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錯之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部份公務員將發起集會及罷工支持抗爭者,港共對此不但未有意識到事態嚴重,打算改弦易轍,反而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

「無論政府同事對近日事態想法如何,都必須保持政治中立。政府內部一直有既定渠道聆聽政府同事的意見,任何同事均可利用這些渠道表達意見。」

如果這些渠道能有效反映意見,左右政府施政,他們會走上街頭,組織集會嗎?只知叫公務員用無效的方式表達意見,卻不去審視這些渠道本身,此變相滅掉公務員的異見聲音。

「特區政府絕對不接受任何衝擊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的行為,動搖市民對公務員政治中立的信心,令市民覺得公務員無法不偏不倚地執行職務;甚或使外界誤以為個別人士是代表全體十八萬公務員或所屬部門,令人誤以為公務員與政府對着幹,製造政府內部分化和矛盾,亦會嚴重影響政府的有效運作、施政和向市民提供的服務。」

敢問建公務員學院,增加學習中共國情的課程,算不算「衝擊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動搖市民對公務員政治中立的信心」?賊喊捉賊,都算無恥!

更何況,所有公務員都是人,人不能沒有良知,元朗白衫人無差別毆打市民可逍遙法外,七二一抗爭者救小朋友、老人家捱打被控暴動罪,集會罷工是站在道德立場,作出一種價值表態,一種道德的譴責。道德譴責怎會是違反政治中立?

「使外界誤以為......」云云,純屬猜測。港共或許意識到,今次參與集會罷工的公務員人數將會相當多,內部箝制已出現一定反效果,遂偽造種種藉口恫嚇參與者改變想法。

「根據《公務員守則》,公務員必須保持政治中立,不論本身的政治信念為何,公務員必須對在任的行政長官及政府完全忠誠,並須竭盡所能地履行職務,不得受本身的政治信念支配或影響。就任何公務員違規的情況,特區政府會按既定機制嚴肅跟進。」

第一,公務員出來集會罷工,是看不過眼警隊做法有違人道原則,港共失責有違為政者的道德,這並非受政治理念支配或影響,而是良知的吶喊,良知的呼喚,盡人作為人的道德責任。

第二,正因為「對在任的行政長官及政府完全忠誠,並須竭盡所能地履行職務」,才要企出來告訴林鄭及一眾高官形勢險峻,要馬上尊重人民的意見,聽取人民的心聲,不然隨時車毀人亡。荀子說:「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公務員以集會罷工的方式諫諍,不是「忠」的表現嗎?反而民建聯、工聯會叫公務員切勿集會、罷工,此乃諂媚。荀子又說:「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闇主惑君以為己賊也。」錯不在參與集會罷工的公務員,而是港共政府。

「在這艱難時刻,政府同事應保持團結,一起努力維護公務員隊伍的核心價值,切勿因個人理念而影響政府有效運作,動搖市民對公務員不偏不倚執行職務的信心。」

要公務員團結,不是靠禁止集會罷工,而是要在上者有德行,善納諫言,以老百姓的心為心,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永遠坐在冷氣房,下達迫害抗爭者的指令,不惜連累無辜市民,只會造成離心離德,一切高壓盡是枉然!

觀乎嶺大校長鄭國漢親身前往元朗、教大校長張仁良致函促林鄭講「撤回」、浸大校長錢大康倡成立「真相委員會」,主流民意是相當清晰的,所以大家都「西瓜靠大邊」。

香港有一班敢忠於自己良知、為政府處境著想的公務員,是一種福氣。

raw-image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296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反送中」四周年,我關注的,不是《願榮光歸香港》是否成為禁歌,也不是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的歷史細節。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幾個年輕而貌美的靈魂,他們都在 2019 年 6 月至 8 月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離開人世,卻留下發人深省、餘音繚繞的遺言。 6 月 15 日,梁凌杰身穿寫有「林鄭殺港,黑警冷血」的黃色
《蘋果日報》今天 (6 月 24 日) 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從此結束二十六年辦報歷史。 誠如吳志森所言,二十六歲屬青年,青年英年早逝,率先受影響是香港報業生態。《東方》、《星島》、《文匯》、《大公》,清一色親共。《明報》雖以持平中立見稱,但近年已左傾。換句話說,代表右派立場,揭櫫西方自由、民主、人
智者小心翼翼打開木盒,用手輕輕在書皮上掃了掃,書皮佈滿了塵,也不知是書何年寫成。 弟子在旁侍候,從未見過師父神色如此凝重,再看書皮上的字,大大的「香香國史事要略」。弟子雖見識淵博,卻從未聽過世上有「香香國」,遂問道:「師父,香香國是什麼地方?那裡很香的嗎?」 智者面有難色,未幾方回答:「香倒沒有了,
「反送中」四周年,我關注的,不是《願榮光歸香港》是否成為禁歌,也不是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的歷史細節。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幾個年輕而貌美的靈魂,他們都在 2019 年 6 月至 8 月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離開人世,卻留下發人深省、餘音繚繞的遺言。 6 月 15 日,梁凌杰身穿寫有「林鄭殺港,黑警冷血」的黃色
《蘋果日報》今天 (6 月 24 日) 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從此結束二十六年辦報歷史。 誠如吳志森所言,二十六歲屬青年,青年英年早逝,率先受影響是香港報業生態。《東方》、《星島》、《文匯》、《大公》,清一色親共。《明報》雖以持平中立見稱,但近年已左傾。換句話說,代表右派立場,揭櫫西方自由、民主、人
智者小心翼翼打開木盒,用手輕輕在書皮上掃了掃,書皮佈滿了塵,也不知是書何年寫成。 弟子在旁侍候,從未見過師父神色如此凝重,再看書皮上的字,大大的「香香國史事要略」。弟子雖見識淵博,卻從未聽過世上有「香香國」,遂問道:「師父,香香國是什麼地方?那裡很香的嗎?」 智者面有難色,未幾方回答:「香倒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