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哭了?30、50歲的前進跟回頭:〈仲尼回頭〉讀詩心得

2023/02/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事業、感情或家庭裡,如果你正面臨改變、面臨離別,如果你不再如20幾歲那樣傻裡傻氣橫衝直撞,如果在前進時會一步一回首、腳有千兩重,那麼,讀了這首詩後會發現,我們都是一樣的,一樣膽小也一樣勇敢,一樣念舊也一樣盼望,一樣願意為了一個不悔而踏上那條杳無人煙的道路。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嚮往,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by佛羅斯特 (Robert Frost,1874-1963)<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仲尼回頭〉 作者:蕭蕭
走過曲阜斜坡,仲尼曾經三次回頭,
一次為顏淵、子路、曾參、宰我,
一次為孔鯉、孔伋,
另一次為門口那棵蒼勁的古柏。
走過魯國開闊的平疇,仲尼只回了兩次頭,
一次為遍地青柯不再翠綠,遍地麥穗不再黃熟,
一次為東逝的流水從來不知回頭而回頭,
回頭止住那一顆忍不住的淚沿頰邊而流。
走過人生仄徑時,仲尼曾經最後一次回頭,
看天邊那一個仁字,
還有那個人在左邊,撐天上的那一橫、地上的那一橫,
留個寬廣任人行走!
仲尼是孔子的字,詩人用仲尼而非孔子來當標題,顯得比較平易近人,比較有人味(孔子這兩個字實在太「神聖」了)。
整首詩我會搭配孔子的生平來閱讀。孔子出生在魯國,第一次離開魯國約30~35歲左右,去了齊國,約兩年後回魯; 第二次離開魯國周遊列國趴趴走大約55歲左右; 結束環遊世界之旅,返回魯國的孔子已經68歲了,五年後他73歲時第三次離開魯國,而這次他去的地方是天國。
以下分成三點來分享我的讀詩心得:

1.回頭看到了眷戀留步,也看到了前行的理由

走過曲阜斜坡,仲尼曾經三次回頭,
一次為顏淵、子路、曾參、宰我,
一次為孔鯉、孔伋,
另一次為門口那棵蒼勁的古柏。
詩文中的「顏淵、子路、曾參、宰我」是他的學生,是他的事業,「孔鯉、孔伋」是他的孩子跟孫子,我解讀為家庭。
第一段的心境(特別強調「心境」是因為史實上,曾參、孔伋都是孔子中晚年才出現的人物),對應孔子生平應該是在30歲上下,30歲的孔子在魯國有老婆、小孩,也已經廣收門徒,他說自己「三十而立」,代表這個階段家庭跟事業都有了一定的基礎。
30幾歲後,究竟要留在原本的生活圈,還是要嘗試冒險呢?
不只是現代人,孔子也停下腳步回頭過,前兩次回頭有那麼一點戀戀不捨,但最後一次回頭卻是前行的理由,最後他看了一眼「蒼勁的古柏」。
我傾向將「蒼勁的古柏」詮釋為孔子「理想中的自己」,
在感情中也好,在工作中也好,有時候,選擇離開,不是因為原本的人事物不好,而僅僅只是,在那個環境、那段關係中,我們已經無法實現理想自我了。
孔子最後一眼看的是古柏,這一眼,他不再戀戀不捨,而是再也不回頭的跨出步伐前往追求。

2.就算被現實賞耳光,依舊無悔向前

走過魯國開闊的平疇,仲尼只回了兩次頭,
一次為遍地青柯不再翠綠,遍地麥穗不再黃熟,
一次為東逝的流水從來不知回頭而回頭,
回頭止住那一顆忍不住的淚沿頰邊而流。
第二段詩人特別強調孔子「只」回了兩次頭,相對於上一段的三次回頭,這一次他少了許多眷戀。
這段的心境大約落在55歲左右,孔子對自己的自評是「五十而知天命」,這時的他已經很確定自己人生的願景是什麼,但他實現了嗎?這一段的兩次回頭,現實給了他兩記大大的耳光!
第一記耳光,他看到「青柯不再翠綠,麥穗不再黃熟」,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連吃都吃不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想要怎麼辦?他的理想破碎了,但他的心依舊熱烈的跳動,他還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回頭時看見了最不忍的畫面,為了改變那個畫面,他再次選擇離開。
第二記耳光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時光之流,他的心還在跳動,理想仍如少年,但是時間還有多少呢?在那個年代55歲已經算是中老年了,他很可能這輩子都再也無法看到他心中的「大同世界」,看著已逝的滔滔江水,孔子掉了眼淚,而止住方法,是朝著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的的未來,再一次出發。

3.你會選擇哪個詞彙成為自己的代名詞?

走過人生仄徑時,仲尼曾經最後一次回頭,
看天邊那一個仁字,
還有那個人在左邊,撐天上的那一橫、地上的那一橫,
留個寬廣任人行走!
仄徑指的是狹小的路,我理解為難行之路。最後一段詩文,孔子已經走完了窒礙難行的一生,這一次,他只回了一次頭,30歲時戀戀不捨的家庭、事業,50歲時破碎的理想世界,到了「從心所欲」的70歲,他已經全部放下了。
最後一次回頭,他看見的是自己活成的模樣,孔子不只是活出了「仁」,更是活成了「仁」,他用自己的每一天、每個選擇,建構了他的理想世界,這一刻,狹窄的仄徑化為了天地無限寬廣的世界,就如同佛陀走過的草原,佛陀不是走向花朵,而是讓走過的路全都盛開出芬芳的花
世界不會永遠盡如人意,但我們永遠有自由選擇自己要活成的模樣,只要我們熾熱的活過,當我們回頭看,會發現這個世界的某個小小角落,因為我們活過的烙印,而有了一點小小的不一樣。
孔子選擇了「仁」成為他的代名詞,那你呢?

後記

這首詩是前幾天朋友分享給我的,我們都跟孔子很不熟,但卻都被詩裡的情境給觸動了,朋友在遙遠且寒冷的國度,不知道當初出國時,她回了幾次頭?

延伸分享

1.如果喜歡這首詩,同場推薦 陳義芝老師的導讀
2.聲音是讀詩時非常美好的體驗,推薦我常聽的ig 「借來的光
3.第二段「青柯不再翠綠,麥穗不再黃熟」推薦搭配《詩經・黍離》來看,情感跟景色都可以跟這首詩相呼應,也是念出來後非常優美的詩句。
小孩子大姐
小孩子大姐
一個因為文字而發現希望的閱讀者,也是個透過書寫傳遞希望的創作者。 悄悄話請來信: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