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景、河景與山景第一排,人人安全共享

2019/07/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夏日酷暑熱浪年年席捲歐洲,瑞士如何利用得天獨厚的山川條件從事最消暑的活動——跳入清涼的天然水域,從35度高溫瞬間降溫至20度的沁涼。在夏季利用天然水資源來降溫,山國瑞士做得比許多臨海國家更徹底,這是瑞士人從小就學習的生活之道,「禁止下水」的告示牌在今日非常罕見。
四面環海的台灣走過國防海禁的歷史,相較於日治時期設置海水浴場鼓勵游泳或親水,國民黨政府曾嚴禁人民自由地從事海上活動,一般家庭的長輩對於水域的安全知識過少,也並非人人都接受過游泳訓練,故而鮮少鼓勵孩子戲水消暑。對於水既期待又恐懼的台灣,夏季戲水溺斃人數上百,而瑞士可說是一個面對水反向發展的故事。
生活中許多的危險實際來自不夠了解,戲水就是一例。
Lake of Lugano。方常均攝

認識水,才能親近水

在凡事主張「安全第一」的瑞士,為了讓每個人都能享受親水的樂趣,在孩提時代學會游泳成了生活必要之一。游泳的目的不在於成為運動健將或奪得獎牌,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孩子學會在水中如何自在地活動肢體、感受在水裡睜開眼睛的視覺、腳踩不到底時也能無懼地前進。
透過習慣肢體在水中的動態感受,培養面對水中危險應有的反射自救動作,瑞士國民教育給予學童的正是身處大自然所需具備的能力,同時也傳遞了享受自然並愛護自然的基本生活態度。

多重保護,享受清涼

根據報導(德),2017年因戲水而溺斃的瑞士人共有34人,26名男性、7名女性與1名孩童。絕大多數的事件都發生在天然水域,有專員管理的游泳池極為少數,2017年只有1例。
溺水事件到了2018年增加為37例,數字每年皆有波動。為了降低意外事件發生的頻率,瑞士救生組織(德)呼籲:要減少夏季溺水事件的發生,根本辦法就是從小加強游泳訓練,從全國性課綱裡明列學習游泳對孩童的必要性,成為義務教育的一環。認識水,才能親近水。
自救能力的養成之外,在游泳池的設施裡皆安裝求救鈴和攝影機。求救鈴的設計讓救生員在第一時間立刻處理意外事件,而攝影機則記錄按下求救鈴的人。除了避免人為的惡作劇外,日後警方調查事件時,也可以找到相關的證人提供資料。在按下求救鈴時,警方獲報,很快在幾分鐘內就趕到游泳池現場。
夏日戲水是解暑良方。 方常均攝

兼顧個別差異的游泳必修課

為了讓孩子們都能學會自救的技能,以蘇黎世教育局為例,官方規劃了從一年級開始每週一次的游泳課,四年的課程如同德語、數學一樣都是必修的項目。教育局的網頁上(德)開宗明義地說:「游泳課以簡單而遊樂的方式開始,促進孩童統合與認知的能力。游泳技能的養成即是避免溺水的最好辦法。」因此,讓孩子喜歡玩水,是第一要務。
一位任職於教育局的游泳教練也表示:「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有的享受在水中的自由自在,很容易就掌握技巧。有的則是需要不斷鼓勵,連下到淺淺的水池都要很大的勇氣。再者,有的父母在嬰兒時期就開始教孩子游泳,家庭教育也使得每個孩子入學前的起點各不相同。」
為了適性平等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公立學校設計的課程裡每班游泳課有3位教練,其中一位就是特別關照肢體不協調、怕水等稍有障礙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是少數,另外兩位教練則是教導約20個人的團體。兼顧到個別差異,如此才能協助孩子在團體中不被落下,對於水和游泳不再心生畏懼。
這樣講究平權的游泳課,不分寒暑,每年學期中在六座市立游泳池中進行著。課綱設計的第一原則就是讓孩子敢於下水、習慣水性。當孩子有足夠的信心之後,才強調不同姿勢與技巧的訓練。尤其低年級幼小的學童,課程設計環繞在如何以遊戲的方式教學,享受玩水的趣味是鼓勵孩子的最佳方式。
同時身心障礙的孩子也有專業的課程,有教練個別指導特殊的需求。學習游泳,回歸到每個人的個別需求,和自己比較,追求進步。
Laeke Gebvena 。方常均攝

環保消暑的全民公共設施

在游泳課程寫進全國性小學課綱之前,這早就是瑞士傳統夏季活動。在伯恩、蘇黎世和日內瓦等大城市之中也能看到截取河段和湖面作為天然浴場,享受自然的消暑設施。跳進潔淨的湖泊與河流之中,都是消暑的運動與休閒,游泳也就成了夏日全民運動,沒有城鄉差距,更沒有貧富之別。
在全瑞士有500多座跳水台,每逢夏日酷暑時提供人們躍入水中得以清涼,各種跳耀的姿態也是夏日風情。在民間的全國性資訊網頁(德),提供民眾天然消暑的去處,資訊包括結合夏日音樂會或園遊會的湖邊浴場、私人浴場的免費開放日、適合健行與游泳一塊進行的一日遊等等行程建議。從山水森林間得到涼意,是今日瑞士人享受現代化生活之時,回歸自然的解暑良方。
清涼潔淨的自然河道供市民休憩,既環保又放鬆的景色,已成為瑞士城市對外的國際標誌,對許多夏季造訪瑞士的遊客來說,這與瑞士高山秀麗的招牌風光,同樣是令人難以忘懷的視覺震撼。
全民共享湖景、河景與山景第一排。人人平等,也體現在國民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上。在土地大量私有化與財團化的今日,人們能盡情徜徉於大自然,山水是人民的公共財,從這個角度審視,瑞士的確是人間天堂。
山間湖泊是自然保護區,亦是水源保護區。方常均攝

政府的責任與人民的力量

從汙濁走回潔淨,回頭看瑞士這條路已走了100年(德)。工業革命後瑞士紡織業興起,將汙水排入自然水域,當時使用的原料雖是天然的,但仍影響到人們的飲用水。在沒有水就無法生存的情況下,瑞士人開始形成環保概念,也逐漸發展淨水廠的技術與設備。
1957年瑞士第一部環保法規成案,首次將水源保護寫入法律保障之中。1960年代人民團體更積極推動汙水處理的公民倡議,1970年代汙水處理法漸漸完備。
城市是人類的大型聚落,也成了大自然的汙染源。是否能跳入沁涼潔淨的水域,曾是瑞士的城市生活所遭遇的難題之一,在工商發展的社會進程裡,瑞士也曾有過汙水處理廠覆蓋率過低,造成湖河汙染的嚴重問題。30年前化學汙染導致萊茵河水含有毒素,政府當局在岸邊豎起「禁止入水,安全自負」的標誌,不少老一輩的都市人也有過,下水後不幸喝到汙水而腹瀉的經驗,這都是瑞士現代年輕人無法想像的慘事。
化學產品在生活中大規模的使用,也是水汙染的來源之一。汙水處理廠的建設不只規範工業,也是都市規劃之必須。30多年前人們使用含磷的洗衣粉或洗衣精,也是導致城市與周邊水域髒汙的原因,因此直接排出的家用廢水引起關注,進而修法改善環境與設備。全國性覆蓋的汙水處理設施的完備,是今日水域潔淨的關鍵功臣,得以取用於潔淨的天地,再度無毒地回歸於自然。
此外,購買環保有機產品也是公民團體倡議的題目,讓瑞士人在生活中自我提醒,盡消費末端對環保最小的努力。

保護自然是時代使命

環保工作在瑞士100年前就已逐漸啟蒙,走到今日如何永續更是瑞士熱議的話題。百年之中,共享水資源與保護山川儼然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教育出願意為環保注入新血的國民。一波一波的環保運動與時代議題,方興未艾。法規、技術與人民意識都成熟並進的瑞士社會,在氣候變遷的巨大浪潮中,持續關注與發展不造成破壞的生活方式。
今年巴塞爾建築博物館更以「城市游泳場」為題,將瑞士在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文明進程中,如何逐步把天然環境再度置入市民生活的歷史,以展覽呈現,成為有感的視覺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緊密連結,面對暖化問題,我們應將現代生活與大自然,做出最大程度的結合。
水是生命必要之所需,在瑞士人人認識它、親近它,並且愛護它。潔淨的水資源即是酷暑中瞬間清涼的瑞士秘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方常均
方常均
專欄作者方常均為瑞士公媒Swissinfo特約記者,長期觀察瑞士,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介紹瑞士社會,經營「美麗國度的背後:你不知道的瑞士」臉書粉絲頁,歡迎讀者朋友交流與媒體合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