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的問題,就是到底應該如何在獨居或群聚之中選擇過生活?我們確實相信螞蟻有一個很好的社會結構,值得我們借鏡。但我們卻不知道螞蟻的群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說螞蟻到底何德何能,可以被稱為真社會性動物?難道只能相信螞蟻是從外星球派來要征服地球的異形兵器嗎?要解決這個問題,筆者這裡又一次地做了大膽的假設,將威爾遜博士付予真社會性動物的三條定義條件與大同世界做個連繫。我們對於在《
三體人入侵》的文章裡裡敘述過大同世界的與管仲的話差異所在,而且互為表裡。也就是管仲的話可以視為第一人稱的四維模型,而大同世界偏向第三人稱敘述模型。而這裡我們可以用真社會性動物的實際情況,再一次用描述大同世界的方法描述它們,將四維、大同世界、與真社會性動物三件事關聯在一起:
- 禮:表=同時在巢穴中有兩代以上的個體;裡=所有的個體的基因特徵都來自同一隻蟻后的基因池中。
- 義:表=高度秩序化組織和戰爭裡的自殺性攻擊;裡=巢穴裡的所有子代統一集中照顧。
- 廉:表=功能分工,特別是繁殖分工;裡=蟻后不(太)能動、兵蟻不能(自己)進食、工兵不能繁殖。
- 恥:表=巢穴內沒有糾紛,沒有內鬥:裡=巢穴中的所有角色都有無可取代的必要性。
前面有說過所謂的「表」是我們在觀察這個族群時表面上顯示出的特徵行為;而「裡」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支持這個表面特徵行為的必要生物基礎。所以這四點能力是針對螞蟻族群再次用管仲的話來翻譯的結果。
第一點禮,這裡用南美切葉蟻(Leafcutter ant)
i的行為來深入說明。切葉蟻不同於一般常見的與芽蟲共生,牠們吃「香菇」長大—與一種真菌絲共生,整個族群可以單靠這種食物來源來養活。牠們的一生一樣從雌蟻婚飛受精後開始。當降落於地面後,開始挖土建立一個寬約六公分的地下室,擔當起蟻后的角色。而早在雌蟻離巢與雄蟻交配前,就已經先準備好把真菌絲纏成一捆藏在口器下的小囊裡。她會將這包東西吐在自己建立的地下室中開始培養,同時開始排卵。
在第一批的卵經過幼蟲,蛹一直到成蟲之前,所有的幼蟲和真菌的培養都是依賴蟻后親自餵養與澆灌,這會消耗掉她大量的蛋白質與脂肪。這個期間蟻后的健康狀態就一直處於死亡與生存的臨界邊緣。但就在 40 天到 60 天之後,第一批工蟻誕生,這群工蟻可以離開地下室外出切下小葉片回來培養真菌與幼蟲,這時蟻后也可以不用再親自餵養幼蟲而轉去專心地生產。
從此之後,慢慢地雄蟻與雌蟻也誕生下來,這樣的一個螞蟻巢穴未來就與我們認知的一樣逐漸茁壯。南美切葉蟻的族群極限可以到達七百萬隻一個巢穴,牠們的巢穴可以多達一千多個小房間,範圍擴及一個英式足球場這麼大。算得上是南美原始雨林中的一項奇觀。
但是當科學家在實驗室試圖自己培養切葉蟻群時,他們發現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這個從外界切取葉片下來回到巢穴中用以培養澆灌真菌的生產線過程,遠比想像中的要精細。首先是外出尋找葉片的工蟻體型較大,以方便取下足夠大小的葉片回巢穴。但這樣的工蟻對於澆灌真菌的作業又太大而顯得笨拙,因此澆灌真菌的又是另外一批不同大小的工蟻負責。大大小小不同體格的工蟻,科學家至少可以歸類出三種以上。同時,切葉蟻一樣有兵蟻,其大小幾乎是澆灌真菌園的工蟻體形的 300 倍。然而在蟻后誕生下的第一批卵裡,都是屬於體型最小的工蟻。
我們說到巢穴初創時期蟻后身上所有的營養來源,都是處在臨界邊緣。如果有一隻較大的工蟻、甚至是兵蟻被誕生下來,那麼食物來源將會立即成為問題。因此只要有任何一隻超出標準之外的個體出現,整個群體就會遭殃。四維模型雖然無法說明在生化層面上是什麼機制讓蟻后可以這麼精準地控制工蟻體形的大小,但情況也不難理解。蟻后一定自己知道如何控制幼蟲的營養。
南美切葉蟻;右邊兩支為蟻后;中間為兵蟻;左邊有六種大小的工蟻(圖片來源)
這有點像是我們人類的成衣或鞋子市場。市面上有的尺碼,一定都是常見的,可以供給 99.9% 以上的客戶。雖然每個人在身體的尺寸上不可能完全相同。但這種差異是可以被容許的。如果今天三不五時進來的客人所需要的尺碼就超過了工廠製作的範圍,需要客制化,那麼工廠的生產線很難快速地大量生產商品,工業革命所期待的國際共通市場也就不存在了。
再看回到任何一個能正常運作的無生命系統時,這種不踰節的現像不是一再地被運用嗎?新上市的汽車,無論廣告把它打扮地多麼與眾不凡,但它的高度、寬度、車輪間距、剎車系統、排氣量等等諸多規格,不是都先必需合乎法規,才能進入市場,開上馬路。同理一個生物構成的社會,若要能夠保持高效運作,一樣也會有很多不能逾越的規則必須先遵守。
「神風特攻隊」
第二點義的行為在真社會性動物身上一樣能觀察出駭人的結果,也就是如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性攻擊。一種名為爆炸蟻(Colobopsis explodens)的蟻種在巢穴遇到入侵的敵人時,一種固定角色的螞蟻會執行像是「自殺炸彈」式的攻擊-用力的扭曲自己的身體直到裂開,使體腔內部的毒液噴灑在敵人身上
ii。但可想而知的是這些行為將失去性命。
我們還知道蜜蜂在螫傷人後,會因為毒刺上有倒勾,拔出刺時連同自己的內臟一同拉出。因此在螫人後的蜜蜂也很快就會喪失性命。但獨棲性的蜜蜂就不會主動去螫人,因為很明顯地,牠如果進行了自殺性攻擊,那麼牠的血源就要跟這個世界說再見,永遠留不下痕跡。但群居性的蜜蜂就不一樣,蜂巢裡有大量依靠無性生殖誕生下來的個體基因都相等,牠們的死亡並不會造成自己基因庫的喪失。假使群居性與獨棲性的昆蟲彼此之間進行戰爭,那麼結果很可能顯而易見:因為就算短暫的戰爭結果是平手的,只要群居性昆蟲沒有傷到皇后,馬上隨之又能夠誕生大量的個體與投入戰爭。這是獨棲性遠不及的。
一支將腹部高舉、進入防禦態勢的爆炸蟻工蟻(攝影:Alexey Kopchinskiy)
還記得《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後半故事嗎?話說信陵君拿下晉鄙,得到了軍隊。但秦軍狼虎之師,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把秦軍擊退。這時的信陵君反而出了個怪招:他反其道而行-進行裁軍。他對手下的士兵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獨子沒有兄弟的,回家奉養父母。』如此一來留在軍隊裡的全都是沒有後顧之憂的士兵,對秦軍作戰起來自然一無反顧。
信陵君的聯軍最終擊退了秦軍,證明他確實懂得「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做人道理,當自己親代的血源能確保之後,個體就比較能夠轉為專注於實踐團體的大義。對於螞蟻而言,所有的子代都是自己的同系血源,而且統一受到公平的照顧。上戰場的螞蟻不用想著苟且偷生,因為群體的命運直接影響的是自己血源的命運,這使得統一照顧子代對義的實踐十分重要。
殺手排行榜第一名
第三點首先解釋為什麼蟻后不能動、兵蟻不能進食、工蟻不能繁殖反而是功能分工的原因?原因很簡單,這就是不蔽惡。如果兵蟻可以自己進食、那工蟻會眼巴巴的地讓牠成為兵蟻嗎?哪天他反過來咬自己人怎麼辦?如果兵蟻在所有生理層面上都遠超過工蟻,兵蟻會變得有絕對優勢而慢慢取代掉所有的工蟻。再次強調不蔽惡的結果就是讓大家可以安心分工,不會因為彼此的工作不同而有身份地位的差別。有趣的是昆蟲在實踐廉策略的手段與人類比起來有一個標地性的功能:昆蟲是透過一種極明顯的行為來表達個體之間的角色差異—就是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
工蟻與兵蟻雖然都是從幼蟲發育而來,但在(完全)變態的過程裡,幼蟲需要事先獲得必要的營養,然後先變成蛹。在蛹的過程中幾乎重組所有的器官功能,非常需要別人的保護。最後在渡過了漫長的蛻變期後,成蟲的外觀與習性變得與幼蟲完全不同,才算是化為他未來真正的角色。這個變態行為相對於我們描述人從小到大在角色選擇時所需要付出的學習時間一樣是漫長而費功夫的。
「變態」,不但使得昆蟲間的角色分化線黑白分明,也具體了我們對於人類學習能力程度太過自由的無邊想像。我們人類有時候覺得只要學習,商業大亨也能變成一打十的武學泰斗。補習班丟幾個錢過去,拿個證照就能開啟新的行業。但對昆蟲而言這種轉變並不廉價,是一經決定後就無法更動的,導致廉策略之間的角色分化差距是如此巨大。
以兵蟻而言,牠們是族群戰爭中強而有力的角色,牠們的上顎咬合速度是動物世界裡已知速度最快的一種動作。其完成一次咬合只需要 1/3 ~ 1 毫秒
iii。這個速度比子彈還快,差不多就是螞蟻界的火雲邪神。牠們可以非常輕易地咬住敵人,結束對方的性命。這不是簡單的器官特化就能得到的優勢,而是有所放棄才能達到的境界。
蟻后她在完全負責生殖的情況下,她只是一個生產工具。她很難自己移動自己,同時還犧牲了,呃,勞動的快樂(反正我是信了)。當一個螞蟻窩在搬家時,蟻后因為移動不便,常出乎我們預料地、很沒人格地被工蟻拖在最後。蟻后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超群拔卓、同時擁有最強的力量與智慧、頭頂貴族一般的光環。我們總是受到自己人類社會或電影小說的影響,認為蟻后是一個螞蟻族群裡相當於統治階級的角色而擁有無上權力與優秀的能力。事實上一隻蟻后透過激素來對她的族群下達命令的時機,也是在相對收集到整個群體同樣透過激素給予的訊息後才做出的回應。充其量她的實權只能算是在君主立憲國家裡針對議會的決策行使同意權而已。
綜合上述,當個體只有經歷了時間考驗的蛻變,角色之間才能真的被族群視為有差異。如果一隻螞蟻早晚都能各變態一次,轉換成牠想要的角色,那麼這個角色界線變得一點價值都沒有,也更不需要去蔽惡來彰顯他的珍貴。
i《螞蟻的故事》,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3 年,第 120 頁。
iiNew Species of Exploding Ant’ Discovered: Colobopsis explodens, SCI-NEWS, 23 Apr 2018, http://www.sci-news.com/biology/exploding-ant-colobopsis-explodens-0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