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與禮義廉恥,筆者還有許多的想法。孔子是個對禮有滿腔熱愛的人,他的思想中心除了仁,就是禮。孔子另外還偶爾講講義,現代人說的「仁義道德」就是受了孔子的影響而把仁和義以相同的地位放在一起。廉與恥相較之下較少談論。這反而有點讓人擔心孔子說的禮和禮義廉恥裡的禮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東西。
於此同時,孔子的思想繼承人孟子,提出了「仁義禮智」的概念,這和「禮義廉恥」的對比法有點相似。其出處於《孟子.公孫丑章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如此一說孟子稱呼它們為四體,也就是這四種德性應該也有某種堅強的共通基礎。我們如果硬要將仁義禮智與禮義廉恥做出一一對應的猜測也並非不可,但管仲和孟子對於這些道德的論述其原始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孟子的出發點在於強調一種人天生就有的本性;管仲比較像是強調一種人的後天自我約束能力。兩者並不適合去做出這樣的比較。
課本拿出來
西漢學者戴聖集合孔子與他學生的共同著作而寫出《禮記》。其中有個孔子很重要的政治理念被記錄了下來。也就是「大同世界」。這裡引用《禮記.禮運.大同章》裡,對大同世界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裡面的訊息反而比筆者想像中的還要多。跟據推測大同世界很可能就是古人所認識到高維四維的結構裡,屬於下一個將要來臨、以禮為階段策略的社會形態。也可以叫它做「大禮世界」。大「同」的同字就是筆者在四維的二元模型裡談到人「同」而我「同」的同字。所以有大同就有小同:小同是指人與人同,大同則是指世界與世界同。
這個社會透過描述可以感受到的有,一、沒有壓力,特別是指沒有新興壓力。二、內部角色分工明確。而當大同世界再面對外部壓力時,每一個人角色的立場都是一樣的,也就是所謂的人人平等。文章裡的第一句「天下為公」就說明這個社群裡的個體視該社群為一個更高層次的生命共同體,彼此手足互助。它從外部視角來看是一個獨立單位,從內部視角來看則各司其職。接下來是形容當下四維輪迴的每一個階段它都已經經歷過,而且獲得圓滿結果:
-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是指現在這個四維輪迴的義完滿的結果;
-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是指禮完滿的結果;
-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是指廉完滿的結果;
- 盜竊亂賊而不作… 是恥完滿的結果。
因此當這四維都已經完滿後,該社會朝下一階段開始發展,也就是大同世界的開端。禮運大同篇的文字雖短,但卻扼要,所有該有的重點都有提到了。
為什麼筆者會這麼認為呢?若把禮運大同篇的文字與管仲牧民篇裡對四維的描述文字相對照並做分析-「… 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軸;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不是幾乎一樣嗎(但有趣的是請注意大同世界裡四維的出現順序是義禮廉恥)?
這裡就來一一做解說:首先大同世界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其意義為一個人不會因為自己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不去教養別人的孩子。這就是中國古時候義塾的概念。古時候的人科舉一旦考上,可謂麻雀變鳳凰,前途將一片光明。在當了官賺了錢以後,有很多還是要回饋給自己的鄉親。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地方蓋辦學校。這樣的學校稱之為義墊。在義塾裡唸書的孩子雖然有的是自己的左隣右舍,但確實多以自己的親族為優先,防止一旦家道中落時,只要有親戚還能繼續當官,就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這裡我們可以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賈寶玉去上學的故事中一窺端倪。義塾裡的「義」字已經說出來它的性質,因此上義塾幾乎是不用什麼學費,就跟現在的國/公立學校的概念是一致的。這與管仲的「不自進,則民無巧軸」意義相等。只要每個人都有受教育基本權利,人們就不會只想著透過取巧的方式謀生。
再來禮的部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意思是這個社會裡無論年齡,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價值,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過各個年齡層,理應懷著同理心去尊重彼此;鰥寡孤獨這些社會裡的不幸者,盡是人之常情,同樣難保自己不會哪一天也遭遇到相同的處境,所以也需要付與關愛而同等地對待之。
事實上這句話是等於在描述人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可以預料得到、會影響能力的變因。這些就包含有生病、年老等這些一體適用的原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是屬於符合常態分佈的多因子變異。好比我們在軍隊裡所有人都被要求能達到一定的體力水平,但不會因為某人昨晚吃壞肚子,達不到要求就馬上開除他。因為長官們也都是人,自己也一樣會有吃壞肚子的可能。這即是第三人稱禮的「不製造壓力+趨同」。對應管仲「不踰節,則上位安」是第一人稱禮的「會產生壓力+趨異」。
再來說到廉的部份,大同世界的「男有分,女有歸」提到社會角色間無法替補的一部份,這與鰥寡孤獨不能混為一談。因為社會裡會有性別的差異就是分別對應不同的生命策略。因此大同世界中認為兩種性別需要的自我成就也是不同的:男性是希望有份好工作來表現自己;女性是希望有個好家庭來養兒育女。這其實是在描述男人與女人天生的「物性」,使得他們需要透過不同的手段來成就自己、進而達成「不蔽惡」。因此這句與管仲的「不蔽惡,則行自全」一樣都是第一人稱的「會產生壓力+趨同」。
後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轉為描述有特殊技能或特徵的人才,也需要有發揮空間貢獻給社會。這是個體「質」的問題,處理方法必須與「量」(年齡)的問題分隔開來。這些人才的界定與社會在過去所克服過的外在壓力有依托關係,因此衡量這些人才是否有適當地發揮,其量尺是在於他們與外在客體的互動中,是否能獲得最大的效應而定,並非是由其他角色或族群整體的利益來衡量。這是第三人稱「不產生壓力+趨異」。
最後恥的部份,大同世界「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的議題顯然是落在社會治安上。當然,人類社會裡治安一直是個大問題,筆者也不是警察署長,只能試著簡單地分析之。試把治安看成是處理一連串人與人之間矛盾與衝突的問題,對古人而言,如果窮人不會去覬覦有錢人的財富,臣子不會去密謀奪取君主的權力地位,就是指窮人與富人之間沒有矛盾、臣子與君王之間也沒有矛盾。
但筆者想說它的意義並不是要指責窮人就不能有非份之想,必須安份守己。而是要用政策間接消滅窮人的存在。由於恥策略是延續廉策略的角色分化原則在運作,因此窮人與富人的差距其實來自於彼此不蔽惡的結果。如果他們之間會產生矛盾,那就是已經無法再蔽惡時所引起的。在大同世界的窮人雖然窮,但他必然在其他的領域是「富有」的,富人的富是窮人沒有選擇去做富人的結果。就算社會今天因為資源的壓力而使得這些不蔽惡者窮困了起來,但只要自己的特徵價值沒有喪失,一樣有再富起來的一天。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因資源分配不公而起衝突。
老一輩常說當藝術家、哲學家會窮一輩子,這其實也只是一種揶揄。他們在心靈、道德層面反而富有,端視你怎麼選擇。真正盜竊亂賊的窮,是一種沒有角色分化的窮,也就是窮人是因為沒有生活的技能而窮。他們生活困難倒是其次,社會地位低下、角色容易被完全取代、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絕望。這些都會使人產生作亂之心。
當個體因內部矛盾而回歸團體時,尚能夠保有自己過去出眾的才能。那麼就能因此不去羨慕別人、謀害別人。這頗有君子不墬青雲之志的味道。這是敘述第三人稱模型裡的「不消除角色分化+趨同」;而管仲「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的第一人稱「會消除角色分化+趨異」則是支持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
所以筆者不覺得四維與大同世界在邏輯上這麼相似只是個巧合。雖然大同世界裡四維的順序和管仲的順序略有差異,原因目前也無法得知。但會有這種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模型混雜出現的情況,筆者判斷並不是說主述者的知識儲備不足,反而更像是在口頭對話中,順口表現出來的某些知識片段。因此合理推論大同世界要講的就是禮義廉恥,只是沒有把那四個字特別拉出來強調而已。
這個知識的來源甚至有可能回溯到更早期,在禮義廉恥四個字尚未被拉來形容四維模型裡的四個維之前的概念(可以理解禮義廉恥四個字應該不是針對四維而造的字)。也許孔子的知識就是僅保有四維的模型架構,但並沒有和禮義廉恥這四個字關聯上也說不定。一直到後世整理文獻的時候,才以管仲的版本為最終版本。
表裡如一
因此大同世界一系列完整的必要條件就浮出台面了,也許《禮運.大同章》的文字還不夠有結構性,但我們加上管仲的「不踰節、不自進、不蔽惡、不從枉」四句話做為補充,就可以讓它變得更完整。大同世界的描述和四維其實互為表裡,「表」是我們在觀察社會時表面上顯露出來的特徵;而「裡」就是指這個群體背後有什麼樣的條件不被破壞時,才能支持這些表面行為:
- 禮:表=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裡=所有的個體只要能夠符合社會運作的基本條件,不額外造成負擔,就能共享社會成就。
- 義:表=純粹的利他主義,比如說犧牲生命成就他人;裡=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廉:表=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裡=男有分,女有歸;每個人想要成為某方面人才一定需要長時間學習並犧牲其他的選擇。
- 恥:表=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裡=所有的個體最後都保留有自己無法被別人取代的特徵。
以上雖然「表」的部份不一定都是大同世界的原句,但「裡」的部份,完全是管仲「不踰節、不自進、不蔽惡、不從枉」的解釋。大同世界的意思其實就是指這個世界裡的人能力都有一定的水平,基因差距不大,每一個人都潛在擁有這個社會認可的生存技能。人們只要不成為社會額外的負擔,就能共享社會的成就。而且當他們老去、甚至生病或發生殘疾時也都不是問題,社會都能提供相應的照顧,不會超過負擔的範圍。當他們接受到外界事物時,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都一樣,只要一個人或少數個體去學習,可以馬上的將應對能力散播到其他個體上。同時社會分工制度又不盡然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做所有的事,而且隨時來去自如。因為學習某些特定能力還是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所以針對社會的特定需求,每個人從孩童時代到長大成人,可以透過學習來變成自己想要擔當的角色。而且個體放棄學習到的事物則由他人來承擔。一旦社會發生變動,角色結構需要調整時,因為個體學習潛力都相同,因此每個個體可以透過再學習,放棄原有的角色變成新的角色,達成社會重構的目的來化解壓力。但這種角色的回退並不強迫個體放棄原來的特徵價值,他的特徵價值還是會延續給子代,這讓社會得以繼續應對任何重新崛起的外部壓力,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歡迎到猴子籠來》
筆者不知道這樣的社會大家聽起來感覺如何?有點夢幻,但並不會像很多科幻小說描繪的未來世界那樣令人不舒服。很多歐美科幻小說裡,一種未來可見的烏托邦式社會形態都是強壓式的齊頭平等,少部份的特權階級可以極盡地享受豪華的生活,而勞動的苦差事則交給研究室裡大量生產的複製人;複製人每個人都長的一模一樣,而且只有少量的自我意識,被犧牲時也不吭一聲,完全沒有人權可言。
這個假想很大一部份其實是從螞蟻的社會形態中得到的發想。所幸大同世界不會是這種齊頭式平等的畸形社會,同時也不會是靜止的終極狀態。恥部份的條件使得個體彼此還是都保留有可以自豪的能力。保留這些能力的原因就在於筆者敘述它的表裡時有留了一手:在禮的部份說到,每個個體處理舊壓力的能力都一樣。但處理新的外部壓力時……,可就難說了。這個世界的外部壓力重來沒停止過,我們不敢說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已經遭遇過全宇宙所有類型的壓力了,所以演化會一直走下去。只是連大同世界這個階段性任務都還沒有達成,看的再遠暫時沒有意義。
大同世界就是人類看得到一個可預測的未來。而且再一步會面臨的,依四維模型的觀點來看,將會是一個大義世界,這是一個以「大同世界」為單位共同去面對一個新興的外部壓力的時代。大概是三體人入侵吧?若是外星的未知生命入侵,就算他們是善意的,他們也無法以人類的立場思考事物,必定會有衝突存在。如果外星生物的目的是惡意的,那全人類都難以倖免於難,這確實就要全人類需要共同去面對。
如果已經清楚四維模型的步調,大同世界也許並不是沒有達成過,或說是局部完成過。但之後卻因為被新的外部壓力打亂了步調,而重新被迫要納入新的解決方案。接著四維模型重新啟動,不得不再經歷廉與恥的階段後,才能重新回到大同世界 ver.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