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時,一位香港的攝影師M. CHAK,將台北橋尖峰時刻機車洶湧的景象拍下,以「摩托車瀑布」一作品,投稿至當年度《國家地理雜誌》所舉辦「國家地理年度旅行攝影師大賽」,並獲得編輯青睞,也讓台灣驚人的機車密度躍上國際版面。細思極恐,讓世界嘖嘖稱奇之餘,你可知道一輛機車所造成的污染排放量,竟高達汽車的6.7倍?而現在就暴露在高度PM2.5環境下的我們,難道對那些衍生出的噪音、髒空氣,以及交通亂象,真的只能習以為常嗎?
答案是……當然不!依據環保署統計,2017年全台總計有1375萬5582輛機車,最高密度的則是台北市,每平方公里就有3508輛機車。所幸2017年台北市政府正式啟動「3U計畫」(YouBike、U-Motor及U-Car),與鄰近縣市、民間業者合作,以「綠能」、「e化」、「共享」為願景,積極打造首都生活圈。本篇將介紹的「WeMo Scooter」即是其中一員。
2015年威摩科技作為亞洲第一個提供「即時租賃電動機車服務」的新創公司,觀察到即便政府投入大量經費建制公共運輸系統,民眾仍偏好兼具「機動性」與「負重力佳」的機車,於是便選定與機車大廠光陽合作,經過團隊多時的努力與設計,終於迎來了WeMo Scooter的誕生。
WeMo Scooter從在地出發,品牌精神在於「以永續經營發展的理念,一起為城市繪製更美好的未來」,期望透過租賃機車,減緩舊有排放大量廢氣的「烏賊車」對這片土地的叨擾,讓「交通便捷」與「友善環境」可以同時兼具。搭上E世代風潮,低排放、少噪音的電動車WeMo Scooter成功與傳統機車租賃業做出差別:除了不必只為了幾小時的騎乘,就花費一日的租借費,也沒有指定歸還地點,讓消費者24小時「騎到哪、停到哪」,更透過自主開發手機app,手機就是機車鑰匙,能迅速連動客服、顯示附近車輛的電量,讓消費者無需自行充電,僅需依自身需求選用合適電量的機車。
前景看好的WeMo Scooter,制度已建構得相當完備。舉凡會員採嚴格實名制,以杜絕無照駕駛;車速限於時速60公里,以防止超速發生;獲得官方認可,與政府3U計畫合作,WeMo Scooter可以自由停在公共停車格;隨車提供充電孔讓手機充電、抹布供人在雨天時擦拭坐墊,並附有兩個安全帽及衛生帽套,兩人共乘讓環境、消費者付出的成本都再更降低;透過app就能聯絡客服,幫忙協尋失物、處理車禍事件等。其中由威摩科技自主開發,在每輛WeMo Scooter配有的智慧黑盒,是完備這套系統的大功臣。
結合物聯網技術,智慧黑盒不僅能精確掌握每輛WeMo Scooter的位置、運營狀態、提供即時客服,發生車禍時還可以紀錄下當時的車速、車輛傾斜度,甚或撞擊力道。未來更期望智慧黑盒進一步數據化,更早推測是否發生車禍,以儘早派員處理,另外不只搜集車輛本身的數據,智慧黑盒更部署了「空氣感應器」、「路平偵測」,可望提供政府即時數據,改善路面不平、與颱風季的積水問題。
在那個講求資本主義的遙遠年代,人們在「鈔票」與「環境」之間,選擇了前者,賺進了大把的鈔票,卻也任由污染迫害、濫用各樣資源,留給了我們今日不再乾淨如初的家園。然而在當今人口節節攀升、資源告急的世代,意識到環境負載力的有限,並隨著人們的點子日新月異,迎上科技發展迅疾,工業時代的鋒芒早該斂去,發展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與租賃經濟的趨勢因應而生,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他們的蹤跡。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在本質上的差別。共享經濟在於運用閒置資源,讓多人利益共享,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如:uber、Airbnb;租賃經濟則是專門製造了一批產品,供給人們共享,本篇介紹的「WeMo Scooter」即是一例。許多打著「共享」名義的「租賃」品牌,為了賺取來自於「租賃服務」的利潤,效仿國外、沒有考量當地生態,而創造出了一批新的產品,挑戰既有市場,最後因為投放過多而招致城市亂象。而WeMo Scooter對外營運至今,相較於其他主打共享的運輸少有爭議,除了完善的系統制度與官方支持,更在於他們沒有急於獲利,而是以會員人數為考量,循序漸進地擴大服務規模。
筆者日前在波蘭也曾騎乘過當地的「電動滑板車」,其理念及使用方式和WeMo Scooter都十分相似,在大城市已具有一定規模,隨處都能見到它們,透過App租借歸還也十分方便。除去了空污與噪音,啟動馬達,就能帶你到想去的遠方,是非常棒的體驗!但考量消費者習慣、時速、騎乘距離、負載等,我想仍是WeMo Scooter更適合台灣,這就是在地品牌的力量,無需一昧跟風國際,因地制宜才是首要。當「鈔票」與「環境」不再兩難,很期待WeMo Scooter在這片土地上引發的一場「交通革命」,能夠吸引更多人們共襄盛舉,面對擾人的噪音與空污不必再束手無策,而是現在就能實踐我們所希望的改變,一齊朝清淨優雅的新好城市邁進!
責任編輯:李易庭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