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踏過同一條河兩次

人不能踏過同一條河兩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不能踏過同一條河兩次」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的名言。

赫拉克利特生性憂鬱,有「哭的哲學人」(weeping philosopher) 的稱號。他的思想表現於斷片 (fragment) 中,且愛用隱喻、悖論,頗晦澀難懂。

人不能踏過同一條河兩次,理由是:這條河也好,這個人也好,都已經不同,背後涉及時間的流逝及變化。

人很奇怪,總有種錯覺,覺得時間未曾流走,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就是一個好例子。

不自覺是一回事,實際畢竟流走了,追不回來。時間流走又不是純粹的流走,它總會帶去一些東西,以過河為例,前一刻的河水可能已被後一刻的河水取代,那人的臉上亦可能多了汗珠,不復乾爽。一些東西被帶去,積少成多,就成為變化。變化得以可能,全賴有時間的流逝。

孔子見河水奔流,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奔流而去的河水,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是不停的流動)。」語帶感慨。無他,流水令他想到時間,流水永不止息地流,時間何曾不是永不止息地溜走?變化原來天天進行著,變幻才是永恆,對一重情的人來說,焉能不感慨?朱子下「進學不已」四字,對孔子敏感的心靈反而不了解。

赫拉克利特似乎領悟到孔子所領悟的哲理,他另一句名言正是「唯一不變的是變的本身」。

因看透變的實相,故不怕死。死只是一種跟生相對的狀態。「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後者死則前者生,前者死則後者生」。

莊子認為, 生與死只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變化,並無所謂真正的生與死。「外生死」的看法和赫拉克利特是相通的。

另外,赫拉克利特相信,萬物的本原是火,宇宙即是永恆的活火。萬物永遠流變,流變所依據的尺度及規律,就是邏各斯 (Logos)。

raw-image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294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賈府賴以維繫,全因賈母在。賈母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孔子精神。孔子精神為何?就是「仁為禮之本」。真情實感乃禮制規範的依據,亦靠禮制規範表露。賈母的溫情洋溢,見於她待清虛觀小道士、劉姥姥,鴛鴦等,第三十九回「村老嫗謊談承色笑」有這麼一段: 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
中國人不是你說自己是就是,而是看你有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為何?簡單一個字「仁」,「仁」即感通之心,孟子曰「不忍人之心」,唐君毅則稱之為「性情心」。 我們不妨看看香港自稱中國人的人的行為,審視一下其行為是否合乎「仁」。 健仔中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做些什麼?出公函迫校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
賈府賴以維繫,全因賈母在。賈母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孔子精神。孔子精神為何?就是「仁為禮之本」。真情實感乃禮制規範的依據,亦靠禮制規範表露。賈母的溫情洋溢,見於她待清虛觀小道士、劉姥姥,鴛鴦等,第三十九回「村老嫗謊談承色笑」有這麼一段: 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
中國人不是你說自己是就是,而是看你有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為何?簡單一個字「仁」,「仁」即感通之心,孟子曰「不忍人之心」,唐君毅則稱之為「性情心」。 我們不妨看看香港自稱中國人的人的行為,審視一下其行為是否合乎「仁」。 健仔中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做些什麼?出公函迫校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