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香江短記:在虛實與冷熱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 by Puk Patrick on Unsplash
上星期回港處理私務,一年多不見,新聞媒體媒體報導中的香港似乎沒有什麼太大變化:股市上了三萬點、樓價日日創新高。想像中多年前那些「魚翅撈飯」、餐廳一位難求的日子又回來了。

出乎意料的是,想像與事實似乎有一段距離。

這次「舊地重遊」我們選擇落腳金鐘的太古廣場—之前我們最常逗留的地方。

太古廣場見聞

表面上看太古廣場來沒什麼大變化,地庫的餐廳都是老面孔,只是人似乎變少了。星期一晚上7點多,每家餐廳都有空位,Walk-In連排隊都不需要。
第一天晚上去了我們之前常去的「飯堂」(幾間在地庫的餐廳),餐牌沒變、價錢沒變、口味沒變,可是好像感覺沒那麼好吃了。
第二天晚上懶得走太遠,於是我們把田野調查的地點轉移到萬豪酒店。晚上8點鐘,大堂餐廳沒有半個人影。轉到游泳池邊的Fish Bar,還有幾張空檯,完全不需要等候。 之後到Q88酒吧小酌,也輕易找到位子。這與之前「港股大時代」時餐廳人滿為患、經常訂不到位子的狀況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明明股市已經上三萬點,中原指數接近歷史高點,市道卻像是變冷清了!
吃飯的時候一個做房地產的朋友跟我說,那些創新高的成交只是個案。現在看房子的人的確很多,但是願意真金白銀拿錢出來買房子的倒不多。她有個客人在羅便臣道的房子已經放售了好幾個月,減價了幾次仍然尚未成交。(當然這也可能因為客人的價錢「堅離地」所以乏人問津)
換句話說,新聞(特別是「蘋果日報」)裡的描述,和真正的經濟狀況是不一樣的。
新聞裡那個股樓皆旺的香港,和冷清的市道似乎並不相稱。也或許溫度表裡不一、景氣外張內弛才是這個城市真正的樣子。

香港立法會大樓。Source:https://mapio.net/pic/p-60875448/

「一國一點五制」


當然,跟朋友敘舊免不了提到「城中熱話」 — — 《逃犯條例》。這個條例將容許大陸、台灣和澳門以個案形式申請把刑事罪行的嫌疑犯從香港引渡到當地受審,許多人因而憂慮有關修訂會削弱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作為獨立司法管轄區的地位。
《逃犯條例》等於直接把大陸的司法系統帶到了香港,經商自由、言論自由會立即而明顯受到威脅。等於把原本50年不變、2047年到期的「一國兩制」提前變成了「一國一點五制」
一個不再有經商、與言論自由的香港,還有什麼國際競爭力呢?
對朋友們提到我的憂心,他們的反應則冷熱迴異。
在外資企業工作的,認為條例會影響未來外資對香港的佈局,特別是expatriate 友人,有幾個皺著眉頭說,條例通過後可能公司會縮減在港的的員工編制,或許自己就得離開這個城市。說著話題一下子轉到退休規劃,在座沒有一個打算留在香港退休,泰國和菲律賓是兩個大熱地點。
當然,也有朋友覺得不需要大驚小怪。他們認為97政權移交後,雖則有「一國兩制」的承諾,但香港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逃犯條例》即使對香港有影響也只不過是2047大限提前到來而已。「只要不做虧心事,沒什麼好怕的!」另一個飯局裡,以位在香港出生長大的友人這樣說。

Photo by Christian Sterk on Unsplash

《逃犯條例》比不上「安心偷食」


走筆至此,適逢《逃犯條例》在立法會審議之時,但議會裡的紛擾抵不過轟動全城的「安心偷食」事件。社交媒體討論婚外情的熱絡程度,說是全民運動也不為過,遠遠勝於攸關香港前途的《逃犯條例》。
計程車裡的黑白影片加上實境對白,「偷窺」快感十足,再加上名人效應加持,八卦新聞的確比嚴肅的政治議題容易引人興趣。
也許因為娛樂圈的是非討論起來比政治議題更讓人覺得理直氣壯、更盡致淋漓;也許挺過九七交接二十載之後,人們學會了以冷漠來面對排山倒海的政治壓力;也許,「笑談人生」是韌性的另一種表現。
也許,虛與實、冷與熱並存,是邁向2047的必要轉化過程。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專題「火山腳下的二三事」,也歡迎你來“Like“ 我的部落格臉書,追蹤最新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NewLifeInAlbay/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離開台灣,在香港工作多年之後,落腳菲律賓馬榮火山底下的小城鎮 - 黎牙實比市(Legazpi City), 一個慢活、樂活的地方。這裏的人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情與隨遇而安的淡定,讓我這個都市人既欽佩又慚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管銀行戶頭有多少錢,生命完結之日也是在世間的財產歸零之日。換句話說,花掉的錢是財產,沒花掉的錢就成了遺產。努力賺錢、努力存錢但沒有規劃如何使用金錢,遺產的最終受益人是國稅局和子孫。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不要過河拆橋」,日後好相見;英文也說“Don’t burn your bridges”。但即便如此,「過河拆橋」還是屢見不鮮。 以我觀察,「拆橋與否」除了個人修為之外,與利益算計大有關係。在下列這些狀況下,出現「過河拆橋」的機會較高:
剛剛從台灣過中秋節回來,街上熙來攘往很是熱鬧。可是這次我突然發現身邊的「霸王」增加了: 去餐廳吃飯,餐廳的生意很好,已經訂位了客人往往得等上十幾分鐘才能入座。還有許多拿了號碼牌候位的客人.....
81歲的老太太長什麼樣子?一臉皺紋、滿頭白髮、拄著拐杖還步履蹣跚、說起話來口齒不清? 那是我還沒見到桑妮雅表姐之前對她的想像,而且錯得離譜!
出爐4小時、還沒賣出去的烤雞該怎麼處理最好? 這次赴美住在親戚亞歷山大位於洛杉磯市區的家裡。跟這些住在美國超過三十年的人出出入入,與參加旅行團走馬看花的感覺極為不同。
在他描述與這幾個名人作者合作的過程當中,也浮光掠影式地讓我們看到這些名流的人生態度: 前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Katharine Graham,前電影導演Nora Ephron,還有前美國總統克林頓。
不管銀行戶頭有多少錢,生命完結之日也是在世間的財產歸零之日。換句話說,花掉的錢是財產,沒花掉的錢就成了遺產。努力賺錢、努力存錢但沒有規劃如何使用金錢,遺產的最終受益人是國稅局和子孫。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不要過河拆橋」,日後好相見;英文也說“Don’t burn your bridges”。但即便如此,「過河拆橋」還是屢見不鮮。 以我觀察,「拆橋與否」除了個人修為之外,與利益算計大有關係。在下列這些狀況下,出現「過河拆橋」的機會較高:
剛剛從台灣過中秋節回來,街上熙來攘往很是熱鬧。可是這次我突然發現身邊的「霸王」增加了: 去餐廳吃飯,餐廳的生意很好,已經訂位了客人往往得等上十幾分鐘才能入座。還有許多拿了號碼牌候位的客人.....
81歲的老太太長什麼樣子?一臉皺紋、滿頭白髮、拄著拐杖還步履蹣跚、說起話來口齒不清? 那是我還沒見到桑妮雅表姐之前對她的想像,而且錯得離譜!
出爐4小時、還沒賣出去的烤雞該怎麼處理最好? 這次赴美住在親戚亞歷山大位於洛杉磯市區的家裡。跟這些住在美國超過三十年的人出出入入,與參加旅行團走馬看花的感覺極為不同。
在他描述與這幾個名人作者合作的過程當中,也浮光掠影式地讓我們看到這些名流的人生態度: 前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Katharine Graham,前電影導演Nora Ephron,還有前美國總統克林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一篇要來講些我在香港的日子裡,住家附近經常打牙祭的餐廳、小店,如果你是荃灣人或是曾在荃灣住過一陣子的人,應該知道我講的是哪些店,只是有些美味隨著時間過去,店家敵不過疫情或是經濟轉手因素,只剩記憶中的美味了...
Thumbnail
日圓低水,長期徘徊在5算之間,新冠疫情後,海外投資者的買賣勢頭強勁,同時香港及內地富豪卻是一擲千金搶購東京高端樓盤熱潮,除了在日本旅遊時有個落腳點外,亦方便招呼朋友。其實過去疫情,中國經濟放緩和股市的低迷亦都促使富人離開中國,當然亦有不滿在新冠疫情時期的突然封城措施。至於香港富豪亦希望將資產分散投資
Thumbnail
「幾個月前去台灣找你還說着無法再習慣香港,半年不到竟然回來了。」朋友家中生變,暫時離開移居的苦寒國度,回港處理事務。他人緣好,連連筳席,累過返工。這日他約舊友入長洲BBQ,拍了張維港的照片,害我也有點想回去看一看。 離港一年又四個月,身分安定下來,第一時間去火車站買全月通。去年行政院推出T P
Thumbnail
話說雖然「復常」咗,但感覺到個市真係麻麻,特別係餐飲業。以前無人排嘅餐廳,一係執咗笠,一係苦苦死撐,都係無乜人流。而以前要排長龍嘅,依家假日晚市基本直入唔使等位。由7點入到去,食到8點,發現間鋪竟然半空,做到一輪生意咁大把。
Thumbnail
“撤辣”在粵語裡就是“撤掉辣招”,而辣招是指為了解決棘手問題而採取的強制措施。 香港一直都是全球房價最高的地區之一,房價與收入的比例僅次於大陸一線城市。關鍵還是因為香港實施自由貨幣流通,因此房市里有著大量的外地炒房團。為了限制外地投資者的過度炒作...
過客一天都只吃早午餐及晚餐,長期早午餐都是吃海鮮飯湯(清淡),從一碗90元漲到130元真的有嚇到的(基本工資調漲,也帶動物價的調漲)° 於是過客放棄海鮮湯飯這選項了,我來找香港人開的便當店,過客點的是”蠔油香菇雞”,香菇雞肉質軟很入味,通常過客都是去菜的,因為我挑食😂,但今天運氣還不錯,竟然
Thumbnail
「剛剛的鹿肉飯很好吃」我聽到路人說廣東話 「咦,你們是香港人?」我問 「對啊!你也是香港人?一個人來的嗎?」 「嗯,我剛到阿寒湖,沒想到五點多,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我還在找餐廳」 「老公,過來看看,這位年輕人一個人來到海北道!」 看著前面的六人團,這句話揪著我心。 我原本並非一個人來北海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一篇要來講些我在香港的日子裡,住家附近經常打牙祭的餐廳、小店,如果你是荃灣人或是曾在荃灣住過一陣子的人,應該知道我講的是哪些店,只是有些美味隨著時間過去,店家敵不過疫情或是經濟轉手因素,只剩記憶中的美味了...
Thumbnail
日圓低水,長期徘徊在5算之間,新冠疫情後,海外投資者的買賣勢頭強勁,同時香港及內地富豪卻是一擲千金搶購東京高端樓盤熱潮,除了在日本旅遊時有個落腳點外,亦方便招呼朋友。其實過去疫情,中國經濟放緩和股市的低迷亦都促使富人離開中國,當然亦有不滿在新冠疫情時期的突然封城措施。至於香港富豪亦希望將資產分散投資
Thumbnail
「幾個月前去台灣找你還說着無法再習慣香港,半年不到竟然回來了。」朋友家中生變,暫時離開移居的苦寒國度,回港處理事務。他人緣好,連連筳席,累過返工。這日他約舊友入長洲BBQ,拍了張維港的照片,害我也有點想回去看一看。 離港一年又四個月,身分安定下來,第一時間去火車站買全月通。去年行政院推出T P
Thumbnail
話說雖然「復常」咗,但感覺到個市真係麻麻,特別係餐飲業。以前無人排嘅餐廳,一係執咗笠,一係苦苦死撐,都係無乜人流。而以前要排長龍嘅,依家假日晚市基本直入唔使等位。由7點入到去,食到8點,發現間鋪竟然半空,做到一輪生意咁大把。
Thumbnail
“撤辣”在粵語裡就是“撤掉辣招”,而辣招是指為了解決棘手問題而採取的強制措施。 香港一直都是全球房價最高的地區之一,房價與收入的比例僅次於大陸一線城市。關鍵還是因為香港實施自由貨幣流通,因此房市里有著大量的外地炒房團。為了限制外地投資者的過度炒作...
過客一天都只吃早午餐及晚餐,長期早午餐都是吃海鮮飯湯(清淡),從一碗90元漲到130元真的有嚇到的(基本工資調漲,也帶動物價的調漲)° 於是過客放棄海鮮湯飯這選項了,我來找香港人開的便當店,過客點的是”蠔油香菇雞”,香菇雞肉質軟很入味,通常過客都是去菜的,因為我挑食😂,但今天運氣還不錯,竟然
Thumbnail
「剛剛的鹿肉飯很好吃」我聽到路人說廣東話 「咦,你們是香港人?」我問 「對啊!你也是香港人?一個人來的嗎?」 「嗯,我剛到阿寒湖,沒想到五點多,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我還在找餐廳」 「老公,過來看看,這位年輕人一個人來到海北道!」 看著前面的六人團,這句話揪著我心。 我原本並非一個人來北海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