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上流是韓國最近得了金棕櫚獎的電影,想來看完之後,對整部片一直有一種沈甸甸的感受,所以單純想寫一篇電影心得文記錄一下,其實我喜歡看電影的方式就是全然地沈浸在劇情之中,用非常直覺的方式感受電影的情緒。
本文有雷
大對比
細細回想整部劇情之後,發覺編導在劇中用了非常多大對比的方式,給人極強的震撼感受。
在片頭一開始,基宇就生活在一個半地下室中,馬桶還比人生活的空間還高,卻是家裡唯一有wifi的地方,晚上甚至有流浪漢在家門口小便
那透過敏赫介紹到的豪宅,是什麼樣的地方?
是在一個你需要先走一大段上坡,進了大門之後經過廣闊的庭園,不僅這樣,要家教的孩子也在家中的樓中樓,同樣都是孩子你卻必須要從最底層一直爬、一直爬才見得到。
在教育上,基宇的妹妹因為沒錢連升學補習都沒有辦法去,多惠跟多頌卻可以選擇請家教來教英文甚至教美術,這是選擇的自由。
下暴雨時,多頌開心的在家裡搭帳篷玩耍,金基澤一家卻像災區一樣必須搶救僅存的資產。
當然這都沒有對錯,只是凸顯不同人所需面對的人生有多大的差距,面對的困難的心境也會很不一樣,編導利用大對比給人非常強悍的感受。
慾望之石
有一本書之前滿火紅的,叫做《做工的人》,裡面描述在工地工作的工人,多半對金錢沒有控制能力,他們慾望不多,你夏天幫他們買個飲料、冬天送碗燒仙草,肚子飽了,事情就好辦了。
寄生上流這個故事裡也一樣,一開始金基澤一家拿到第一份薪水時去慶祝的不是什麼高級料理店,是司機大哥吃飯的飯廳,對他們來說能在那個飯廳吃飯把肚子好好填飽,他們就滿足了。
但是到後來,慾望越變越大,在多頌出門露營那個夜晚,他們開始想,我現在在這邊喝著酒、吃著下酒菜,看著窗外的美景,這不就是我家嗎?
人總是要往高處爬,但是慾望也變得越來越大,當慾望之石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時,你可以選擇向他屈服,做出你從來想不到的事,做出可能會讓你後悔的悲劇,要放下一切,是痛苦的。
什麼是苦?苦在巴利語中是dukkha。在巴利語中的意思可以解釋為不滿足,因此也許佛陀說我們的苦,其實就是不滿足。苦來自於我們對事物的不滿足,所謂無欲則無苦,也許是這樣來的。
因為有錢所以善良
這部片中很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忠淑說:太太並不是有錢又善良,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如果我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這句話特別有意思,有錢真的會讓人變得善良嗎?當然不會,可以舉的例子真的太多了,有貪污的、做假帳的、壓迫人民的,有錢並不會讓你變得更善良;那沒錢就一定邪惡嗎?看看陳樹菊阿嬤,並不是社會所認定的有錢人,但是卻可以奉獻自己一生給陌生人,所以善良跟邪惡並不是有錢做認定標準的。
所以忠淑只是認為有錢,他可以變成心目中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他也可以向貴婦太太一樣待人和善,也可以給小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他想的並不是有錢所以善良,而是他本身就有善良的想法,金錢只是讓它發生的媒介而已,他,本身就是善良的。
貝佐斯曾說:「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你心中那個理想的自己,是你的選擇,而你可以透過任何手段去達成,金錢只是其中一種。
沒有計劃,就沒有失敗
最後金基澤在喪志的時候說道,如果沒有計劃,就沒有失敗,人生永遠無法照計畫進行。但是人生不就是選擇的累加而已,對未來沒有任何計劃的人,是沒有希望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不斷變化的計畫中去修正,找出對的方向。
金基澤該面對的不是一知半解的計畫,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放不下的自尊、也想成為堂堂一家之主的慾望。
馬克.吐溫(Mark Twain)對此有很精闢的見解:「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信以為真的謬誤。」
當金基澤越來越習慣在上流社會打滾,他自己也認為他眼前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本來就屬於他,所以開始想要成為他心目中的那個自己,只是最後這信以為真的謬誤就像泡沫般如此脆弱,一碰就煙消雲散。
Facebook按讚 : 查思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