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白人的美國-零下五度的移民政策抗議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筆者日前有幸至美國朋友家作客,好巧不巧的是那日剛好是朋友家例行去抗議最近極具爭議的美國移民政策。於是筆者帶著好奇的想法和他們去位於聖保羅市(St. Paul)近郊的Whipple Building,和他們一同前往現場抗議。令筆者驚訝的是,這棟建築實際上代表的意義極多,不管是幾百年前收歸為聯邦用地,或是直至現今使用的機構,這棟建築可說是美國極具爭議的象徵。
▲ Whipple Building現場(作者自攝)

這是誰的土地

如果要討論這棟建築在美國族群之間代表的意義,就得從這棟建築的地理及歷史談起。Whipple Building所在的位置,位於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和明尼蘇達河(Minnesota River)的交叉口,自古以來便是取水、貿易、航運的交集點,故吸引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中的達科他(Dakoda)部落和歐裔白人們的青睞,將這裡視為適合定居之處。
隨著歐裔移民越來越多,這些移民和原住民簽訂契約,強調部分區域是原住民的保留區,並同意用錢來交換移民開墾的土地。然而美國總總的違約及遲遲不付訂金,造成了原住民面對沒有土地狩獵又沒有錢購買食物的兩難,間接引起了1862年的達科他戰爭,導致三十八位達科他原住民遭到吊刑——美國史上最大處決案。這場戰爭使得美國撤銷和當地所有原住民的條約——即便有許多部落沒有參與戰爭——合理化佔有當地所有保留區。回到今日,Whipple Building 便是蓋在當地原住民傳統集會地的核心。
即使如此,也並非歐裔移民都是蠻橫剝削原住民的。Henry B. Whipple,也就是Whipple Building 所紀念的人物,便是美國和原住民之間的橋樑。身為傳教士的他,儘管在達科他戰爭期間,也試圖保全大多數達科他族的利益,保護他們。他也曾今嘗試維護原住民族的權益,卻也遭其他人排擠,尤其是達科他戰爭期間,他反對將所有拘捕的原住民全員處決時。

這是誰的美國

諷刺的是,以這位充滿同理心的人命名的建築物,現在竟是遣返移民的移民法庭所在地。美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下的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在這棟建築內處理以移民篩選(Immigration review),而這項業務包含了起訴遣返不具美國公民身份的移民。這群人不只是一般台灣人知悉的非法入境移民,而是擁有綠卡(永久居留證)卻因為一張交通罰單,而被帶上腳鐐、穿上囚服監押在監獄的的合法移民。例如說六十二歲的 Ramon Barnett-Chavez,因為忘了帶駕照駕駛,便遭到逮捕並監禁三個月——等待他的遣返審判;相較於言,一個美國公民在同樣的狀況下,可能僅僅會收到一張二百美元的罰單。
根據宣傳人權組織的副執行長Michele McKenzie所說,這棟建築中受審的人,很多都和Barnett-Chavez的處境相似。因為違反交通相關的法規,而被迫入獄等待審判——許多人甚至是沒有錢請律師辯護——遣返至自己已四十年未踏上的泥土並再度面對當地的死亡威脅。這些人很多都是已經在美國有家庭的人,Barnett-Chavez本身就有兩個孩子跟一個孫女,如果被遣返的話,幾乎是確定他再也不會見到自己的親人了。另外,也有一部份的案件是和非法居留的移民有關係的,他們便是透過許多方法入境美國,逃離戰火連綿的家鄉,過了好幾十年,現在卻又被美國遣返出境,回到再也認不出來的家鄉。
而這一切都仍是和川普政府脫不了關係的。由於Whipple Building是聯邦用地,也可以說是中央政府的土地,其中起訴的法律和案件也都是適用聯邦規範,而川普便是聯邦政府最高的指揮官。明尼蘇達當地的報紙也特別指出,檢察官向法官聲請上訴的比例在川普上任後變高了,導致大量移民被迫監禁於監守所,等待數月,並由納稅人買單。如此不合理的制度變相造成了美國合法移民的迫害,同時浪費納稅人的錢來監禁這些各自擁有自己生活的居民。

這是誰的聲音

儘管每天還是有許多載著這類型犯人的囚車從Whipple Building的停車場進進出出,但這一系列不公不義並非被所有美國人漠視的。筆者朋友的媽媽在早上六點鐘帶著年邁的奶奶冒著零下五度的低溫,前往Whipple Building 抗議——只為了表達對於美國聯邦政府移民政策的不滿。在大廈前面,早早已聚集了數十位民眾,互相取暖、倒咖啡,準備要進行為期一個多小時的例行抗議。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活動是由當地的教會自發性主辦和當地支持移民非政府組織合作的抗議活動。他們唱著基督教聖歌,試圖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保護這些受難的人們,其中更有正準備要到Whipple Building內為非法移民辯護的律師來說明目前的情況是如此,而且邀請有興趣者可以進去旁聽審判。在這之後也有一個個的抗議民眾宣傳自己參與的組織和活動或者是親自前往宏都拉斯見證美國政府在當地酷刑的政治人物發言,宣導如何在現場抗議以外,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這場活動就像是資訊中心,由一個核心組織,運用教會的影響力,試圖將平常只在媒體上的事情,利用現場的探勘,拉近這件事件和自己的關係度,進而影響更多人接觸和反對一連串不合理的政策。和實質上是否可以對於川普的移民政策有實質上的改變比起來,這場活動更重要的或許是讓一般人接觸跟討論這件事情的急迫,或許和台灣的太陽花運動一樣,激起參與政治的意識,在日後如果有另外一個團體受害時,知道也會有一群人在背後支持他們

後記:

其實美國原住民保留區的問題不只在台灣人比較少知道明尼蘇達州出現,事實上在加州大學分校之一的柏克萊地區也有將原住民神聖祭祀土地拿來蓋百貨公司的例子。而同樣地,當地也有一群支持原住民的抗議民眾例行性的會到現址抗議,讓更多人知道這裡有這些問題。或許唯有透過長時間的公民集會,普羅大眾才會認識或正視這些存在社會中問題,進而影響未來政府的決策。
責任編輯 : 張恩睿 核稿編輯 : 劉丹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33會員
572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變成色狼的中國男性是高度經濟成長下的犧牲者嗎?「中國色狼增加數緊追日本,社會問題日益嚴峻」 是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嗎? 現代女性經濟獨立,擇偶標準提高間接導致性騷擾案件的增加... 中國終於也如同日本不得不重視此社會問題。
Thumbnail
avatar
波波先生
2020-11-21
林俊傑小時候極度內向、愛打電動,如何在不被家人看好之下,闖出一片天?|持續朝目標邁進的恆毅林俊傑小時候極度內向、愛打電動,如何在不被家人看好之下,闖出一片天?|持續朝目標邁進的恆毅力【舉例篇】#7 小時候連向服務生道謝都不敢的他,如何用行動,闖出一片天? 22歲出道後,在這十七年的歲月,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才成就出現在的他呢?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11/04(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avatar
Smile
2020-10-29
《真理的史詩》什麼是公民?真正「美國公民」的誕生!什麼是公民?在南北戰爭之前,以及其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政府對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一八六二年,林肯的司法部長惱怒地寫道:「我經常在法律書籍和法院紀錄中尋找『美國公民』一詞清晰而令人滿意的定義,但卻總是徒勞無功,這使我感到痛苦。
Thumbnail
avatar
馬可孛羅
2020-10-14
【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將這些記下生命厚度的明信片,一封封送到你能收到的那裡。 逃了很久的難,吃了許多的苦,離家鄉好遠好遠,一輩子都騎著幸福牌自行車,每天在家吃飯,總是待在地下室的房間讀書,沒教出過功成名就的學生,沒有特別被誰看得起,沒貪過別人也沒有揮霍過一塊錢,待人禮貌非常謙虛,平生最怕對不起誰,不願意給人添麻煩,這是我的老爸爸。
Thumbnail
avatar
FisHome
2020-06-21
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思考跟你想的不一樣關於總體經濟與貨幣政策,你首先要看破一件事情,就是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早已經不是以對付通膨為主要思路。1)聯準會最主要的任務是控制資產泡沫,還不是控制物價,為什麼呢?因為實體經濟並沒有過熱,並沒有通膨的壓力,而是金融部門有可能過熱,有可能出現泡沫,威脅到金融穩定。2)聯準會考慮對付金融系統風險,會優先.
avatar
吳嘉隆
2020-04-18
劉仲敬訪談 028 @ 20190313 論現代工會是不是自發秩序?德國戰時經濟模式是現代社會主義真正的起源。如何辨識負組織度?烏魯木齊市公安局故事。論阿姨如何看待自己身在美國。但是德國的集中和組織卻沒有鬥過英國的自由和法國的民主,因為儘管德國組織得更好一些,但是卻抵擋不住英國的海運控制的全世界資源和美國加入以後更大的人力和生產能力。但是德國的組織也確實有它的能力。大致上講,德國人如果是在對方優勢不超過四倍的情況下,德國人至少能打平手。雙方力量相等的情況下,德國人每次都打贏
Thumbnail
avatar
陳易宏
2019-03-19
川普當選,正是民主制度的可貴之處——美國大選觀評論<p>川普現象確實與美國的民主制度有關,但是川普當選真的就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失敗嗎?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認為這正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可貴之處。</p>
Thumbnail
avatar
王丹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