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大選後,國會政黨版圖徹底改變,也加入了許多新任的委員。立法院在這屆也新增了許多措施,像是國會議事委託轉播、黨團協商影音記錄公開上網、設立國會議事轉播中心等,讓立法院更加透明,也使民眾更加了解立法院開會的模樣。但這些透明化的措施出現前,大多數的民眾是無法了解各立委們的開會狀況,也因此出現了以下要介紹的組織-「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以下簡稱「公督盟」)。
公督盟的前身為社團立法運動聯盟,於2007年改名,其類型是屬社團法人非營利組織。組織的努力目標就是監督國會,最為人所知的便是「立委評鑑」。自成立以來,公督盟共公布過十餘次的立委評鑑,各地區的選民能夠藉此更了解自己當初投的候選人是否有認真工作,也希望能藉此汰除不適任的立委。公督盟評斷的標準是利用立法院的公開資料,針對出席率、質詢率、提案數為基本評分項目,再針對陽光公益法案、預算案、不當言行等去進行加減分,最後得出總分,藉此看出該名立委的表現。但公督盟雖以如此多的項目去替立委們打分數,但還是被人挑出一些不適當的地方,而最為詬病之處都與評鑑標準或項目有關。
- 一個提案並不是公開質詢完就結束了,它還需要做後續的追蹤。但在評分指標中只討論提案數,也因此造成委員及助理們為了讓評鑑高分,只好把提案數衝高,而無法專研特定議題。
- 在加分項目中,至多可加到55分,超過了總分的一半,也讓人認為十分不合理。這項加分項目中有陽光公益法案、特殊事蹟與預算案三大項,但占有如此高分的項目,卻需要立委們自行主動提出佐證資料。所以假如立委未主動提出資料,就先輸了一半,也才會出現被大家稱讚卻被列為待觀察名單的林靜儀委員。
- 有人認為黨團幹部不列入優秀立委的評鑑,對人數少的小黨十分不利。小黨因為人數少,所以大多數立委都兼任黨團幹部,也造成如時代力量或親民黨等黨籍立委都無法被列入所屬委員會的優秀立委之中。評分項目中的提案數也對小黨十分不公平,因為小黨人數無法湊到基本連署數——15名立委,也造成小黨幾乎都是用黨團的名義提案,使得小黨立委在提案的評分項目中得分較為困難。
- 立委們所屬委員會不一定是與自身專業相符的,也造成了部分立委在自己所屬的委員會可能發言次數不多,但在其他委員會卻十分活躍的狀況發生。
公督盟監督國會,讓國會更進步,而公督盟抑能於國會和大眾的檢視下覓得其中的闕漏與不足,進而改進。透過形成對國會的輿論壓力,凝聚社會力,讓未來的國會能夠成為真正的民意機關。民意於政治參與的角色不榮忽視,唯有彼此相輔相成,才能讓台灣更進步。
責任編輯:呂建璋 核稿編輯:盧郁璇、黃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