,我當時人還在屋子裡……那痛楚是無法忍受的,我真的生不如死……』」半島電視台如此報導著,在這充斥著人倫悲劇的醫院中深切地傳達了羅興亞難民的哀慟。
以佛教徒為主的緬甸人(Burmese),自古就與居住在若開地區的羅興亞(Rohingya)穆斯林多有爭端。本為兩個不同的帝國,在英國殖民地擴張的影響下兩者被迫合併,英國大量引進羅興亞人作為勞工。殖民政府還採取雙管治理政策,高壓統治緬甸,卻給若開地區較多的自治權,種下兩族爭端的遠因。當緬甸與英國發生獨立戰爭時,緬甸與日本結盟共同對抗英人,而英人的軍隊正是由英國人與羅興亞人組成,更使緬甸人認為羅興亞人是殖民政府的餘孽。
取得獨立後,緬甸政府將羅興亞人視為非法移民,羅興亞人不但沒有投票權、工作權,甚至連國籍都沒有。長期受欺壓下,爆發了羅興亞危機。8月25日羅興亞人對若開邦多處的警局發動攻擊,此舉被緬甸政府視為恐怖攻擊,當日立即啟動「清除行動(Clearance Operation)」,除了軍方,亦有許多佛教徒民兵加入此行動,造成近千人死亡,數十萬人逃亡。
難民現況
大部分的難民逃至孟加拉與緬甸的邊境,多為婦女與小孩,孟加拉政府為其搭建帳篷,提供物資,但根據CNN報導,仍有許多人未獲得救助。綿延千里的帳篷中,偶爾穿梭數名來自不同媒體的記者實地採訪這些難民。據報導,許多婦女在逃難途中失去了她們的孩子,有些更被緬甸軍方凌辱。即使到了這個暫時的棲身之所也不能安心,邊境上埋著許多地雷,多位難民因為誤觸地雷而身亡。若是一不小心踏入緬甸邊境,則會遭受子彈無情的轟擊。
除了物資匱乏,孟加拉當局最擔憂的是疾病的傳染。難民營中只有簡便搭起的茅廁,附近有汙濁的河水,搭建在樹林中的營帳更是濕熱難耐,瘧疾、寄生蟲等十分容易在衛生環境差的地方傳播。
受傷的難民還必須到90公里外的孟加拉Sadar醫院治傷,且只有被醫院認可具有緊急性的傷患才能被送至此,這裡的情景怵目驚心,傷者脆弱而絕望的眼神令人難過,他們的傷痕訴說著悲傷的故事。
正如CNN為其報導所下的標題,世界不能忽視羅興亞人的慘況(The world cannot ignore the plight of Rohingya Muslims),羅興亞人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更完善的救濟,當然更需要世界協助從根本解決他們長期以來的困境。
緬甸政府澄清
緬甸當局說明他們的行動是為了掃蕩恐怖分子,而他們將羅興亞人視為恐怖份子乃因為他們8月25日時攻擊警察局的行為造成近30人死亡,以及逃亡時的抵抗。緬甸發言人Zae Htay說這些難民逃亡是因為他們有參與恐怖行動、同情恐怖組織、或與恐怖組織有關連,為躲避警方所以才逃亡。
緬甸實質領導人(de facto leader)翁山蘇姬也發表演說:「指責所有違反人道的行為」同時也說:「不會畏懼世界對此議題的調查」。在同一聲明中也一再強調緬甸民主才剛起步,仍在計畫與不斷改革當中。翁山蘇姬將國際的聲音聽若罔聞,為的是要穩定緬甸政局,剛走上民主之道的緬甸,勢必要面臨許多諸如此類的人權議題挑戰。
世界的激論與救助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發表聲明中將羅興亞事件比為「種族屠殺的經典案例(A textbook example of ethnical cleansing)」,眾家媒體也對此事件多加撻伐,同時也抨擊翁山蘇姬身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卻未阻止此行動。
但同時也有網路上的公民記者表達不同的看法,說明緬甸人與羅興亞人的仇隙其來有自,也為翁山蘇姬辯護道:「翁山蘇姬沒有辦法力挺羅興亞人,因為這樣長遠的歷史仇恨,全民盟(全國民主聯盟,翁山蘇姬所領導的政黨)剛取得政權不久,緬甸目前仍有四成的領土是由地方割據政權控制,如果就照著西方國家的步調前進,反而會激起緬甸人民的不滿,羅興亞人的處境值得同情,但是背後的歷史因素也值得思考。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在如此動亂之中,孟加拉就如荒漠中的綠洲,救濟難民不留餘力,同時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移民組織皆已投入救援行列,土耳其也已經動用其外交力量並執行人道救助。但孟加拉政府聲明孟加拉無法獨自承擔容納難民的責任,孟加拉本身即非富裕國家,將無法長期物援難民。面對難民在邊境上如履薄冰的生活,衣不蔽體的艱辛,饔飧不濟的困境,孟加拉呼籲各國對緬甸施壓,也希望緬甸早日讓羅興亞人回到若開邦。
捐款網址:
責任編輯:郭柏廷 核稿編輯:杜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